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嶺東端,長白山余脈向松遼平原過渡的褶皺深處藏著一個被林海浸潤的小城西豐。這里中國鹿鄉的美譽傳承了300年,曾是清太祖敕封的皇家鹿苑,小鹿降生都享有儀式,足見西豐的地標產品梅花鹿的珍貴。
西豐有亞洲單體最大的鹿園,一萬頭梅花鹿管夠奔騰。這里不僅是養殖基地,更是人與鹿可互動的共生樂園。在西豐走一圈,除了嘴巴忙,身心都放松!
紅| 燒 | 鹿 | 排
鮮鹿排肌理清晰,深紅透亮,先洗個冷水澡,洗掉野性味道,待鹿肉褪去了鮮紅的血色后轉戰進高壓鍋。西豐本地愛好咸口,鹿排肉掛滿濃稠醬汁沿著骨縫往下淌。
吃鹿肉能溫補,搭配上刺嫩芽,補得剛剛好。你不得不感嘆,西豐人吃鹿肉段位實在高端。
鹿 | 肉| 丸| 子
選取梅花鹿腿帶胸的純瘦肉,切成細絲輕剁,直到肉絲攪成密實的網。密到什么程度呢,氣孔少到幾乎看不見。西豐人給這鹿肉丸子加了一道山珍buff,便是當地特產的破壁靈芝孢子粉。
別小看這一小撮孢子粉,它以微苦中和了鹿肉的野性,而鮮味卻翻了個番兒。
神 | 仙 | 的| 前| 世 | 今| 生
去過西豐的人都說,這里是一個到處都是神仙的地方!朋友們千萬別誤會,西豐絕不是修仙圣地,而是享譽全國的柞蠶之鄉。
柞蠶一生中的不同階段,都給西豐人貢獻了不可多得的人間美味。本地人吃門道,外地人吃著是真奇妙!小小的家常餐館里,老饕們的桌上藏著初來者不知道的四世同堂的香——看起來是三道菜,但實際上它是一道菜,當地人管這道菜叫“神仙的前世今生”。
在西豐,神仙的盡頭是鐵鍋。炸神仙是最先“出道”的柞蠶美食——蛹子滑進六成熱的油浪,猛火頂著鍋氣直竄,等翻著跟頭的蛹褶皺唰地舒展時,油亮亮、顫巍巍的狀態正是神仙爆漿前的最當口。
“要想蠶蛹穿著虎皮,大廚必須腰放低。”這句話道出了烹飪虎皮蠶蛹的動作要領,你可以腦補一下——前腳蹬后腳弓的姿勢,指定不能少花力氣。蠶蛹在油鍋里進進出出六七趟,直炸到外皮酥裂翹邊,里頭還嫩得流油,油溫得猛,手速得更猛,五秒出鍋,顛勺帶風,還得掌握恰當力度的輕拍。如此往復五六次的顛和拍,出鍋時才能呈現那層金殼薄脆透亮,掛著一身焦香。
每年八九月份是西豐人吃青蟲的最佳季節。青蟲通常與青椒一起炒,既能把蛋白質的香氣激發出來,提升了這道菜的口感層次和味道,又不搶原本蛋白質的香氣。
吃柞蠶,自然少不了用蠶蛾烤串,這種串分公蛾烤串和母蛾烤串。吃在嘴里酥脆,有爆珠之感的是公蛾烤串,而咬一下就咯吱一聲的則是母蛾烤串。二者各有各的妙,我不許你不知道喲。
西 | 豐 | 煎 | 肉
西豐煎肉用的是導熱快的小鋁鍋,火候全靠酒精塊拿捏,而牛上腦和牛肋條則是最受歡迎的煎肉食材。牛上腦切薄條,肋條帶點肥,下鍋滋啦一響,成全一場鋁鍋與肉的共舞。肉是主角,鍋是幫手,食客成了掌勺的大廚。
肉筋是西豐煎肉的段位挑戰,別處嫌它折磨人,遇上小鋁鍋便服了軟,受熱快、散熱勻的鍋底專治倔筋。薄切,溫火60秒,油脂沁亮筋皮,嚼勁還在,牙口尊嚴也還在。
這道菜是當地人從小就有的美食,因此很多游子歸鄉時一定要先品嘗這一童年味道。特別是端午節時,各家煎肉店店店爆滿,不得不說,西豐人太愛這一口了。
在西豐人眼里,端午節是一年中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節日,除了吃鋁鍋煎肉,還有一樣特別的習俗令人驚奇不已。到底是怎樣一種習俗呢,今晚《妥妥的鄉味》揭曉~
遼東的山林里,西豐人用柞樹葉喂養的蠶吐出了中國最堅韌的絲——遇水不腐,久曬不脆。老匠人說,真正的西豐柞蠶絲被20年不板結,抖一抖仍如云霧般蓬松。除了蠶絲被,在西豐人的購物車里,蠶絲制品多得讓人得了選擇困難癥。
這里有遼寧最大鹿制品銷售市場,從鹿茸切片到鹿肉香腸,從鹿油香皂到鹿皮畫,看似安靜的街面下是年超5億的流水。同時,這里還有遼寧最大的電商基地,除了鹿以外的西豐所有土特產,都在這個平臺上交易,那可老火爆了。
今晚21:10,《妥妥的鄉味》與您共聚中國鹿鄉——遼寧西豐。
編輯丨華卿???
圖片 視頻丨《妥妥的鄉味》欄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