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畢業典禮上,408枚刻著“堅韌不拔”的金駱駝紀念章在長江大學畢業生胸前閃耀。這些即將奔赴西部12省區市的年輕人中,電子信息碩士李強的目的地是西藏昌都,他要將所學的自動化技術應用于高原能源監測系統。
而在千里之外的吐哈油田,工作了27年的校友張國松特意發來視頻:“27年前我戴著同樣的徽章踏上西行路,如今母校的‘金駱駝’精神依然在點亮青年的職業選擇。”
這場跨越時空的呼應,恰是長江大學就業成績中一個生動切片。當越來越多高校在就業數據上追求數字增量時,這所院校正以“精準匹配、深度賦能、價值增值” 的就業生態鏈,構建起獨樹一幟的人才輸送體系。
在長江大學2024年就業報告中,一組數據格外醒目:899名畢業生入職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央企,其中526人進入中石化、312人簽約中石油,石油與天然氣工程等王牌專業平均每4名畢業生就有1人直接躋身央企。這樣的就業優勢并非偶然,而是長大硬核實力的體現。
而這一硬核就業競爭力的背后,是學科建設與產業需求的深度同頻。作為湖北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培育學科,該校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在第五輪學科評估中獲評A-,躋身全國前列,其研發的INSIM軟件被雪佛龍等國際石油公司采用,氣舉采油技術創造超300億元經濟效益。當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接觸新疆油田等國家重大項目的真實數據時,畢業時自然成為企業爭搶的“香餑餑”。
在2025年春季雙選會上,120余家省內外企業帶來的5000余個崗位中,展現出長江大學“能源核心+多領域輻射”的就業網絡。從中國平安的金融科技崗到深圳卓翼科技的智能制造崗,從山東濱州人社局組團招聘的基層農技崗到通威農業的新能源項目相關崗位都在為學生提供咨詢服務。
基于這一企業人脈,該校機械專業畢業生王磊感慨:“原本以為石油是唯一出路,沒想到行業龍頭企業的技術崗也向我們敞開大門。”這種就業寬度的拓展,源于學校“以行業需求定學科方向”的辦學理念,在保持石油特色的同時,將學科鏈延伸至區域經濟發展的各個維度。
這種就業格局的形成,源于長大“走出去”的主動姿態。“百日沖刺”行動期間,校黨委常委李應軍帶隊走訪中國石化華東石油局時,雙方不僅簽訂就業合作協議,更將企業勘探開發的技術難題融入課程設置。
在江蘇油田采油二廠,“能源菁英實踐基地”的揭牌不是終點,而是學生參與高集湖區油井現場實踐的起點;在張家港市校政企聯盟大會上,“人才落戶直通車” 協議的簽訂,更打通了從校園到職場的最后一公里……像這樣的校企合作,目前已覆蓋58家大型石油企業和170個縣級以上政府、地方企業。
2025年3月28日。長江大學創新開展了“校企直通車”專項行動,學校組織60名學子前往武漢,實地走進武漢勝意科技的自動化控制車間,在技術總監指導下調試設備時,人工智能專業學生王子碩突然發現“課本上的理論有了生命,在這些沉浸式的體驗中,學生可以提前錨定職業坐標。
最具說服力的當屬性價比優勢。當長江大學石油工程專業在湖北以546分的最低分錄取時,很少有人意識到,這個分數段的學生將獲得與中等211院校同等的就業資源。
2024 年湖北省政府與三大石油央企的共建協議,直接為學生打開了通往國家能源戰略核心崗位的通道,而5個國家科研平臺和18個省級平臺的支撐,讓本科生也能參與高端科研項目。這種“低分高就”的價值洼地效應,在就業質量上體現得尤為顯著。
當六月的金駱駝紀念章在畢業生胸前閃光,長江大學用一枚徽章寫就的就業敘事,早已超越了簡單的數字比拼。把課堂延伸至生產一線,所謂 "性價比" 便不再是分數與就業的換算,而是一所大學用專業實力為普通學子搭建的、通往遼闊未來的階梯。
此刻,駝鈴正從長江之濱傳向西部曠野,那些戴著金駱駝徽章的年輕人,正在用行動續寫著屬于長大的、永不落幕的就業傳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