“感謝法官為我們公司解決了老大難問題!”近日,常熟開關制造有限公司的員工來到常熟法院,向知識產權庭庭長李軍送來了錦旗和感謝信,信中寫道:“案件的順利調解,不僅在經濟層面為我司及時止損,更在精神層面堅定了我司尊重市場規則、堅持誠信經營的信念。”
字號之爭
老牌電氣企業的品牌之困
成立于1974年的常熟開關制造有限公司,憑借近八十載的行業深耕,成為國內公認的電器行業領軍企業,累計獲得200余項發明專利,參與制定70余項國家標準,其產品榮獲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國家重點新產品等榮譽證書。可是,這家老牌電氣企業,卻在品牌建設的關鍵環節遭遇阻礙——由于早年在商標布局方面的疏漏,導致其長期使用的企業簡稱“常開”被同城競爭對手搶先注冊為商標。
被告常熟某電氣有限公司的更名軌跡,折射出這場糾紛的深層矛盾。被告常熟某電氣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2021年通過更名的方式將“常開”二字用于公司字號,并接連拿下“常開”及“常開電氣”商標。這樣一來,兩家企業在產品目錄、宣傳材料乃至招投標文件中頻頻“撞臉”。原告常熟開關制造有限公司認為被告擅自使用其簡稱作為企業字號,屬于以不正當手段攀附商譽。
2024年9月,常熟開關制造有限公司正式提起訴訟,請求判令被告立即停止對“常開”字號的使用并賠償原告經濟損失,第一次開庭時將索賠金額從最初的100萬元直接增至300萬元,雙方矛盾呈白熱化態勢。
舊題新解
用調解一攬子解決字號之爭與商標權屬問題
面對這場涉及地方重點企業、標的額巨大的知識產權糾紛,常熟法院知識產權庭組建了由資深法官牽頭的專業化調解團隊。在與雙方當事人反復溝通后,調解團隊發現被告不但使用“常開”為字號,而且持有“常開”“常開電氣”等注冊商標,如果按照常規思路僅處理訴訟請求中的不正當競爭問題,本案即便解決了字號與企業名稱簡稱的沖突,仍無法解決雙方知識產權資源之間的沖突,社會公眾仍會存在混淆與誤認,對知名品牌未來的發展也不利。
那么,如果將商標問題與不正當競爭糾紛一攬子化解,是不是就能化解這場糾紛呢?調解團隊建議雙方將字號使用、商標轉讓與賠償金額統籌考慮,一攬子解決,既讓原告能夠實現發展壯大“常開”品牌的經營戰略,又避免被告企業因高額賠償而影響生存。確定這一調解大方向后,雙方終于能夠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談調解方案了。
經過多輪“背對背”磋商,原告主動放棄高額賠償的訴求,被告則承諾立即變更企業字號,不再使用帶有“常開”字樣的標識,并配合原告進行商標過戶。為了確保調解書及時、到位的履行,在調解團隊的指導下,雙方同意增設百萬元的違約條款,為調解書從文字變成現實增加了一道“保險栓”。
知產護航
個案調解背后的系統治理
這場不正當競爭糾紛的圓滿化解,只是常熟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工作護航企業發展的縮影。早在案件受理前,司法服務的觸角就已及時探尋到企業的司法需求。在2023年夏季的“法企同行”走訪中,團隊發現常熟開關制造有限公司存在“重研發、輕確權”的隱患:企業每年投入數億元研發經費,卻在商標布局上困于瓶頸;遭遇侵權時仍沿用傳統公證取證,部分情況下會出現證據滅失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法院量身定制“知識產權保護套餐”,指導企業運用可信時間戳等新技術固定侵權證據;開通“知產直通車”服務,運用“院庭協同”機制,聯動商事、金融等審判部門及屬地法庭,對企業經營風險實施全鏈條防控。
這場糾紛的化解也產生了“漣漪效應”:調解書生效后,被告在一周內就變更了公司名稱,在更新商標注冊信息后,立即配合原告進行商標轉讓手續。常熟開關制造有限公司也表示,接下來一定會把這兩個商標好好利用起來,要讓“常開”這一品牌走向更廣闊的商業舞臺。這場關于“常開”二字的品牌保衛戰,最終為企業的持續發展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正如常熟開關制造有限公司在感謝信中所述:“這場調解不僅讓我司的合法權益得到了保護,還為市場主體之間的良性競爭開拓了空間。”
供稿|知識產權庭
編輯|陳夏芝
排版|戴曉潔
審核|周 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