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系反蔣多年,這是公開的,人盡皆知,常公自己更是不可能不知道。
但最后在解放戰爭已經到了最后關頭的時候,常公被迫下臺,桂系為什么敢接盤?
是因為桂系覺得沒有中央軍,靠桂系自己的力量就真的能和共軍劃江而治?
桂系沒那么蠢。
因為這次不是桂系反蔣,而是所有反蔣人士大聯合,都站起來反蔣了。
比如閻錫山,以及廣東、四川、云南等地的地方實力派,都參加了,甚至連過去一直依附于陳誠的粵軍出身的薛岳,都參與了這次反蔣。
因為在他們看來,常公是內戰的罪魁禍首,只要常公下臺,就可以和談,止戰息兵。
按照他們的計劃,從西北到東南,還有二百多萬軍隊,只要運籌得當,完全有能力建立一條與共軍隔江對峙的防線。
甚至連被包圍在陳官莊的杜聿明當時都覺得,只要常公下臺,和談就有希望成功。
從地方實力派的角度看,他們本身對內戰的態度就是很消極的,認為沒有必要,應該在抗戰結束之后,搞政治協商,開始搞經濟,是常公仗著自己有中央軍,堅持要武力消滅共軍,才引發的內戰。
甚至在中央軍內部,哪怕是何應欽,都在常公下臺之后出任了新組建的內閣的行政院長。
而且,在以前常公就有多次被迫下野的經歷,這不是第一次。
比如北伐尚未結束,寧漢對立,常公就下野了。
淞滬抗戰之后,九一八事件搞得輿論洶洶,常公也和張學良一起下野了。
所以,從當時國統區輿論和地方實力派的角度看,內戰打到1949年底的樣子,國軍一敗涂地,中央軍接近團滅,一是常公政策失敗,二是常公軍事指揮失敗,當然應該由他負責。
按照宋希濂回憶所說,淮海戰役期間,白崇禧拒絕他的十四兵團東進增援淮海戰場,就是因為白崇禧認定,只有最后的一點本錢都輸光,常公才能認輸下臺。
另一個不能不提的原因就是,常公在1948年押注杜威能贏得大選,結果杜威輸了,他不看好的杜魯門贏了,所以和美國的關系也翻車了。
而李宗仁在北平行營期間,和當時在北平的司徒雷登多有交流,所以李宗仁認為,常公下野之后,中美關系也有可能改觀。
也就是說,在常公下野這個問題上,是各方勢力的共識,美國也同意,甚至中央軍內部都有人同意這么干。
只有常公的鐵桿嫡系尚未覆滅或者被俘的,這時候還堅決忠于常公,比如湯恩伯領銜的長江防線。
而在李宗仁看來,之所以他們的設想最后未能成功,不是他們自己有什么問題,而是常公退而不休,回到溪口之后仍然遙控各方,所以他們的想法沒有完全得到貫徹落實。
當然,他們確實也在軍事上錯誤估計了形勢,以為常公軍事指揮不行,換他們上來之后,就能力挽狂瀾。
而且,在北邊看來,三大戰役結束之后,剩下的問題已經不是投不投降的問題,而是怎么投降的問題。這也是和談最終失敗的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