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是我國最重要的三大獎之一,也許很多人并不了解其中的含金量,但是換一種說法,其重要意義就會顯得更加直白了——在學術界,三大獎是院士的風向標。也就是說,學術人才想要問鼎最高榮譽,必定要以三大獎打底,其嚴苛程度也就可想而知。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是針對各個行業領域的創新性科學技術成果,應當具備下列條件:技術創新性突出,技術經濟指標先進;經應用推廣,創造顯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環境效益或者對維護國家安全做出顯著貢獻;在推動行業科學技術進步等方面有重大貢獻。
因此,近些年的三大獎也幾乎被各大985名校斬于馬下,花落普通一本高校的數量不過寥寥,畢竟一般高校中很難有如此出色的頂尖師資,可以承擔重要的國家級項目并做出成效。
石油行業作為重要的發展資源,其科技創新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就較為突出,因此該行業領域的高校相對來講就有更多機會問鼎三大獎,不過這也需要高校的科研平臺扎實、師資力量強勁。長江大學參與的《渤海伸展-走滑復合斷裂帶深部油氣勘探理論技術創新與重大發現》項目在2023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也側面證明了該校實力。
值得關注的是,這份榮譽并不是一日之功,也并非僥幸獲得,據了解,長江大學石油學科在30年內獲得了17項國家科技獎,涵蓋特等獎、一等獎等全部獎項類別,成果涉及油氣勘探、開發、儲運、裝備制造等全產業鏈,多項技術突破國際難題,成為我國能源領域科技創新的標桿。
同時,該校更是在石油領域內承擔著著引領者的重要角色。長江大學在石油領域的科技創新歷史悠久,1991年,原江漢石油學院機械系符達良教授帶領團隊參與研發的“定向井叢式井鉆井技術”首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開創了學科獲獎先河。
其科研成就不僅創新,更是長久以來都在推動著行業的發展,通過優化井網設計、開發專用軟件和鉆具力學分析,使鉆井效率提升28%~32%。 這項被國際同行譽為“中國方案”的技術,至今仍在油田廣泛應用。
自此以來,長江大學獲得眾多“解決世界級難題”成就,不斷突破,吸引眾多項目與頂尖人才,繼續支撐該校在石油領域的不斷深耕。2023年7月11日,該校最年輕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張菲菲就得到了人民日報的報道與贊揚,能夠在30歲破格升教授,與其在行業領域內的不斷突破密切相關。
“致力鉆井領域前沿技術、帶領團隊開發自主知識產權軟件、緩解國家油氣鉆井“卡脖子”問題”,這些都是人民日報對他的評價,據了解,張菲菲帶領團隊開發出了更適合我國油氣行業需求的自主知識產權鉆井軟件,實現了國外同類產品的大部分功能,部分算法及功能還超越了國外水平,并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下屬的8家單位實現應用,緩解了油氣鉆井軟件“卡脖子”問題......
如此突出的成就在他的身上不勝枚舉,這也是他能夠破格的原因所在。而在他受到高度贊譽的同時,長江大學也功不可沒,除了慧眼識珠,大力引進優秀人才,該校提供給張菲菲的科研資源與支撐更是他能夠取得如此顯赫成果的原因所在。
也正是憑借著對人才的大力投資和在行業內層出不窮的突出成果,長江大學吸引了無數國內外的頂尖人才前來發展,也幫助他們獲得了更多更卓越的國家級項目立項。
這樣的深遠發展也延續到了今天,近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簽署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集團公司共建長江大學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標志著省企共建工作正式落地,為長江大學加快推進石油與天然氣工程一流學科建設再次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去年9月,長江大學還中標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重大項目,中標金額94611001.50元,創造了長江大學單項技術服務合同金額新的紀錄,這是長江大學發揮特色學科優勢承擔的重大項目之一。“億元大單”不僅是政企對該校的深刻信任,也促進了該校整體實力的進一步上升,在石油行業越走越遠。
無論是從科研成就、科研人才或者是行業地位等哪個方面進行考察,長江大學在石油行業領域的領跑地位都毋庸置疑。當然,無論是項目、師資、資金或是行業地位,最終的直接受益落點還是學生,所以,該校領軍地位的效應會輻射到學生發展的各個層面,無論是對科研人才還是考生來說,長江大學都是毋庸置疑的優質選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