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16日,已經準備丟下爛攤子出國的“代總統”李宗仁,突然自桂林飛抵海口,分別會唔了粵系的陳濟棠、薛岳等人,具體談話內容迄今不得而知,不過李宗仁后來說明,當時是“應白崇禧之請”,這個性質就比較嚴重了!
(李宗仁)
兩廣軍閥之間關系很復雜,時和時打,不過對老蔣的態度卻是一致的,始終不服氣不感冒。1936年爆發的反蔣之“兩廣事變”,聯合創始人就是陳濟棠和白崇禧,結果在老蔣的分化瓦解下,陳濟棠內部四分五裂,被迫通電下野。
起事雖然失敗了,白崇禧和陳濟棠之間的關系,一直還算挺鐵的,如此到了1949年冬,當第四野戰軍發起廣西戰役后,面對40多萬解放軍的猛攻,白崇禧知道廣西是肯定守不住的,那手下這20萬部隊,到底逃向何方呢?
擺在白崇禧面前的只有兩條路:其一是撤往云南,實在不行再撤往越南;其二是撤上海南島,如此桂粵兩軍又可合兵一起,還能夠跟另外一個島上的老蔣分庭抗禮,再也不受窩囊氣,也算是夙愿得償!
(北伐時期的白崇禧)
問題是,老蔣對白崇禧的盤算門清的很,絕不能容忍老冤家獨霸海南,因此在“海南特區行政長官兼警備司令”陳濟棠,率粵軍舊部退守瓊島后,旋即加封薛岳為“海南防衛總司令”,同時增派中央軍上島,又搞起互相制衡那一套。
也就是說,海南島不是白崇禧想上就上的,那得經過陳濟棠、薛岳的同意才行,而且需要說明的是,陳濟棠和薛岳雖都是粵軍出身,但是早年的立場卻并不一致,在爭奪廣東控制權的內斗中,陳濟棠曾經大敗張發奎!
而薛岳正是張發奎的老部下和小迷弟,因此對這個所謂的“南天王”,以及曾對張發奎和第四軍落井下石的白崇禧,素無好感,老蔣選擇跟陳誠關系較好的薛岳,來接掌海南兵權,也是頗費了一番思量的,薛岳能同意桂軍上島嗎?
(北伐時期的陳濟棠)
一、白崇禧的計劃初步得逞
“小諸葛”當然不是白叫的,白崇禧一邊指揮桂軍撤出桂林,一邊力請李宗仁,在出洋之前造訪海南,就是給粵系軍閥頭目們,畫了一張大餅:桂軍加附屬部隊20萬人登島,將使海南的總兵力增至30萬之眾,可立于不敗之地。
同時,李宗仁出洋也非從此不管不顧,而是要去爭取美援,有了美元和美械,海南的軍政實力將大大增強,可把海南變成粵、桂軍閥治下的又一個臺島,不受老蔣的鳥氣,還能有東山再起的可能,是不是很香?
李宗仁畫了大半天,陳濟棠和薛岳卻是猶豫不決,一方面是兩個粵系軍頭之間有矛盾,另一方面他們也擔心,白崇禧率桂軍登島后,沒準來個反客為主,畢竟桂軍的兵力占優,而且戰斗力也比較強,到時候海南誰說了算?
(薛岳)
其實還有一方面,粵桂聯軍如在海南擁兵自立,徹底跟老蔣分道揚鑣,這個事實在太大,陳濟棠和薛岳暫時很難下定決心,因此粵系沒有第一時間答應下來,不過李宗仁畫的這張大餅,對陳對薛都有一定的觸動。
李宗仁沒有得到預期的承諾,匆匆飛走,眼見老蔣不同意、陳薛不表態,白崇禧的軍事行動就變得猶豫不決起來,既想率部向西逃往越南,又不想放棄向南進入雷州半島的企圖,手下五個兵團的行動路線,也顯得混亂起來。
經過長考,白崇禧為了徹底打消粵系的顧慮,于11月底親飛海口,除了把大餅畫得更圓之外,還表態不會帶全部兵力上島,而是以其他四個兵團為掩護做犧牲,只求保存桂軍最基本最精銳的部隊:張淦第三兵團登陸海南。
與此同時,白崇禧還許以重金,借調陳濟棠掌握的海軍艦只,去雷州半島的最南端,接應第三兵團逃離大陸,這一頓操作下來,陳濟棠動了心,連薛岳的態度都有所變化,因為解放戰爭后期,薛岳對老蔣愈加不滿。
張淦第三兵團下轄第7軍和第48軍,是桂系的老本所在,只要把這支部隊帶上海南,桂系的基本盤就沒垮,而且兵力不過五六萬人,也不會對粵系構成嚴重威脅,陳濟棠、薛岳還得到了固守海南的強援,最終默許下來。
李宗仁、白崇禧分別飛往海口,以及粵桂之間最終的談判結果,我軍情報部門不可能第一時間掌握,在桂軍行動狐疑不定的情況下,四野首長們的判斷和決心,就難免受到影響了,而如果讓張淦逃上海南,后果簡直不堪設想!
二、四野首長的部署出現失誤
白崇禧飛往海南期間,種種征候表明,桂系主力還是要西逃云南,為此四野“林譚蕭”首長發出電令,要求已進至雷州半島北端的“東路軍”,僅留一個師控制廉江地區,主力立即西進,配合“中路軍”圍殲桂軍主力。
東路軍司令員陳賡接電大驚,廉江是桂敵進入雷州半島的重要通道,而且在廉江以南,尚有撒丫子逃竄的余漢謀殘部兩萬余人,如果張淦兵團突然攻向廉江,與余漢謀形成夾擊之勢,我第13軍的一個師,怎么能頂得住?
慎重考慮后,陳賡發出了一封對未來影響極大的電報:“22日13時電令奉悉,我們堅決執行,但有如下意見提供參考:一、第13軍如以一個師守廉江,受敵三面攻擊,如張淦以全力向南突擊,廉江防線有被突破之危險”!
(陳賡將軍)
陳賡在電文中進一步說明:“如白崇禧犧牲魯道源兵團,求得張淦自北海出海(此處能泊三千船),則不能消滅敵之主力”,電文口氣雖然委婉,卻是對四野總部的戰役部署,提出了不同意見,這就是陳大將的風格!
應該說,陳賡對于白崇禧的小九九,判斷還是非常準確的,絕不能給張淦兵團任何逃離大陸的機會,因為“事關重大”,陳賡將電文同時發往軍委,雖然不算越級(陳賡有這個權限),但確實有抗命之嫌。
然而林譚蕭首長接到陳賡的電報后,仍然堅持意見,并不想改變原計劃,次日再電東路軍遵令執行,陳賡心急如焚,而此時的張淦已經接到白崇禧密令:停止西逃改為南進,與余漢謀殘部合攻廉江,之后共同奪路出海!
(第三兵團司令官張淦)
從1949年11月24日深夜到25日白天,敵情一變再變,四野總部和東路軍司令部都特別緊張,期間電臺聯絡還出現了故障,直到25日深夜,軍委的復電才同時發到兩個司令部,毛主席完全支持了陳賡的意見!
史載東路軍司令部里:“陳賡、郭天民看到命令,松了一口氣”,隨即調整部署,指揮五個軍向張淦兵團猛撲過去(東路軍轄四兵團的三個軍、第十五兵團的兩個軍),桂軍大亂,各部紛紛潰退,掉頭向欽州逃竄。
欽州灣也是能出海的,白崇禧明白這是桂軍唯一的逃路,于是親乘軍艦從海口趕赴龍門港,準備指揮總撤退同時接應張淦,他急令徐啟明第十兵團回頭搶占欽州,掩護長官部和第三兵團,通過欽州向海邊撤退。
這就是拼速度了,張淦如果先一步逃過欽州趕到港口,就可以帶著桂軍老本,乘坐軍艦溜之大吉,按白崇禧的預定計劃逃上海南,陳賡能追得上嗎?
三、陳賡和韓先楚之功難分伯仲
當然還是解放軍的速度更快,隸屬于東路軍指揮的第十五兵團第43軍,在迅猛的追擊作戰中,一口氣打掉了敵人兩個兵團部,張淦根本跑不贏,使出吃奶的力氣,才于11月30日逃到廣西玉林的博白縣,距離最近的合浦港僅有120公里了!
還是慢了,第43軍382團組織的追擊“飛虎隊”,12月1日深夜猶如神兵天降,突然殺入博白縣城,并于設在圖書館的臨時指揮部里,生擒“羅盤將軍”張淦,標志著桂系老本第三兵團的徹底覆滅,殘敵亦被我大軍掃清。
蹲在軍艦上苦等的白崇禧,滿以為就算折損大部,第三兵團也能逃出一部分來,可惜望眼欲穿好幾天,也沒見一兵一卒逃到海邊來!失去了基本部隊的白崇禧,只能放棄經營海南的打算,孑然一身飛臺,最終死得不明不白。
毫不夸張地說,正是陳賡將軍的斗膽直陳,才使我軍抓住了殲滅張淦兵團的最后機會,讓桂系精銳逃往海南的計劃徹底破產,黃埔一期的開國大將雖未直接參與解放海南之戰,卻為海南島的解放做出了重大貢獻,這是許多讀者沒有意識到的。
廣西戰役勝利結束后,陳賡率第四兵團歸建二野,馬不停蹄前出云南,封閉西南之敵的逃路;而鄧華第十五兵團部,則統一指揮第40軍、第43軍駐于雷州半島,在休整的同時謀劃進軍海南,第十二兵團副司令韓先楚時兼第40軍軍長。
眾所周知,鄧華、韓先楚這兩位四野名將,為解放海南立下大功,可是必須注意到,第40軍、第43軍總兵力只有10萬人,而海南島上的守敵雜七雜八多達11萬,同時還擁有海空軍的支援,這一仗打得很艱苦也很驚險。
(鄧華韓先楚在海南戰后)
試想一下,若非陳賡力主改變作戰計劃,最終殲滅了張淦兵團,而是讓桂系數萬精銳逃上海南,僅憑四野兩個軍的兵力,還有一鼓作氣拿下海南島的可能嗎?那必須得增加兵力,個人看法至少要再增加兩個主力軍。
可是渡海要準備要訓練,這都需要時間,后來韓先楚親率大軍登島,已經是1949年的4月中旬,陳濟棠、薛岳逃臺則是4月底,假使四野額外增調部隊,再經過必要的集結準備時間,誰能保證4月間準時發起總攻?
而若是錯過了4月份這個寶貴的窗口期,一是氣候和季風嚴重不利于渡海,二是很可能拖到6月間朝鮮戰爭爆發,那可就是另外一種局面了,所以才說,陳賡和韓先楚兩位名將,為解放海南所建之功,真的難分伯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