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越來越多人開始懷念10年代經濟上行期的美。
那時的穿搭露膚度高、曲線畢露,影視劇里的奢華場景讓人眼花繚亂,五星酒店下午茶拍照是新中產的周末儀式,淘寶店主能帶著團隊飛巴黎拍上新照……
如今我們在深夜刷手機時,突然懷念起那個腳步聲都志得意滿的年代。
可是,當時真的更美嗎?
集體懷念經濟上行期的美?
最近“經濟上行時期的美”刷屏了。
這個詞沒有字典定義,但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聽到一定會秒懂。
當時流行張揚外露的服飾,強調露膚度、曲線、大LOGO。
踩得鏗鏘作響的12厘米紅底高跟鞋,是明晃晃穿在身上的野心和勝負欲。
《致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圖》《小時代》《杜拉拉升職記》等“小妞影視”成為最受歡迎的類型。
這些作品構建出標準都市幻夢:在時髦CBD上班,有份高壓但有趣的工作,閨蜜妙語連珠,曖昧對象若即若離。
大家從中獲得“未來可期”的代入感——努力即升職,消費即幸福。
紙媒也迎來了最后輝煌。
2015年《Vogue》十周年刊封面集齊內娛最有權勢的面孔;《ELLE》單期廣告費達5000萬;蘇芒操盤的芭莎慈善夜成為名利場年終考核。
主編們帶著明星征戰四大時裝周,將“中國面孔”推向國際。
時尚博主崛起,用戲謔解讀瓦解傳統時尚權威,自媒體成為新的話語場。
淘寶店主以“素人逆襲”姿態成為穿搭偶像,個人IP直接轉化為商業帝國。
普通人敢買2萬的包、囤Dior口紅,因為都堅信收入只會漲,錢總能賺回來。
但也有人說,在懷念經濟上行期的美學表達時,也必須正視其陰影。
打開當年的娛樂新聞,頭條常是當紅女星走光圖,八卦版塊充滿對女性身體的窺探。
影視劇中女性關系常被簡化為“雌競”,再好的閨蜜也會因男人反目。
再優秀的女性,目標也是做賢妻良母,為愛人洗手作羹湯。
消費主義也包裹著性別枷鎖。
“女人要對自己好一點”的廣告語背后,是醫美機構奢侈品柜姐的營銷。
看似自由的消費選擇,實則是將女性價值與外在裝扮深度捆綁。
那么,當我們說“懷念經濟上行期的美”時,我們到底是在懷念什么?
大家究竟在懷念什么?
大家最懷念的,其實是當時那種相信未來一定更好的底氣和安全感。
經濟上行期最珍貴的并非財富本身,而是“努力必有回報”的集體信仰。
普通人敢刷爆信用卡買奢侈品、大學生堅信畢業即高薪,因為社會共識是明天只會更好。
當時也更有階層流動的實感,上升通道是看得見的。
那個年代充滿“個體戶暴富”神話,影視圈更上演著草根逆襲,資本瘋狂涌入的背后,是無數人改變命運的機遇,普通人也能拿到浮華世界的入場券。
身體表達的自由,也是那個時期被懷念的主要原因。
低腰褲、亮片裝、12厘米的高跟鞋,是對身體的絕對主權宣言:我的曲線值得展示,我的欲望無需隱藏。
穿搭不為取悅他人,而是生命能量的外溢。
而如今在穿搭上,安全感戰勝了表現欲,審美重歸保守。
算法也開始規訓審美。
技術正重塑我們的身體,使其符合流量審美。
同樣被懷念的懷念的還有公共狂歡和圈層的情緒共振。
從《超級女聲》短信投票到《小時代》影院哄笑,從KTV合唱《死了都要愛》到淘寶雙十一倒計時。
這些場景創造了打破圈層的集體亢奮。
在當下算法編織的信息繭房中,很多人都在懷念那種所有人共享同一種心跳的粗糲共鳴。
享樂在當時也是一件無需愧疚的事情。
“小資周末”曾是都市標配:踩高跟鞋喝下午茶,聊著名牌漲價,享受街拍的注目……
整套流程的關鍵詞就是理直氣壯。
快樂本身就是目的,無需作為犒勞自己的借口。
但在經濟下行的現在,享樂也失去了那份坦蕩的正當性。
與其說我們懷念“經濟上行期的美”,不如說,大家是在懷念那種外放的、不設防的、相信明天會更好的生命狀態。
可是經濟上行期真的更美嗎?
我們懷念的真的是那個時代本身,還是記憶被大腦加工后的玫瑰色泡沫?
記憶在選擇性美化?
其實,這場集體懷舊更像一場精心設計的情緒營銷,尤其瞄準了當下焦慮的年輕人——就業壓力巨大的時候,總有人想販賣“過去更美好”的幻覺。
心理學研究早就發現,人的記憶自帶美顏功能。
神經科學證明,人腦對美好經歷的記憶更深刻、更持久,距離也會讓記憶帶上濾鏡,對沒經歷過的時代,人容易產生更美好的想象,失去的東西會自動在記憶中升值。
人們真正懷念的,是經濟上升期那種“有奔頭又有安全感”的狀態。
既有“機會遍地”的可能性,又有“明天會更好”的確定性。
這種平衡感會帶來心理舒適,而非某個特定年代本身。
事實上,任何時代都有兩面性,沒有完美的黃金期。
每個階段都是明暗交織,上行期的“繁榮”背后是透支健康、焦慮狂奔。
當下的壓力中反而藏著重建生活秩序的機會。
而且真正的美,從來不是經濟數據的附庸。
它植根于我們創造價值的能力,關乎我們如何以雙手與智慧參與世界的構建。
它蘊含在人與人之間真摯的聯結與溫暖的共情之中。
它更體現為一種向內探尋、不斷豐富精神世界的能力。
所以,真正重要的不是經濟曲線怎么走,而是建立不被經濟周期綁架的價值支點。
外在環境越波動,內在根基越要穩。
經濟周期永遠起伏不定,但我們可以選擇不做隨波逐流的浮萍。
與其沉迷濾鏡化的過去,不如把過去的美好當作養分,努力培植當下自己的生命根系。
畢竟,我們能把握的,只有當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