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鄭州航院外國語學院黃河號韻實踐團踏上了一段意義非凡的暑期實踐之旅,深入開封、洛陽等地,探尋黃河文化的深厚底蘊,感受非遺傳承的獨特魅力。此次實踐活動不僅讓團隊成員們對黃河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激發了他們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6月29日,實踐團首先來到開封官窯車間,開啟了一場與傳統官窯文化的親密接觸。在那里,他們有幸聆聽了官窯傳承人張月利老師的講解,深入了解官窯制作的歷史淵源、工藝流程和文化內涵。從泥土的選擇到燒制的火候,從器型的設計到裝飾的手法,每一個環節都蘊含著古人的智慧和匠心。實踐團成員們還親自參與了官窯制作的體驗活動,在拉坯、塑形、彩繪等過程中,切實感受到了傳統工藝的魅力和不易。這次官窯文化的學習與體驗,讓大家深刻認識到傳統工藝的價值,也為后續對黃河文化的探尋奠定了基礎。
6月30日,實踐團的六位成員前往開封柳園口,拜訪了黃河號子傳承人姚書貴。姚書貴老師熱情地接待了大家,并分享了他與黃河號子的不解之緣。他講述了當年在黃河上勞作的艱辛歲月,以及黃河號子在船工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黃河號子不僅是一種勞動號子,更是黃河流域人民堅韌不拔、團結協作精神的象征。姚老師的講述讓實踐團成員們深受鼓舞,仿佛穿越時空,親眼目睹了當年船工們在黃河上與風浪搏斗的場景。
同日,另外兩位團隊成員前往洛陽市孟津區會盟鎮鐵爐村,拜訪了黃河號子傳承人趙武。趙武師傅早年長期擔任船工,對黃河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回憶起當年當船工的經歷,感慨萬千。那時候,他們每天都要跟隨船只前往河北,船上的環境十分艱苦,但為了生活,大家都咬牙堅持。黃河號子在拉纖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能幫助大家凝聚力量,還能緩解疲勞,協調勞動節奏,振奮精神,提高勞動效率。趙武師傅還現場為實踐團成員們演唱了兩句黃河號子,那激昂的旋律和有力的節奏,讓大家熱血沸騰。成員們也跟著趙武師傅認真練習,親身體驗黃河號子的獨特魅力。
拜訪完兩位黃河號子傳承人后,實踐團成員們深刻體會到了當年勞動人民生活的艱辛和不易,也更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當天下午,兩位成員在黃河懸河文化館開展了黃河號子的雙語宣講活動。他們用流利的英語和中文,向游客們介紹黃河號子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特色,吸引了眾多游客的駐足聆聽。通過這次宣講,黃河號子這一古老的非遺文化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也讓更多人了解到黃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7月1日,實踐團來到柳園口的黃河岸邊,欣賞了洶涌波濤的黃河,親眼目睹了“十八彎”的壯觀景象。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以其磅礴的氣勢和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華夏文明。站在黃河岸邊,成員們心中涌起一股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隨后,大家參觀了林則徐治河遺址公園,了解了林則徐在治理黃河水患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貢獻。林則徐的治水精神和愛國情懷,讓成員們深受感動和啟發。最后,實踐團來到毛主席觀察黃河處進行學習,并瞻仰了黃河母親雕塑。在這片充滿歷史意義的土地上,成員們深刻感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黃河治理和黃河文化的高度重視,也更加堅定了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的決心。
此次黃河號韻實踐團的暑期實踐活動,是一次深入探尋黃河文化根脈、傳承黃河精神的難忘之旅。通過與非遺傳承人的面對面交流、親身體驗傳統工藝、開展雙語宣講活動以及參觀黃河沿岸的歷史文化遺跡,團隊成員們對黃河文化有了全方位、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他們紛紛表示,將以此次實踐活動為契機,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素質,為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黃河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