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衛星網7月1日注意到,央視近日首次公開了解放軍裝備的一種新概念炸彈。俄媒認為,這應該是石墨炸彈的最新變種,但它到底是為誰準備的?
報道稱,央視上周在社交網絡上分享了一段動畫視頻,演示一種旨在影響敵方電網的中國新型武器的工作原理。視頻顯示,這種武器很可能是石墨炸彈的變種,能夠造成敵方大面積停電。動畫展示了從移動裝置發射彈藥,然后將其分解成多個子彈藥的過程。根據描述,子彈藥爆炸后出現的碳纖維會導致電網短路。俄羅斯軍事專家瓦西里·卡申表示:“此類武器的工作原理是將高導電性的石墨粉塵沉積在電力設備的開放元件上,以引發短路。”他介紹,石墨炸彈的目標并非發電廠,而是電網設施,例如輸電線和變電站變壓器。
美軍使用的石墨炸彈
其實石墨炸彈對于中國軍迷們并不陌生。美國早在1991年就首次對伊拉克使用了石墨炸彈,一度癱瘓了伊拉克大部分電網。在1999年北約對南聯盟的空襲中,也大量使用了石墨炸纖維彈。由于石墨纖維是良導體,大面積的石墨纖維落到電力設施上就很容易造成短路,進而導致大范圍的斷電。因此石墨炸彈主要被用來破壞對手的電力供應,包括民用和軍用系統。
據俄羅斯專家分析,解放軍可能會在對臺灣的軍事行動中使用石墨彈藥,因為使用石墨彈藥有助于避免基礎設施遭受嚴重破壞。但他認為,此類武器的使用高度依賴于氣候條件:“石墨炸彈是一種制導式航空炸彈,它會向目標上方發射一定數量的子彈藥。這些子彈藥會釋放出一團石墨粉末,落在電力系統設施上。這種武器的使用取決于天氣條件——在高濕度,尤其是降水天氣下,這種武器將失效,因為粉末會迅速粘在一起并落到地面。石墨造成的短路通常可以在24小時內解除,因此,根據此前局部沖突中使用此類炸彈的經驗,建議定期重復攻擊。”他還認為:“臺灣多雨的亞熱帶氣候,尤其是在五月到十月之間降雨量特別大,因此不利于石墨炸彈的使用。如果交戰方試圖對敵方基礎設施造成長期破壞,使用常規炸彈和導彈更有意義。”
筆者認為,俄羅斯專家對于石墨炸彈對于電力系統的打擊效應并沒有真正理解。外界通常以為電網的供電和停電,就是發電設備啟動和關閉,但事實上現代電網構成非常復雜,也非常脆弱。電網中任何一個細微故障都可能引發連鎖效應。例如在高度互聯的電網中,一個節點斷開,電流會重新分布到其他線路,通常情況下問題不大,但如果電網此時已經是高負荷運行,增加的負荷很可能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就可能接連跳閘。歷史上很多級聯停電都是這樣產生的:比如2003年意大利停電,就是因為一棵倒下的樹砍斷了瑞士境內的一條高壓線,誘發電網連鎖崩潰,最后導致整個國家瞬間陷入黑暗。
更麻煩的是,重新啟動電網也不是打開開關這么簡單。一旦發生了大面積停電或電網全網停電后,只能由具有自啟動能力的發電機組啟動,然后根據載荷能力,帶動無自啟動能力的發電機組,逐漸擴大系統恢復范圍,最終實現整個系統的恢復,這個過程非常緩慢,甚至可能需要持續數天。事實上,在突然的大面積斷電中,往往還會造成電力配套設備的損壞,更增加了恢復電力供應的難度。因此石墨炸彈造成的電網中斷,其效果遠非一場雨沖走了石墨纖維就可以輕易恢復的。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為防備電力系統的突然崩潰,現代電網往往需要充足的冗余發電能力。而臺灣地區當前正面臨嚴重的缺電危機。臺灣供電系統以備轉容量(即當天實際可調度的發電量扣除使用后剩下的余量)作為電力盈缺指標。當備轉容量率低于6%,就會亮起象征“供電警戒”的橙色燈號,介于6%至10%之間,則為象征“供電吃緊”的黃色燈號。據臺灣《聯合報》6月報道,臺灣高峰時段的備轉容量率屢次低于10%警戒線、甚至低于6%。近年臺灣多次出現大范圍的停電事故,表明臺灣電網已經非常脆弱。更重要的是,臺灣還面臨電力系統中的“孤島效應”,即臺灣屬于相對封閉的“電力孤島”,與其他地區的電網連接較少,一旦出現大范圍停電,很難獲得外部協助,進一步加劇了恢復電力供應的難題。
所以呢,央視曝光的解放軍新型石墨炸彈,可謂是直接打在了臺灣的要害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