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跨越時空的大愛
鄧長春
導讀
幾件古樸典雅的繡品,講述著86年前的塵封往事,承載著歷史的厚重和人性的光輝。每一塊精致的桌布,每一塊鑲邊的方巾,都是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述說著古老而溫暖的故事,見證了中加、中澳人民的友誼。
在海外漂泊多年之后,這些作品回家了,回到她們的出生的地方,永不再漂泊。每個參與促成回歸的人心中都有一份對華西歷史、對成都人民、對中國文化的深情與大愛。讓這一塊塊珍貴的繡品永遠煥發友誼和文明的光彩。
請看鄧顯昭教授之子鄧長春先生講述繡品回家的故事。
2005年,父親鄧顯昭87歲時翻譯了他1948年做華西大學醫院住院醫師時骨科指導老師加拿大醫生拉爾夫·愛德華·奧特布里奇(Ralph Edward Outerbridge)的夫人寫的日記《月亮門之外》。
照片由女兒Judith Outerbridge Wallker 提供
《月亮門之外》書和父親的翻譯手稿 (鄧長春 攝)
父親的翻譯手稿的前言、序言(鄧長春 攝)
認識朱迪思
父親去世后,我在整理、校核翻譯稿時從書中認識了朱迪思·奧特布里奇女士。
2015年5月10日下午3:30,本文作者去墨爾本拜訪了udith Outerbridge Wallker (鄧鵬 攝)
2024年在墨爾本,成都出生的朱迪思·奧特布里奇·沃克女士向我講述86年前她媽媽的故事:
鄧鵬 攝
1938年7月17日,新婚不久的加拿大醫生拉爾夫·愛德華·奧特布里奇(Ralph Edward Outerbridge,中文名:姚守仁)和妻子瑪格麗特·奧特布里奇(Margaret Outerbridge)前往中國成都服務。
照片來自《月亮門之外》
那時,日本人已占領上海,傳教士們入川的長江至三峽水路已不能通行。他們改道,經香港-越南海防-河內-云南-重慶,歷時3個月到達成都。
1938年10月,日軍又占領了廣州、武漢,這時大半個中國已經淪陷。地處華西地區的成都也因為難民暴增,物價暴漲,教會的慈善基金面臨斷炊,殘疾兒童、孤兒院隨時可能關閉,就動員傳教士太太們用真金白銀購買繡品以度燃眉之急。
1938年11月12日,姚守仁和妻子瑪格麗特剛到成都一個月,教會慈善機構便邀請華西壩的外國老師的夫人們到城里參觀位于成都西二巷的基督教盲啞學校,瑪格麗特也一同前往,看孩子們刺繡和制作蕾絲。
初冬的成都有一點寒意,殘疾女童的刺繡動作深深吸引著瑪格麗特,孩子們黑色的眼珠齊刷刷地看著一群西方的阿姨,充滿好奇和渴望?!拔曳浅O矚g孩子們的作品,買了漂亮的茶巾,還有餐巾。茶巾有兩英寸的手工蕾絲邊,中心是刺繡的,角落有鏤空,太漂亮了。”(來自:瑪格麗特日記)
瑪格麗特購買的刺繡桌布(鄧長春 攝)
瑪格麗特購買的刺繡桌布(鄧長春 攝)
“孩子們有飯吃了!幾張刺繡的桌布可以解決孩子們一年的米錢。” 成都婦女傳教會(Woman’s Missionary Society )的女傳教士激動地說到,這次慈善義買活動取得救命的效果。
日本人轟炸成都時我出生了
以下內容摘自瑪格麗特日記:
1940年2月18日 星期天,那天早上我們經歷了一次嚴重的空襲,成都四圣祠仁濟醫院和教堂擠滿了傷員。我們總是害怕晴朗的夜晚,因為上帝的保護罩(四川盆地上空低矮濃密的云層)不在了。下午晚些時候,我知道一定有什么事情發生了,大約八點鐘,我乘坐黃包車去了W.M.S醫院(仁濟女醫院),就在日本人向城市投放炸彈的時候,孩子在午夜前十一點鐘出生了,奧特布里奇小姐來了。
照片來自《月亮門之外》
84年后,日本人轟炸成都時出生的朱迪思·沃克女士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的家里,向我講述她媽媽珍藏殘疾兒童繡品的故事。
朱迪思·沃克講述:
1950年11月28日,我父母結束了在成都華西協合大學醫學院的工作,帶著10歲的我和這些繡品橫跨浩瀚的太平洋回到加拿大溫哥華,開始了新的生活和工作,媽媽舍不得使用這些從成都帶回來的珍貴繡品,一直保存在箱子里。
母親因病于1984年初春離開了我們,父親也于1990年8月8日離開我們,父母留下的珍貴物品包括大量書籍文獻和數百封原始信件,作為他1938-1951年間服務華西醫學的見證物品,現保存在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John Munro 特藏部。
我帶著父母心愛的紀念物品再次從加拿大南下,跨越太平洋到了澳大利亞墨爾本,就像加拿大的楓葉隨太平洋上空的暖流飄到南太平洋。心愛物品在我的身邊,就像父母還在看著我,我感到很親切!
這些物品在我們家已經保存86年了,你(鄧長春)的出現,我認為是時候讓它們回到中國四川成都。它們屬于成都,屬于那些瞪著大眼睛,看著我媽媽的殘疾女孩。
朱迪思·沃克的囑托太重了,時間跨度86年,兩次跨越太平洋,它已經遠遠超越了物品的價值,它代表的是中加、澳中人民的友誼,將由我再次跨越南中國海把“友誼”帶回家,澳大利亞的“考拉”也隨著愛的暖流飄向中國成都,期待與大熊貓握手,這是跨越時空的大愛,讓我感動!
朱迪思·沃克介紹繡品并慎重地交給我 (鄧鵬 攝)
鄧鵬 攝
在朱迪思家的客廳里,我仔細觀看和撫摸繡品上的圖案百感交集。我心里非常激動,馬上微信聯系上王曙生老師,告訴這件事情,我說:朱迪思想捐回成都,回到它的出生地。
回家之路
2024年11月17日晚上21點20分,我乘坐四川航空從墨爾本到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的3U3886航班回成都,當飛機滑向起飛跑道時,我在心里默默地對繡品說到:我們走,回家去。
10小時50分鐘的航程我無法深睡,腦海里不斷出現朱迪思的講述:它屬于成都,應該回家。
18日早晨5點10分,隨著空客A350-900飛機著陸的輕微震動,飛機降落在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舷窗外一遍漆黑。我說:到家了。眼淚抑制不住就掉下來,旁邊座位的年青人說:叔叔,你不舒服嗎?他哪里知道我此時的心情,我說:不,我很好,謝謝你!
下午4點,王曙生老師趕到我家來看望這些回家的“孩子”。
華西二院的陳慧老師仔細觀看這五張繡品后說:
透過這些細密而層疊的圖案,我仿佛看到,在那個戰火紛飛、難以為繼的年代,少女們壓抑著內心的恐慌,默默地埋著頭,用略顯稚嫩的手法,在質樸的、經濟的棉麻布面上,沿著織物的經緯走線,一針一針地把她們的感激,以及對生活的期盼和渴求,繡進一個又一個“福祿壽喜,萬事如意,仙鶴呈祥,手持鮮花的少女,還有飄著柳絮的錦江春色,就是一幅成都的【清明上河圖】?!?/p>
飄著柳絮的錦江春色圖 (陳慧 攝)
多層花紋的蕾絲邊(陳慧 攝)
在炸彈轟炸中繡出【手持鮮花的少女圖】,是女孩們期盼有花兒一樣美麗的人生(陳慧 攝)
花開富貴——美好的祝福(陳慧 攝)
鳳凰銜喜——福祿壽喜圖,無疑是對購買人的美好祝福(陳慧 攝)
我和王老師交流這五件繡品的成都家在哪里?先后有朋友建議:1.捐給成都博物館,2.捐給華西醫院院史陳列館,3.捐給四川大學博物館。都有一定的理由,但從這個物品的人文價值看,我認為“回家”是最正確的選擇,也是朱迪思的“托付意思”,瑪格麗特在天之靈可能也認為這是最好的結果—“讓大愛回家”。
王老師肯定地回答:讓珍貴寶貝回到自己家是最正確選擇。因為“寶貝”和它們誕生的“母親”以及歷史背景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無論哪里都不可取代。
2024年12月1日04:09,朱迪思在郵件中再次說:……“對許多加拿大傳教士來說,他們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都是在中國度過的。對許多人來說,中國才是他們真正的家,他們永遠不會忘記中國的老朋友?!?/p>
“繡品回家”捐贈
2024年12月3日上午,我代表朱迪思?沃克女士向成都市特殊教育學校,捐贈5幅86年前私立明聲聾啞學校學生繡品。
捐贈現場(鄧長春 攝)
盲人學生的民樂演奏(鄧長春 攝)
播放朱迪思感謝成都朋友的視頻(鄧長春 攝)
我向殘疾孩子講述“大愛“的故事 ( 王曙生 攝)
盲童在歌唱(鄧長春 攝)
盲童在歌唱(鄧長春 攝)
“回家孩子“的全貌( 王曙生 攝)
學校校長楊劍梅代表學校接受繡品捐贈并向朱迪思?沃克女士頒發捐贈證書,我代表朱迪思女士接受證書。私立明聲聾啞學校創始人羅蜀芳老校長的后人羅劼上臺見證。
捐贈( 王曙生 攝)
接受( 王曙生 攝)
頒發捐贈證書( 王曙生 攝)
大愛終于讓國際呵護的“孩子”回家了
最后:感恩送救命“米錢”的瑪格麗特·奧特布里奇夫人!
再次感謝朱迪思?沃克女士家族的大愛!
感謝成都市特殊教育學校接納“孩子”回家!
2024年12月3日
鄧長春于成都華西壩
姚守仁 (Ralph Edward Outerbridge)簡介
Ralph Edward Outerbridge醫學博士,加拿大皇家外科學院院士,美國外科學院院士
1911年9月19日出生于日本神戶,其父親是加拿大衛理公會在日本神戶的傳教士,日本關西大學(私立大學)校長。姚守仁在神戶的加拿大學院接受早期教育,18歲回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院學習,1936年畢業。1938年6月26日前往中國華西地區醫療服務,曾擔任榮縣、自流井(現自貢)仁濟醫院院長,華西協合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副教授。
1948年冬,華西協合大學醫學院的部分教師、醫生和護理人員合影,姚守仁在最后一排右上角 (廖志林 供圖)
他在1950年11月28日離開成都回國。
他是國際上髕骨軟化癥研究的先驅之一。
中國改革開放后,1986年夏,他又回到華西醫科大學醫院講學,捐贈骨科醫療器械,幫助建立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院的交流渠道。
1990年8月8日在溫哥華逝世,終年79歲。
鄧顯昭簡介
鄧顯昭(1919---2014),四川成都唐昌鎮(原崇寧縣)人。1941年考入華西協合大學醫學院。1948年畢業,獲得華西協合大學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并獲得以華大醫學院第二任院長莫爾思名字命名的“Morse醫學獎”。畢業后留校在華西協合大學醫院任住院醫師,后任外科住院總。
1954年,在四川醫學院附屬醫院楊嘉良教授領導成立的泌尿外科專業組做主治醫師。1962年,晉升為外科副教授。1972年,任醫院大外科副主任。
后任四川醫學院教務處教務長,圖書館館長。1978年晉升為外科教授,是1978年后中國泌尿外科學第一批碩士、博士導師。任全國泌尿外科學會第一、第二屆常委。1989年獲四川省人民政府“優秀教師”稱號。
2014年11月18日,鄧顯昭逝世,將遺體捐獻給了華西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解剖教研室,用作醫學研究和教學之用。他生前治病救人,身后實現了把一切獻給醫學事業的愿望。
鄧顯昭(戚亞男 攝)
來源:永遠的華西
文/圖:鄧長春〔1951年出生于成都華西壩,1980年成都科技大學(原成都工學院)畢業。華西壩文化的尋覓、學習、傳播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