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主人公扎拉哩·爵三的一生很是傳奇,他救過康熙、扶過雍正、教過乾隆,是康熙帝御前頭等侍衛,乾隆帝馬上武功恩師。上三篇我們講述了《扎拉哩·爵三:忠肝義膽巴圖魯的不朽傳奇之武藝初成》《救駕康熙》《師生之緣》《吞金自盡》,下面,請了解一下文革期間張家文物被毀的前后故事。
文物雖毀,精神永在
(文/陳達)在其后的200多年里,張家的十五代族人一直將乾隆令人繪制的六世祖爵三像,供奉在穆昆達(族長)家中。這幅畫像不僅是張家的榮耀,更是家族傳承的象征。每逢過年,全族人都會齊聚一堂,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他們先要拜老佛爺,接著拜譜,最后拜影像太爺。
(張家的影像太爺)
后人對乾隆帝御賜的畫像十分珍惜,唯恐它被損壞,于是特意請來技藝高超的畫師,用官款按照原畫像的尺寸精心臨摹了一幅,供全族人祭拜。這樣,張家族長家共保存了影像太爺的畫像兩幅,一幅是乾隆御賜的真跡,一幅是精心臨摹的副本。
張裕興先生回憶說,這兩幅畫像及一些重要文物,是在“文革”期間被燒毀的。那是1966年的初秋,正在牡市建工學校讀書的張裕興,以及在市總工會工作的三姐,同時接到了父親從寧安寄來的信。信中,父親的字跡顯得有些顫抖,他告訴孩子們,全縣的“破四舊”工作已經全面展開,要求他們周六下午務必回家一趟,有要事相商。
周六下午,張裕興和姐姐匆匆趕回到家。見父親一直低沉不語,屋子里彌漫著一種沉重的氛圍。母親說:現在正“在靈魂深處鬧革命”,不少紅衛兵把抄家的東西擺上街頭,游斗家里有四舊”的人越來越多……多少天來,你父親夜不能寐、飲食難安。
母親的話語中帶著無奈與擔憂,張裕興可以想象這股巨大的革命浪潮對年老的父親的震懾,以及他身上承擔的巨大壓力。父親一生謹慎,如今卻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他既不想毀掉家族的寶貝,又害怕因此惹禍上身。
因為清朝乾隆皇帝親手御筆為張家六世祖寫下的圣旨,還有六世祖的畫像和家譜,從乾隆元年(1736年)至今,在張家已經保存了九代230多年。這些珍貴的文物見證了張家的榮耀與傳承,然而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它們都被視為“四舊”之物,隨時可能被紅衛兵抄走、毀掉。
(紅衛兵“除四舊”行動)
面色沉重的父親,沉默了許久,終于開口說道:“走吧,跟我來。”他帶著張裕興和三姐來到了后院的倉房。父親把梯子豎起來,顫顫巍巍地爬上棚頂,拿下來張家祖傳的“祖宗匣子”,抱著匣子回到屋里,小心翼翼地放在桌子上。
全家都覺得這些寶貝不應毀掉,但商量來去也沒找到好辦法。最后,父親唉聲嘆氣,非常無奈地說:“明早,就燒了吧,留著它是福是禍,誰知道哇?咱別惹事找麻煩啦!形勢所迫沒辦法,老祖宗不會見怪的。”說著說著,父親哽咽了,淚水在眼眶里打轉。最后,他終于下定決心道:“該處理這個匣子了,你們姐弟再看一眼吧,明早就燒了吧。”
父親用顫抖的雙手,慢慢地打開了匣子,拿出了彩黃色錦緞裱的“圣旨”,和用自綾緞裱著的六世族祖爵三像,令張家姐弟仔細端詳。他們眼中滿是不舍與無奈。
這夜,心中里充滿了矛盾與痛苦的張家老少四人,輾轉不眠。清晨,只見父親早早起來,對媽媽決絕地說:“燒了吧,燒吧!”這時張裕興看見,眼中滿含淚水的媽媽,用顫抖的雙手拿起“圣旨”,用手使勁兒地撕扯著。接著又撕畫像,撕扯不開她就拿起剪刀,一下一下地剪著。然后,將毀壞的文物塞了滿滿的一爐堂,媽媽拿火柴的手已經顫抖了,劃了三根火柴才點著,瞬間爐內火光四起……張家的榮耀與傳承,就在這一刻,被無情地摧毀了。
扎拉哩氏的祖墳原址位于風景秀麗的臥龍村西小屯。這里地勢開闊,視野極佳。墳地朝向正南,陽光充足,巷口正對著臥龍河兩側的龍頭山和鳳頭山,仿佛兩條神龍拱衛著這片神圣之地。祖墳背靠龍崗,山上樹木郁郁蔥蔥,四季常青,為祖墳提供了天然的屏障,也增添了一份莊嚴肅穆的氛圍。整個墳地占地面積約兩公頃,規模宏大,氣勢恢宏。
墳塋嚴格按照輩分排列,縱橫交錯,整齊有序,顯示出扎拉哩氏家族嚴謹的家規和對祖先的崇敬之情。四周矗立著方柱圓頭的石跨欄,石欄之間由粗鐵鏈連接,堅固而壯觀,仿佛在守護著這片神圣的土地。周圍密集生長著白樺樹和高大的鉆天楊,它們枝繁葉茂,遮天蔽日,為祖墳營造出一片清幽、肅然的環境,讓人感受到一種莊重而神秘的氛圍。
在墓地的東南側,矗立著一座御賜的“皇清誥贈武翼大夫阿公之墓”的七眼透龍碑,碑身雕刻精美,龍紋栩栩如生,顯得格外耀眼奪目,彰顯了扎拉哩氏家族曾經的榮耀與輝煌。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文革的風暴席卷了這片土地。張家的祖墳盡管地處偏遠的臥龍屯,也沒能躲過紅衛兵小將們鐵拳的“打倒一切”。張家祖墳的墓碑被推倒,石欄被砸斷,一片狼藉。無奈之下,張家人只能按照支系將自己的祖墳遷出,原本整齊的墓地變得四分五散。五世祖、六世祖爵三的墳墓,也被草草地遷到了西龍頭山上,失去了往日的莊嚴與寧靜。
文革結束后,為了保護好“浩劫”下仍殘存的歷史文物,省博物館的朱國忱、魏國忠兩位專家親自主持了寧安縣的這項工作。他們將乾隆皇帝下詔贈與爵三長子阿勒色依的“皇清誥贈武翼大夫阿公之墓”的碑體、碑座重新復位,并將其立于原渤海文物管理所院內,列為省級文物加以保護。后來,這座珍貴的石碑又被遷移到寧安雞陵山下的碑林,供后人欣賞。而武德大夫滿公碑因為葬在寧安縣的東菜園子,在文革期間被砸毀,令人痛心不已。
光陰過去了近半個世紀,臥龍河畔的張家五世祖、六世祖的墳墓仍在荒山野草之中,默默注釋著家族的滄桑與變遷。直到2015年11月6日(農歷九月二十五日)這天,在張裕興老師親自組織、策劃和資助下,寧古塔陳滿洲白正白旗扎拉哩(張)氏家族部分族員齊聚臥龍村西龍頭山上,舉行了修建祖墳的活動,為他們的五世祖、六世祖重新修墳和安裝護欄,并立下了滿漢文字碑。半個世紀后,被毀滅的碑石重新立起,仿佛歷史的記憶在這一刻得以延續,家族的榮耀也重新煥發出新的光彩。
(新立的扎拉哩·爵三墓碑)
在歷史的長河中,扎拉哩·爵三以他的忠誠、勇敢與智慧,成就了他一生的傳奇。那座“七眼透龍碑”,不僅是對他顯赫官爵的象征,更是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深厚情誼及一生功績的銘記。如今,扎拉哩氏族的墓碑靜靜地矗立在寧安市的碑林之中,仿佛在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家族史也是中華民族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后人們也在歲月的流轉中,繼續傳承著家族的榮耀與精神,令更多的人了解寧古塔的光輝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