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分,擱平時也就是你手機電量從50%掉到49.86%的事兒,頂多讓你嘀咕一句“這破手機耗電真快”;擱超市稱重,可能就是收銀員多給你塞了半片菜葉的分量,你還得說聲“謝謝”。但在河北滄州這場招聘里,這0.14分成了家長眼里的“驚天冤案”——自家孩子面試第二,就因為比第一少了0.14分,直接把第一名給舉報了!理由是“她專業不算雙一流”。官方回了句大實話:“招聘規則只要求雙一流高校,沒說專業也得是雙一流。” 得,這出戲看完,我算是明白了:現在有些家長的“贏麻了”心態,已經卷到連0.14分的牙縫都要摳一摳了。
先把這事兒的來龍去脈捋清楚,省得有人說我“帶節奏”。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招老師,一個專任教師崗,倆碩士研究生PK。第一名是北京體育大學心理學碩士,面試82.42分;第二名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心理學碩士,面試82.28分,差了0.14分。第二名的家長劉先生不樂意了,跑去舉報,說北體大雖然是“雙一流”高校,但心理學專業不在“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里,所以第一名“不符合選聘要求”。他覺得招聘公告里寫的“選聘對象應該既畢業于雙一流高校,專業也得是雙一流學科”。結果官方一查,公告里明明白白寫的是“雙一流建設高校”,壓根沒提“專業也得是雙一流”。教育局和人社局都回應了:“學校招聘合規,結果告知本人了。”
看完這描述,我腦子里就一個問號:劉先生是拿著放大鏡看公告,還是自己給公告“加戲”了?公告里白紙黑字寫的條件,但凡認識字的都能看懂吧?“雙一流高校”和“雙一流學科”,這倆詞兒差著十萬八千里呢。就好比你去飯館點“重慶火鍋”,菜單上寫的是“含鍋底+肥牛”,你非說“我以為肥牛得是內蒙古的,你這是山東的,不算數”——這不是抬杠,這是找茬啊!
更有意思的是劉先生提的另一個“論據”:自家孩子是多倫多大學碩士,QS排名第25。言下之意,多倫多大學比北體大“高級”,自家孩子學校排名更高,憑啥面試分低了0.14分?合著在這位家長眼里,招聘不是看能力、看面試表現,是看學校的QS排名?那要這么說,以后企業招聘直接按QS排名發offer得了,還面啥試啊?省得費勁。再說了,北體大雖然QS排名可能不如多倫多,但人家是正兒八經的“雙一流”高校,這是國家定的標準;多倫多大學排名高,那是國際榜單的標準。招聘方要的是“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又沒說要“QS前50高校”的畢業生,你拿國際排名來壓國內標準,這不是“雞同鴨講”嗎?
我倒是理解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情,誰家孩子不是寶貝?但理解歸理解,不能把“護犢子”護到不講理的地步。0.14分,說白了就是面試時可能一個小動作、一句話沒說到位的差距,或者評委就是覺得第一名更適合這個崗位。招聘又不是高考,一分壓萬人,面試本來就有主觀性,差0.14分太正常了。要是差14分,你說第一名有問題,我還能幫你琢磨琢磨;差0.14分就舉報,這操作就跟打麻將輸了5毛錢非要查人家是不是出老千一樣——格局小了,真的小了。
更讓人擔心的是,這種“贏不了就掀桌子”的心態,會給孩子傳遞什么信號?孩子長大了,遇到一點挫折就想著“是不是規則對我不公平”“我得去舉報他”,而不是反思“我哪里能做得更好”。這哪是愛孩子,這是害孩子啊!以后走上社會,誰會慣著這種“輸不起”的脾氣?職場上被領導批評了,舉報領導?跟同事競爭項目輸了,舉報同事?那這輩子別想混了。
說到這兒,就得聊聊現在教育圈的“內卷怪象”了。從幼兒園開始,搶學位、報補習班;小學開始,比成績、比獎狀;中學開始,比排名、比競賽;到了大學畢業找工作,還得比學校、比學歷。家長們像上了發條的陀螺,一刻不敢停,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起跑線”這玩意兒,本來就是個偽概念——人生是馬拉松,不是百米沖刺,你見過馬拉松選手一開始就把自己累到抽筋的嗎?
就拿這場招聘來說,滄州醫專招的是“專任教師”,不是“學術帶頭人”,也不是“科研大佬”。這種崗位更看重啥?是講課能不能讓學生聽懂,是跟學生打交道有沒有耐心,是對醫學教育有沒有熱情。這些東西,QS排名體現不出來,雙一流專業也保證不了。說不定第一名那個北體大的碩士,面試時表現得更接地氣,更懂怎么跟醫學生溝通心理學知識;而多倫多大學的碩士,可能學術能力強,但面試時有點“水土不服”,沒表現出崗位需要的特質。評委打分,看的就是這些“軟性條件”,0.14分的差距,可能就是這些細節決定的。
可劉先生看不到這些,他眼里只有“QS排名第25”和“0.14分差距”,覺得自家孩子“屈才了”。這種“唯學歷論”“唯排名論”的心態,其實是把孩子當成了“榮譽勛章”,而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孩子的價值,不是用學校排名、考試分數來衡量的。你就算把孩子“護”進了這個崗位,他以后工作不順心,是不是還要你去舉報領導?跟同事處不來,是不是還要你去舉報同事?
再說說“規則”這事兒。咱們老祖宗早就說過“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招聘有招聘的規矩,考試有考試的規矩,社會運行有社會運行的規矩。規矩定下來,大家就得按規矩來,贏了光明正大,輸了心服口服。要是每個人都覺得“規矩對我不利,我就改規矩”“我贏不了,我就說規矩有問題”,那這社會不就亂套了?
舉個例子,你去排隊買奶茶,前面的人比你先到,你總不能說“我穿的鞋比他貴,我應該先買”吧?你開車等紅燈,旁邊車道的車比你先起步,你總不能舉報他“他車排量比我小,不該比我快”吧?同理,招聘公告寫了“雙一流高校”,人家符合,你家孩子也符合(多倫多大學雖然不是國內雙一流,但招聘沒限制必須國內高校,不然也不會讓他面試),那比的就是面試表現。表現差了0.14分,就認了,下次努力;不認,就去質疑面試流程是不是有問題,而不是硬給規則加條件。
劉先生可能覺得自己是在“維護公平”,但這哪是維護公平,這是在破壞公平。公平是大家都按同一個規則競爭,而不是你覺得規則對你不利,就給規則“打補丁”。要是這次官方真按他說的“專業也得是雙一流”來,那下次是不是又有家長說“得是雙一流高校+雙一流專業+本碩一致”?再下次是不是“得是雙一流高校+雙一流專業+本碩一致+年齡小于25歲”?規則被這么折騰下去,最后就沒人敢招聘了——誰知道下一個家長會加什么條件呢?
還有個細節挺有意思,劉先生“通過各種渠道多次反映”,甚至“向紀檢和上級部門都反映過”。這勁頭要是用在幫孩子提升能力上,說不定下次面試就能多考0.15分,直接超過第一名了。結果他把勁兒全用在了“舉報”上,這就好比農民種地,自家麥子長得不如鄰居,不去施肥澆水,反而去舉報鄰居的麥子“品種不純”——不是蠢,就是壞。
當然,咱們也不能一竿子打死所有家長。大部分家長還是明事理的,知道孩子的成長需要挫折,需要學會接受不完美。但總有那么些家長,被“不能輸”的焦慮沖昏了頭,把孩子當成了自己人生的“二次創業項目”,必須成功,不能失敗。這種心態背后,其實是對“成功”的狹隘定義——好像只有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掙大錢,才算成功。但人生哪有那么多“標準答案”?有的人適合搞學術,有的人適合做手藝,有的人就喜歡平平淡淡過日子,這些難道不算成功嗎?
回到滄州這場招聘,官方的回應其實挺給力:“學校招聘合規”。就這六個字,簡單直接,沒那么多彎彎繞繞。這說明啥?說明人家按規矩辦事,沒貓膩。也給所有“玻璃心”家長提了個醒:別總想著靠舉報“彎道超車”,真有本事,下次考個第一名,讓別人沒話說。
最后,我想對劉先生說一句:孩子已經是多倫多大學的碩士了,夠優秀了。0.14分的差距,真不算啥。與其糾結這0.14分,不如告訴孩子:“這次沒發揮好,下次咱再來。就算不來這兒,憑你的能力,照樣能找到好工作。” 這樣的教育,比舉報有用一萬倍。
也想對所有家長說一句:孩子的人生是他們自己的,不是你的“面子工程”。你可以為他鋪路,但不能替他走路;你可以教他規則,但不能教他耍賴。畢竟,能讓孩子走得遠的,從來不是0.14分的差距,而是輸得起的底氣和贏得到的實力。
行了,就說這么多。希望下次再看到類似的新聞,是“家長鼓勵孩子:下次加油”,而不是“家長舉報第一名:他專業不對”。畢竟,咱們都想養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而不是一個只會“掀桌子”的巨嬰,對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