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西行,最終歸處何方?兩千多年的謎團,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說他化胡成佛,有人說他隱于山林,還有人說他在臨洮岳麓山乘鳳而去,羽化登仙。這最后一個說法,如今看來,恐怕是最為靠譜的。
話說老子當年,騎著青牛,悠悠出函谷,過散關,一路西行。從陜西寶雞一路向西,經甘肅的天水、隴西、臨洮,再過蘭州、酒泉,然后進入青海、新疆,甚至遠達中亞、印度。游歷一番后,他又折返回臨洮,最終在岳麓山結廬而居,講經說法。
如今在甘肅臨洮,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當地政府和老子文化研究會都會在岳麓山鳳臺伯陽宮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方圓百里,四縣八鄉的百姓都會趕來,焚香祭拜,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岳麓山鳳臺,相傳是老子當年講經布道的地方,臺下兩棵高大的梧桐樹,據說曾有鳳凰棲息其上。而老子,正是乘著鳳凰,飛升成仙的。
1994年,甘肅文史研究者楊培林先生,在其著作《隴西李氏根在狄道》中,旁征博引,嚴謹考證,最終得出結論:臨洮鳳臺,正是“老子飛升地”。這一發現,可謂石破天驚,為老子最終隱居之地,這一爭論了兩千多年的學術公案,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此后,有關專家再次實地考察,最終確認,臨洮鳳臺,確為老子逝世(飛升)之地,臨洮及其周邊地區,正是老子最后的隱居之所。不僅當地的民間傳說和古遺址為此提供了佐證,而且從三國時期就開始的,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的祭拜活動,更是成為了老子在此逝世的有力見證。
如今,臨洮岳麓山的鳳臺,又被稱為超然臺,相傳是老子講道、飛升的地方。明代兵部侍郎楊繼盛,曾因獲罪被貶至狄道(今臨洮)任典史。他在《自敘年譜》中曾提到東山超然臺,寫道:“此臺相傳為老子飛升之所?!?/strong>雖然用了“相傳”二字,但又斷言:“蓋過函關西來,所傳或不謬云。”可見,他也認為老子是在臨洮超然臺逝世的。
每年三月二十八,臨洮各地的百姓和道教信徒,都會在岳麓山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緬懷老子對這片土地的恩澤。據說,這一傳統始于三國時期,至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三國時,道教信徒在臨洮老子“飛升”處的北面,修建了宏偉的“太平觀”,供奉老子。除了超然臺,還有說經臺、文峰塔(又名筆鋒塔,傳為老子寫經插筆的地方)等,這些遺跡,都與老子息息相關,充滿了傳奇色彩。
超然臺,本名鳳臺,臺上“鳳臺”二字,為清末光緒年間所建,用琉璃磚雕而成,熠熠生輝。北宋熙寧年間,熙州(今臨洮)知州蔣之奇,將“鳳臺”改名為“超然臺”,沿用至今。明代萬歷年間《臨洮府志》中,收錄了臨洮詩人李弼的《超然臺》一詩,詩中寫道:“此臺曾以鳳凰名,至今鳳去臺益曠。老君曾此煉金丹,遁老于斯排仙杖?!?/strong>字里行間,充滿了對老子飛升的無限遐想。
此外,在臨洮縣城,洮河西岸約五公里處,還有一座太極山。傳說老子每次登東山講學,遠眺此山,發現其形狀酷似太極圖。一次講學完畢,老子對弟子們說:“我要把那座山變成早晚都像太極圖那樣。”言罷,揮筆朝那座山點畫幾下,將筆鋒朝天一插,便“飛升”而去。此后,人們發現那座山果然早晚都像太極圖,一半明亮,一半幽暗,只是早晚明暗位置互換,早晨東邊亮西邊暗,傍晚西邊亮東邊暗。從此,這座山便被稱為太極山,成為了老子神跡的又一佐證。
綜上所述,種種跡象表明,老子最終西行至臨洮,并在岳麓山羽化登仙,似乎確鑿無疑。臨洮,這片古老的土地,也因為老子的存在,而更加充滿了神秘和魅力。
來源|學榮(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歡迎留言、轉發、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