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末,83歲的蔡瀾在微博發文,調侃自己病危的謠言。
兩個月后,這位“香港四大才子”的最后一位,在香港養和醫院安詳離世。
親友遵照遺愿,靜默火化,不設儀式——如同他生前的瀟灑作風,連告別都要“玩”得舉重若輕。
1957年,16歲的蔡瀾被50歲的邵逸夫看中,拎著行李箱獨闖東京,成為邵氏電影駐日經理。
黑澤明的片場、新宿的小酒館、浮世繪展覽館,都是他的課堂。
這段經歷埋下他跨界能力的種子:用鏡頭語言講故事,用市井煙火調味人生。
1980年代,39歲的蔡瀾監制成龍的《快餐車》《龍兄虎弟》,將港式動作片的節奏感打磨到極致。
電影里成龍跳鐘樓、飆快艇的刺激場面,暗藏他對“視覺沖擊力”的精準把控,這種能力后來被他遷移到美食節目。
《蔡瀾嘆世界》拍順德魚生刀工時,鏡頭如武俠片般聚焦廚師手腕翻轉的0.1秒。
《舌尖上的中國》擔任總顧問時,他要求把“蘭州拉面抻開”拍出“劍氣破空”的韻律。
2006年,65歲的蔡瀾在深圳開出內地首家“蔡瀾美食坊”。
朋友笑他“電影大亨賣云吞”,他卻說:“拍電影和煮面一樣,都是讓人開心的事。”
蔡瀾的商業版圖,始終圍繞“人性需求”構建。
他深諳“情懷變現”之道。
金庸曾邀他在《明報》寫美食專欄,一篇《燒鵝要配豬油渣》引發港人排隊買燒臘。
文中一句“豬油渣抵得上香港濕氣”,后來直接變成他醬料產品的廣告語。
2018年創立的“蔡瀾點心”,更是文化嫁接商業的典范。
復刻金庸小說里的“二十四橋明月夜”,讓書迷為武俠情懷買單。
把《紅樓夢》茄鲞做成“迷你版”,配上“黛玉嘗過”的故事卡,女性客群復購率飆升43%。
如今,全國93家門店日均翻臺10次,深圳海岸城首店年營收破千萬。
靠的不是米其林光環,而是“咬一口叉燒包就想起港片茶樓”的集體記憶。
蔡瀾曾說:“做餐飲和拍電影一樣,別把所有錢塞進鏡頭里。”
他的品牌幾乎都走輕資產路線。
越南河粉湯底由中央廚房統一熬制,冷鏈直送門店,降低廚師依賴;
點心店明檔現包,但每個師傅只專攻1-2款產品,效率提升3倍。
暴暴茶、書法茶具等周邊毛利率72%,比餐飲高出17個點。
這套模式讓他在疫情期間仍靠版權費和IP授權維持現金流,甚至逆勢開出7家新店。
蔡瀾的商業哲學,藏在他那句“最好賺的是人性的錢”里。
他擅于把陽春白雪“拽”進煙火里。
書法題字不拍賣,卻印在9.9元的點心包裝上;
帶團吃日本懷石料理,轉頭把學到的“食材本位”理念塞進28元的河粉套餐。
當同行追捧米其林時,他直言:“深水埗阿婆用報紙包車仔面,比三星餐廳更鮮活!”
晚年住月租50萬的酒店海景房,雇7人團隊照顧起居,蔡瀾被批“奢侈養老”。
他卻笑稱:“想幾點起就幾點起,才是真正的養老自由。”
這種“任性”背后是精準的人性洞察。
點心店標語“想點就點,開心一點”,戳中年輕人反內卷情緒。
微博每年開放提問,面對“失業怎么辦”的留言,他只回:“去麥當勞”——不說教,給解決方案。
蔡瀾離世前,已清空3000件收藏品,只留普洱茶餅。
遺囑里寫:“碗碟會冷,湯終會涼,滋味記得就好。”
他的商業遺產仍在延續:蔡瀾點心店門口,年輕人舉著印“我愛吃”的折扇排隊。
西四胡同的小館老板仍念叨“看材料做菜”的蔡氏信條。
但比這些更珍貴的,是他示范的生存智慧,用電影鏡頭放大生活細節,拿文人筆墨給商業涂人情味,靠玩家心態把“死”都變成一句玩笑。
正如他最后一次“撒謊”:“死不了,面涼了”。
這次面真涼了,可那碗里的熱氣,早滲進幾代人的記憶。
參考資料
1. 網易新聞:《蔡瀾等香港四大才子離世,恰似一曲挽歌宣告香港文化黃金時代落幕》
2. 新浪新聞:《83歲作家蔡瀾去世,被譽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3. 騰訊新聞:《蔡瀾的“餐飲遺產”》
4. 網易新聞:《蔡瀾先生去世,對社會有哪些損失?》
5. 搜狐網:《香港四大才子時代落幕:蔡瀾的“等死哲學”與生死豪宴》
6. 騰訊新聞:《83歲作家蔡瀾去世,被譽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7. 中華網:《連開7店、日翻臺10輪!別人收縮他擴張,蔡瀾點心底氣何在?》
8. 新浪網:《【逝者】蔡瀾辭世,他讓高級餐飲更普世》
9. 豆瓣讀書:《蔡瀾vs季羨林:一字一句見純真,萬千風味皆人生》
10. 騰訊新聞:《蔡瀾的深圳滋味:“從來沒有擔心過失敗”》
(小可 老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