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幾乎所有的大一統王朝都是從北方出發,統一南方。所謂的“北方往南方推,越打越熱,光著膀子就能上戰場、越打越輕松”,與“南方往北方打,越打越冷,后勤跟不上,棉衣棉褲跟不上、越打越艱苦”的論調,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有一定道理,但絕不能成為主要原因,甚至可以說微不足道。
統一的過程通常都是從北方開始,并歷經艱辛最終完成,這一現象主要可以歸結為四個因素:天時、地利、人和,再加上一個歷史背景因素。北方的寒冷氣候與南方的溫暖氣候,的確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軍事行動,給予北方軍隊在南征時的氣候優勢。然而,這種氣候因素是無可改變的客觀存在,因此并不能用來作為南方無法統一北方的理由。
在中國古代冷兵器時代,騎兵無疑是戰場上的主力軍,戰馬的品質直接決定了戰局的走向和結果。毫不夸張地說,優秀的戰馬能夠改變一支軍隊的戰斗力,甚至有可能影響整個國家的命運。因此,漢武帝不惜耗費巨大人力物力,遠征千里之外的大宛國,唯求獲取那傳說中的名馬——漢血寶馬。女真人也憑借著優良的拐子馬和重甲鐵浮屠,在短短十年間便征服了遼國,滅亡了北宋。13世紀的蒙古帝國能夠在世界范圍內橫掃,也是依靠強大的蒙古鐵騎所展現出的戰斗力。
古代較為優質的戰馬主要源于四個地區:最頂級的戰馬是來自新疆的伊利馬和哈薩克馬,這些馬被視為奢侈品,專供貴族使用;其次是東北地區的黑龍江馬;再者是河套地區的河曲馬;最后則是來自蒙古高原的蒙古馬。這四種馬的資源全都集中在北方,優良的馬場遍布北方,這也為北方政權建立強大的騎兵部隊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戰略支持。而南方唯一的馬匹資源——西南馬,在戰馬中算是最劣質的,載重能力不足且缺乏沖擊力。因此,北方騎兵南下時,往往采取強勢碾壓的方式,在戰力上擁有絕對的優勢。
在談論到人時,如果不單論身體素質,而僅僅從性格來看,或許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一切。畢竟只有身高1米6的拿破侖,在翻越阿爾卑斯山征服意大利時也曾自信宣稱:“我只比阿爾卑斯山高1米6。”因此,身體素質的差異往往是弱者尋找的借口。北方人通常被形容為重情、果敢,而南方人則更注重利益。燕趙之地出產了許多慷慨悲歌的豪杰,而齊魯則多出行俠仗義之士,這確實能夠概括北方人的性格。在戰爭動蕩之時,北方人更關心的是統一與結束紛亂的局面,而南方人則重視自己的利益,對于誰來當皇帝并不太關心,他們只會考慮如何保全自己的財產,因此也就缺乏爭霸天下的理想。這種性格差異與歷史傳承密切相關。
歷史上,中國的統治中心與重心始終集中在北方的黃河流域,而南方則被視為蠻荒之地。許多古代皇帝在追求一統天下時,往往選擇中原作為征服的目標,因為得中原者常被認定為中華的正統。直到西晉末年的五胡亂華,出現了“衣冠南渡”的現象,大量的士紳、士大夫及普通百姓南下,北方人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工具與制度,才使得南方地區逐漸開始發展。到了北宋末年,建炎南渡的潮流進一步推動了南方經濟的發展,之后南方逐漸變成了經濟重心。
歷史的沉淀形成了北方濃厚的政治氛圍,官僚作風尤為顯著,尤其是在燕趙和齊魯這些地區,一度成風。而南方的這種情況相對較為溫和。因此,南方富裕而北方貧窮的格局并不是沒有原因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