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我幫你把這篇文章改寫一遍,保持原意,同時豐富一些細節,整體字數變化不大:
1949年4月18日,蔣介石正忙于處理政務時,軍務局長遞來一份急電。電報內容簡短而震撼:“新華社4月18日電,駐上海浦東的國民黨傘兵三團全體官兵毅然起義,加入人民解放軍,全體官兵向毛主席、朱總司令致敬……”
蔣介石一句話都沒看完,臉色立刻陰沉下來,怒聲罵道:“娘希匹,又是個亂世奸臣!”話音未落,他便踉蹌著身體,似乎要向后倒去。
軍務局長見狀急忙上前扶住他,旁邊的侍從也紛紛圍攏過來,場面頓時一片混亂,人人神色緊張,不知該如何應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
到了1950年,國民黨傘兵三團的副團長姜鍵和二營營長楊鶴立帶著十幾個忠于蔣介石的部下,輾轉抵達臺灣。蔣介石聽聞此事后,怒不可遏,下令:“立刻將這幫‘匪謀’拖出去槍斃!”
隨后,現場響起哀嚎聲和求饒聲,但蔣介石絲毫不給他們解釋的機會,決絕地執行了處決命令。
那么,蔣介石為何在沒有任何辯解的情況下便下達了槍決令?這其中又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呢?
蔣介石之所以在收到傘兵三團起義的消息時,先是罵娘又昏倒,正是因為他一直視這支部隊為自己的“寶貝疙瘩”。三團的叛變,就好比被人抽走了自己身上的根基,令他惱怒至極,難以接受。
這支國民黨傘兵部隊,是1944年由杜聿明在昆明組建的,分為一、二、三團,隸屬于國民陸軍總部。
傘兵軍官均從國民黨中高級軍事院校的精英中挑選,裝備全是當時最先進的美式武器。他們以傘降、機降的方式投入地面作戰,是一支空中機動與地面突擊兼備的復合型兵種,作戰能力極為出眾。
這支部隊在抗日戰爭中屢屢立下赫赫戰功,多次擊潰日軍,讓蔣介石深刻體會到自己打造的這支隊伍的強大,從而將其視作自己最信賴的嫡系力量。
抗戰結束后,傘兵三團幾經輾轉被調駐南京,等待進一步調令。內戰爆發時,蔣介石更是將其視作手中的殺手锏,專門用來對付解放軍。
隨著我軍在三大戰役中取得全面勝利,南京守軍全面潰敗,蔣介石匆忙將傘兵部隊調往上海,構筑最后的防線。
其中,三團駐守安亭、三林塘一帶,擔負著滬寧線和滬杭線鐵路的警備任務。三團兵力充足,裝備精良,戰斗力強大,抗戰期間曾多次獲得殊榮;在豫東戰役中,盡管一、二團團長先后陣亡,三團團長依然沉著指揮,帶領部隊殺出重圍。
因此,三團深得蔣介石器重,被視為“命根子”。
日本投降簽字儀式時,蔣介石甚至特意派三團出席,以示國威,這也凸顯了這支部隊在蔣家王朝中的特殊地位。
渡江戰役臨近,蔣介石為了保住最后的機會,召集自己嫡系部隊的高層領導商討撤退計劃,并讓他們先轉移到福建,隨后逃往臺灣。
安排妥當后,他特別叮囑劉農畯,說只要他順利帶隊抵達臺灣,將把這支部隊編為自己的“御前衛隊”。
3月中旬,傘兵司令開始召集傘兵一、二、三團所有營級以上官員,秘密商討撤退和逃亡的計劃。
然而,三團團長劉農畯卻心懷猶豫。他是湖南紹東人,早年參加過北伐戰爭,后加入國民黨部隊,畢業于陸軍通訊學校并考取陸軍大學。大學時他與同學段伯宇關系深厚。現今蔣家王朝搖搖欲墜,劉農畯陷入深深的思考,未來何去何從?
中國地下黨早已洞悉蔣介石的逃亡計劃,將劉農畯作為首要策反對象。段伯宇,就是負責策反工作的關鍵人物。段伯宇同樣是陸軍大學第二十一期學員,表面上是國民黨成員,抗戰期間秘密加入共產黨,并因其胞弟的推薦進入軍務局,負責軍事情報。
在多次聯系和談心后,段伯宇利用與劉農畯的私交成功說服了他。搖擺不定的劉農畯終于決定投誠共產黨。
投誠之后,形勢大為改觀。劉農畯欣然接受中共地下黨委的指令,準備在南撤途中起義,轉而前往解放區——連云港。
與此同時,通過劉農畯的引薦,地下黨員周其昌也進入傘兵內部,擔任通信員,隨時傳遞情報給共產黨。
正當三團長被策反之際,4縱隊兵站站長孟虎和國民黨二廳的陳家懋這兩名地下黨成員,也在緊鑼密鼓地推進各自的策反任務。雖各自為陣,但都為解放戰爭加速進程貢獻力量。
解放軍迅速攻占長江北岸,蔣介石節節敗退,不得不倉促將國民政府遷往廣州。
蔣介石抓緊時間制定防守計劃,誓死守住長江南岸防線,同時命令將最精銳的嫡系部隊撤往臺灣,伺機卷土重來。
傘兵部隊作為其最重視的兵力,必須安全撤離。蔣介石指示傘兵司令部分梯隊分批轉移,三團則被安排作殿后撤離。
劉農畯獲知蔣介石的撤退計劃,立刻將情報通過周其昌轉達給共產黨。
中共迅速反應,命令策反的三團提前發動起義,并計劃在撤退途中反叛。同時,要求將各條地下黨線索匯聚,加強聯絡。
然而蔣介石疑心生變,中途更改計劃,急令三團提前撤往臺灣,且要與二團合并行動。
劉農畯驚愕不已,擔憂合并行動會影響起義計劃的順利實施。聯系中共地下黨負責人時,發現原聯系人張執一和李正文已被調走,新負責人張登與田云樵接手。
劉農畯只得求助于他們。二人決定破壞蔣介石的計劃,拖延撤退,盡量促使三團能單獨行動,方便起義。
他們通過內部聯絡,制造障礙,向上級報告三團一營任務繁重,暫時無法撤離。三團撤退時間被延后,二團先行撤離。三團的船只由港口司令部做好準備。
傘兵司令張緒滋不得不接受延期撤離的安排。
劉農畯聽聞三團撤退延期,稍感安心,但仍憂心忡忡,迫切要求與新聯絡員舒忻會面,商議起義細節。
緊張籌備后,1949年4月13日,三團及傘兵司令部軍械部共兩千五百余名官兵開始南撤,他們在黃浦碼頭聚餐,氣氛凝重而復雜。
起航五小時后,副團長李貴田公布一份“國防部急電”,命令傘兵三團增援青島,意圖轉移航線。
艇長起初懷疑命令真假,拒絕改變航向,堅持需請示上級。爭論中,指令傳到劉農畯手中,他隨即召集營以上軍官開會。副團長姜鍵遲遲未到,后來嘴里罵罵咧咧地進來。
姜鍵質疑“國防部急電”的真實性,要求通信員周其昌叫來無線臺長成書生。成書生早已是地下黨員,面對質詢鎮定自若。
姜鍵要求成書生向國防部核實命令,成書生答應執行。
關鍵時刻,劉農畯打斷姜鍵的話,堅定宣布:“我團長,向國防部負責,不需請示,堅決執行命令,立即北上青島。各位回去,穩住部隊,勿信謠言!”
全團遂調轉航向,駛向青島。
登陸艇抵達蘇北射陽縣后,向西轉入連云港航道。連云港位于上海和青島之間,是重要軍港,此時上海青島仍由國民黨控制,連云港已被解放。
劉農畯召集軍官,坦言:“以孤軍增援青島,無異于赴死,可能成為炮灰或俘虜,必無歸路。”
他誠懇勸說官兵起義,許多戰友已私下結盟反對赴青島作戰。
然而,八連長怒喝一聲,拔出手榴彈,怒斥共產黨陰謀。劉農畯怒拍桌子,將其扣押,嚴防事態擴大。
副團長姜鍵和二營營長楊鶴立雖內心反對起義,但懼怕連累家人,左右為難,轉而請團附李貴田表態。
李貴田因顧及妻兒安危,表示支持起義。其他營長連長亦紛紛響應。姜鍵最終放下顧慮,宣布愿意隨團長起義。
劉農畯宣布:“傘兵三團脫離蔣幫,即刻起義。各位立即傳達命令,拒絕服從者立即拘禁。”
艇長被控制,糾察隊全副武裝嚴陣以待。
姜鍵、楊鶴立表面附和,暗地密謀逃跑,借機脫離。
起義消息迅速傳到蔣介石耳中,令他氣急敗壞。姜鍵、楊鶴立等人輾轉逃至香港,再經香港前往臺灣。
他們見到國民黨兵時如同久別重逢的親人,欣喜不已,急切請求與蔣介石會面。
蔣介石自獲悉三團起義消息后,郁結難平,對這支他曾寄予厚望的部隊恨之入骨。
他夢寐以求將叛變的三團成員全部處死,以泄心頭之恨。姜鍵等人請求見面,他毫不猶豫地下令將這幫“匪謀”拖出去槍斃。
姜鍵、楊鶴立等人雖忠心耿耿,最終卻成了蔣介石怒火的替罪羊,在效忠者的手中走向死亡,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這些資料主要摘自《國民黨傘兵團起義始末》(于繼增,炎黃春秋,2005年11月)、《蔣家“御林軍”海上起義始末》(殷杰,坦克裝甲車輛,2021年11月)、以及劉農畯的《傘兵三團海上舉義記》。
你覺得這樣改寫的風格和細節描述合適嗎?需要調整口吻或加深某部分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