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考了全班倒數(shù)第一名的高三學生居然被清華北大搶著要!這究竟是咋回事?19歲的劉峽君是四川宜賓東辰學校的高三學生,她高考只考了462分,是全班最后一名,整個班級23個同學,其余22人都考了600分往上的好成績。如果換做其他人,她肯定是班里“倒數(shù)第一”。但奇怪的是,校長聽到這個結(jié)果后,卻欣喜若狂。為什么?因為這位“墊底”的女生她可能是班里第一個被清華和北大錄取的。這背后到底有啥門道?
其實劉峽君可不僅是個高中學生,她還擔任著國家級短跑運動員的角色。從小到大就獲得不少金牌,甚至在亞洲的田徑賽中奪得過銀牌。作為國家級運動健將,她只需要達到本科線的65%,便有機會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知名高校破格錄取,而她的成績遠超這一標準,超出北京大學錄取分數(shù)線150多分。
不過,這一錄取消息傳開后,始終繞不開 “高考公平” 這個敏感話題。有人說,高考是普通人改變命運最公平的賽道,憑分數(shù)說話,可特招政策卻像是開了 “綠色通道”,但是換個角度看,劉峽君在跑道上付出的汗水,絲毫不比書桌前的考生少。為了提升 0.1 秒的成績,她每天要重復上百次起跑動作,腳踝扭傷、肌肉拉傷是家常便飯;別人在刷題時她在備賽,別人休息時她在補功課。這種 “用另一種努力換入場券” 的方式,本質(zhì)上也是一種公平。
更關(guān)鍵的是,特招政策有嚴格的門檻。像劉峽君這樣達到國家級健將標準的運動員,全國屈指可數(shù);文化課成績也需要達標,這種選拔模式,恰恰是為了讓不同天賦的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舞臺,而不是把所有人都塞進 “唯分數(shù)論” 的窄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