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去年才轉虧為盈,狂攬178億凈利,怎么今年就要去港股籌錢了?
今年5月底,牧原股份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計劃募資至少10億美元。
10天后,泡泡瑪特的王寧取代牧原股份的秦英林,登頂河南首富寶座。
兩則消息合在一起,如同魚雷入水,在網上掀起了不小的水花。
一撥人興致沖沖的討論河南首富最后到底花落誰家,另一撥人則憂心忡忡看著牧原的報表,在深交所上過一次市、負債1100億的牧原這次來香港,不會是因為沒錢了吧?
身為全球養豬之王,牧原24年的營收數據在養豬行業不算差勁。
營業總收入將近1400億,歸母凈利潤約178億,單按生豬出欄量計算,去年一年牧原占了全球市場份額的5.6%,第二第三第四加一塊都沒他多。
聽起來是不是很猛?
全球第一、體量天花板、行業老大,咋也得財大氣粗吧?
但你接著往下看。
截止24年末,賬上現金128個億,負債總額1101億,資產負債率高達58.68%,雖然相比23年的62.11%有所下降,但依舊處在一個較高的水平。
兩組數據相差之懸殊,令人恍惚,這到底是上市公司還是信貸驛站?
港交所怕不是也有點懵,這是來掛牌的,還是來籌錢還賬的?
咱們先來解釋一下,牧原為啥會欠下這么多錢。
答案繞不開老生常談的三個字:豬周期。
所謂豬周期,簡單來說就是“價高傷民、價賤傷農”在豬肉上的體現,
肉價高了,大家就一窩蜂擠過來養豬,供給暴漲、豬價下跌,然后虧損,淘汰,產能出清。
當無人養豬時,供給減少,豬價上漲,又有人殺回來養豬……如此循環。
而牧原的策略,簡單直給——別人養豬的時候我養,別人不養的時候我還養,等你們都熬不住的時候,我就成王,主打一個熬死對方。
從2017年到2024年,牧原幾乎在不停的修豬圈、養豬,固定資產從106億漲到了1068億,7年漲了9倍多。
聽起來很霸氣,但要知道,這霸氣的背后,是負債與風險并存。
招股書顯示,截止24年底,牧原的凈流動性負債為241.58億元,而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只有128.45億元,不足以償還全部的短期債務。
債務持續增加的同時,利息壓力也在不斷增大。
從2018年開始,牧原的利息支出就在逐年攀升,22年和23年,牧原全年利息支出增長至28.9億元和32.39億元,僅24年上半年,牧原的利息支出就超過了16億,同期牧原的實現凈利潤,不過也才10.25億。
根據界面新聞報道,截止2024年,牧原的1184億總負債中,有息負債占了70%以上。
也就是說,牧原養一頭豬,得先喂銀行半頭。
一旦牧原的現金流出現問題,公司的前景就有可能出現大問題。
事實上,這不是牧原第一次因為財務數據站在風口浪尖了。
2021年3月,有人在網上發文質疑牧原財務數據的真實性,當年12月,牧原股份又陷入“旗下31家商票持續逾期”事件。
牧原也很快站出來回應,前者是因為自己的“全自養模式”,屬于重資產模式,財報數據和其他輕資產的豬企沒有可比性,少數股東的凈資產收益率低也是因為合資子公司處于建設期未盈利,與牧原建筑的合作更沒有什么利益操縱這一說,后者呢是因為沒有及時收到付款申請,有的申請也不太符合要求,就沒打錢。
盡管輿論紛紛,牧原也確實堅挺在養豬的第一線上,積極擴張,積極還債,不像某些暴雷后席卷一空,老板逃亡海外的公司。
這一次,牧原也向網友們給出解釋——赴港上市,是為了籌募資金,更是為了推進公司的國際化戰略,提升公司的治理水平。
哪頭的比重更大我們暫且不論,但牧原的一季度報表確實挺好看,營收360億,同比增長37.26%,凈利潤44.91億,同比暴漲近300%。
可問題是,數據是數據,現實是現實。
營收增加是真,債務和利息在后面追著跑也不假。
與此同時,牧原股份引以為傲的成本優勢,也正在被溫氏股份追平。
根據澎湃新聞報道,今年4月,溫氏的肉豬養殖綜合成本已經降到6塊錢一斤,而牧原同期的成本折算下來是6.2元一斤。
這就有點危險了。
牧原本來靠的是規模壓成本,用低成本吃掉同行,現在人家也降本成功,那他這套以大吃小的邏輯還能不能繼續打?
再加上,能繁母豬還在高位,供應多過需求,整個行業都不太好翻身。
牧原這場港股上市,打得不僅僅是資本游戲,更是豬周期的博弈。
如果豬價不久后上漲,牧原能賺到更多利潤,盤活資產,或許能打贏這場仗。
作者:小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