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量化裝備正在加速進化成一個炙手可熱的賽道。在戶外市場,輕量化產品備受追捧,社交媒體上關于輕量化的實踐和討論也愈發多元。
人們的眼球被精確到克的數值吸引,輕量化的定義正在趨于狹窄和極端化。
輕量化源于西方,但在中國,有一些徒步玩家在一直默默實踐輕量化,并用自己的在地經驗和思考不斷豐富著輕量化的含義。
也許,我們可以跟隨他們輕盈的腳步重回戶外場景,才能真正感受何為輕量化。
撰文|燕可至
編輯|谷子
設計|天宇
圖片來源|(除特殊標注外)受訪者提供
· 本文為「戶外探險OUTDOOR」原創內容 ·
- 本文刊載于 2025年5月裝備專刊 -
HK 是一個在旁人眼里有些另類的徒步者——從 2014 年接觸戶外至今,他沒有一條真正意義上的沖鋒褲,短褲 + 打底是他十年如一日的徒步穿搭。
“每次出行我都要搭配,那會很多人都覺得這么穿搭好奇怪,其實在日韓,這已經是很普遍的一種穿搭了。”
HK 出身平面設計,這也能解釋為什么輕量化裝備能一下子戳中他的審美點。輕量化裝備的大膽革新,不同于傳統戶外裝備的設計和面料,滿足了他對于個性的追求。
入手越多的輕量化裝備,HK 越發現輕量化的產品其實最終符合的是徒步者的實際需求。
比如吸引他的 HMG 大白包,除了出眾的顏色和外形之外,防水的面料也同時符合他的根本訴求,他不能接受背包外面的防雨罩,尤其是熒光色,帶大 logo 的那種。
與其說是為輕量化產品的顏值買單,不如說是為自己的需求買單。
除了愛穿短褲去徒步外,他還會背一張 Helinox 的行軍床去徒步。HK 睡眠質量差,而在野外的營地大多都不平整,甚至比較硌。為了睡得好,他選擇讓一張不到兩斤的輕質可折疊行軍床陪伴他去徒步,這極大改善了他在露營時的睡眠質量。
用輕量化裝備省出來的重量去為自己配一張行軍床,可能是有些“奢侈”的享受和需求,但在他看來非常值。他認為自己不算極致的輕量化主義者,也不想被所謂的輕量化鄙視鏈所局限。
在輕量化鄙視鏈頂端的玩家,往往意味著最簡化的生存需求,但每個個體都不一樣,絕對嚴苛的標準是否值得每一個徒步者去追求?就像有的玩家出發前稱重,省出了一克兩克,除了數字上的意義,其理念是否真的符合真正的輕量化?
“不要為了輕量化而輕量化”,HK 說,盡管對輕量化裝備的熱愛始于顏值,“真正地使用和感受它”,才呼應了輕量化產品的靈魂,太注重輕量化的形式,就會讓大家忘了它的本質,這也是破除現在愈演愈烈的輕量化消費迷思的第一步。
一塊防雨布。徒步過程中遇到下雨,很多人會穿沖鋒褲或者防雨褲。但對我來說,穿脫褲子十分麻煩,因為我會穿重裝鞋或者高山靴。下雨的時候,我就把它拿出來裹在身上,然后雨停了就收起來。穿脫很方便,又比較透氣。
它還可以鋪在地上充當防潮墊。如果面積足夠大,搭帳篷的時候,也可以鋪在地上,主打一個一物多用。
Q:
你有什么實用的兩三日輕量化徒步建議?
A:
像兩三日輕量化,我覺得最該輕的就是食物。因為我做商業活動,我對這個太清楚了,我們每次帶的食物都會剩,絕對不會吃完的。
多帶一些不那么腐敗、豪華的正餐,簡單的面包、壓縮餅干,夠充饑就可以了。山野的污染很多就是源于食物,本身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就是非常容易污染的。
如果一定要在山里面吃火鍋,剩下的湯最好喝掉,喝不掉裝到礦泉水瓶子里面,把它帶下山。不要倒掉。
大成開始認真思考輕量化,是在 2018 年夏天的一次重裝徒步——日本南阿爾卑斯山北部線路之后。
當時他背的是 Gregory 的 Baltoro 95 Pro,雖然背負系統非常舒服,但光背包本身就重達 3.1 公斤,比現在常見的 1 公斤級輕量化背包整整重了兩公斤。
那次徒步讓他第一次深刻反思:裝備是否真的需要這么重?輕量化概念起源于 20 世紀末的美國,最初由長距離徒步愛好者提出,旨在通過精簡裝備和優化攜帶方式,以更輕的負重實現更高效、更自由的戶外體驗。
但西方的徒步線路更加成熟,沿途補給與設施完善,這種環境也更能支撐“極簡裝備”的策略。而在亞洲,徒步線路的發展還處于逐步完善階段,實踐輕量化也需要更多因地制宜的判斷。
大成逐步開始從系統性的角度去研究、調整自己的裝備。
大成覺得,如果只談“裝備輕量化”,那確實是一條容易上癮的燒錢之路。要花大量時間做功課、調研、試錯,買了不合適的還要轉手,很多人都陷入了“買 - 試 - 退”的循環。
“實踐輕量化并不僅僅是減重那么簡單,首先要考慮路線的成熟程度、補給點的分布、海拔變化、天氣條件,以及自身的經驗、體能和運氣等諸多因素。”
他會花大量時間做功課,甚至評估沿途是否有應急撤離方案。所有準備的目的,都是為了能更輕盈地上路,同時確保安全。系統地執行輕量化,讓他獲得了不同于 2018 年夏天那次重裝徒步的全新體驗,也許用“自由”來形容更為貼切。
“用 Gossamer Gear 的一句廣告語來總結我對輕量化的理解:‘Take less. Do more.’裝備輕了,可以走得更快,節省的時間就能做更多事,走得更遠。我偏愛后者——將原本五六天的行程壓縮為三四天,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自由與效率。Save the time,當然,你也可以do more。”
如果要選出一件最能代表我輕量化理念的裝備,還是會選擇Samaya Ultra Pace 背包。
它的主倉容量為20L,采用 Dyneema 面料(大力馬),并進行了全防水處理,整包僅約400克。胸前還配有彈性收納系統,非常適合快節奏的活動,比如速攀或速穿。日常使用也同樣便利,幾乎成為我近半年最常背的一款包。
當然,它也并非完美無瑕。例如胸前收納采用了拉鏈設計,而不是我更習慣的“上部軟水壺+下部物品倉”結構,這點我一直想改進——DIY改造計劃正在草圖中。
這款包陪我完成了兩次印象深刻的雪山攀登:一次是2月的木曾駒岳,另一次是富士山的冬季登頂。兩次都是全雪地環境,也非常貼合這款背包為雪地攀登設計的初衷。
在實際使用中,背包外部可固定冰鎬和頭盔,主倉足夠收納保暖衣物、路餐、冰爪、安全帶等裝備。胸前的兩個彈性口袋剛好可放 2x500ml 的軟水壺和幾支能量膠,唯獨手機因需要頻繁查看 YAMAP 導航,只能放在衣服口袋中。
它不是最萬能的背包,但在輕量化與實用性之間找到了一個恰到好處的平衡點。我想,這也是“裝備之于使用者”的最好狀態——你了解它的邊界,也接受它的個性,然后和它一起走向山野的風雪和星空。
Q:
你有什么實用的兩三日輕量化徒步建議?
A:
今年計劃去日本南阿爾卑斯&北阿爾卑斯徒步,我的裝備邏輯是輕量化與實際環境的平衡。整體裝備重心控制在基礎舒適與安全線之上,不盲目極限減重。另外,我選擇用保暖服裝系統替代傳統睡袋,配合 SOL 的應急睡袋和發泡墊,將睡眠系統壓縮至最低,進而節省出更多的重量空間。
▲ 輕量化裝備計劃方案(點擊放大查看)
在戶外想要跑得更深、更遠、更野,彩云指南發現自己必須開始“斷舍離”了,“到了戶外之后體會到的純粹是自己的感覺,或者說你跟自然、跟周邊的連接,裝備就變成手邊的一個工具。對工具的需求就回歸工具的本質,不會因為它好看,你背著它就輕。”
想方設法把負重的重量減下來之后,他就不需要很強悍的傳統背負系統,只需要一個足夠強悍、足夠輕量的背包。但是這樣的東西十多年前在市場上很難買到,要不然就是花高價去定制,始終沒有辦法 100% 實現自己想要的東西。
延續從小愛搗鼓各種玩意的動手能力和工科生的嚴謹思維,他走上了DIY輕量化裝備之路。
于是他買了一臺縫紉機開始自己縫包,不斷改進面料、工藝、設計,前后做了十幾個包,升級到最新的一款包,到現在也已經用了好幾年了。
他一直用一款索尼的老款全畫幅微單相機,很輕,找不到合適的相機包,自己做了一個兩層、外層防水、中間緩沖的相機包。
彩云指南覺得DIY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根據自己需要來做改動,用一個掛扣就可以把相機包和背包肩帶下邊的繩子連在一起,只增加了幾克重量,但走路時就不會晃動了,實實在在地增加了舒適度。
把輕量化融入徒步是一個實踐、再修正的過程,彩云指南覺得這更像一種修行。
他認為輕量化的核心指向的是對環境的認知和對自我需求的認知。一個人想要純靠自己的能力走進戶外,必須有足夠多的出行經驗,對自己的需求和安全感邊界有認知,才能知道去什么樣的環境要帶什么樣的東西,“很多人都出于一種純粹的想象去帶裝備,跟實際情況并不相符。”
以前彩云指南覺得裝備三大件里,封閉性好的帳篷一定是必須的,他從沒想過自己究竟需不需要帳篷。在嘗試用天幕取代帳篷的露營體驗后,他發現他愛上了這種方式。
晚上八九點躺在溪流邊上,沒有了帳篷的遮蔽,“星星是慢慢動的,人造衛星比星星快一點,流星是最快的。如果你盯著某一塊區域不動,幾分鐘之內肯定會有流星,看著看著,突然一個流星懟著你的臉就過來了。迷迷糊糊就被嚇醒了。但流星沖到你面前,轉個彎就走了,然后你才反應過來,那不是流星,是個螢火蟲。”
這次體驗打破了他的認知,他發現自己對于安全感的需求并沒有那么高,反而深度融入戶外后,獲得了更充分的滋養。
每個人走進自然的目的都不一樣。從20年前第一次接觸戶外開始,彩云指南就迷戀一種“原始”的體驗和感受。“想象我們的祖先從某個地方遷徙到某個地方,想體會他們看見某個地方時的那種感覺”。
“如果一個人真正是要靠自己的力量走進戶外,去接觸和體驗戶外,那輕量化這個東西一定是趨勢。到后邊其實你會發現,最重要的是你人到戶外,而不是說你帶了某個東西進到戶外。”
徒步作為一種抵達內心、確認自身存在的方式,一直引領著彩云指南。如果說裝備是手中的利劍,那輕量化就是他心中的利劍。
現在輕量化已經從戶外延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完全成為他生活的模式和準則,小到隨手DIY一個小裝置或小玩意,滿足自己的即時需要,大到新家的裝修,也會追求一種極簡和實用的平衡。和很多輕量化玩家一樣,他們不斷向內求,通向廣袤世界。
徒步我也會帶防水的衣褲,但是對我來說那個東西不舒服,而且我去的環境通常海拔比較高一點, 4000多米,不會有太多林子,都是比較開闊的。所以我會帶一把比較大的傘,打開直徑是1.3米,保證我的包和我的身體不濕,而且比如說碰到有風的情況,撐開傘可以充當一個臨時的遮擋物。
傘是我買的,本身也不重,300多克,我為它量身定制了一個傘包,綁在背包上也沒什么負擔。
Q:
你有什么實用的輕量化徒步建議?
A:
新手去徒步的話,你只能參照別人帶的什么東西,按照不出錯的標準來就可以了。列一個清單,出去之后你就發現哪些東西是并沒有用到的,你下次就不帶它了。然后這個清單會越來越少。
當然每個人的安全感邊界是不一樣的,到了某點上面,就沒有辦法再去壓縮重量了。
然后這個時候就需要跳脫出來,你把你舊的理念推翻,再去實踐。你一定就對輕量化有自己的認知了。
往復循環,到了最后你會形成一套你自己的輕量化體系。實現了輕量化的內在化,不再簡單模仿,這個東西就只屬于你,既能保證輕量,也能保證舒適,達到了一種平衡,就是一個很好的境界了。
你如何理解
裝備輕量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