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九,夏意正濃。這個時候的日頭有些熾,晌午蟬聲叫得正盛,風卻也變得溫柔了些。民間講究“夏安”,講究一年里這個“伏未伏、暑未暑”的日子,是調養身心、積蓄能量的好時機。就在今日,小村小鎮,家家飯桌上都多了樣綠油油的“長久菜”——其實就是我們常見不過的韭菜。
說起來,夏天的韭菜葉厚莖堅,葉色碧綠,在田間地頭總是挺拔得像極了村里那些不服老的老人。每年六月初九,老人們總要念叨一句:“吃‘長久菜’,長命又健康。”一旁的小孩子頭也不抬地扒拉著飯,嘴里塞滿了餡餅,還要問上一句“為啥叫‘長久菜’?”老人樂呵呵地摸摸孩子的腦袋,笑而不答,仿佛把千年的故事藏進了嘴里。
鄉音透著暖意,餐桌就成了人間煙火最溫柔的地方。一盤簡單的韭菜,不僅是季節的饋贈,也是祖祖輩輩福氣的延續。今天咱們聊聊,這個連夏日都要停下來歇口氣的時節,還有那些藏在韭菜和飯菜背后的老傳統、老講究。
為什么偏偏在這個日子里要細說韭菜?其實,農歷六月初九處在二十四節氣“小暑”和“大暑”之間,有民諺說“六月十九頭伏,初九嘴邊福”,老人們更是將六月初九看作“安息日”,說這一天要養身養心,來年順遂。最早的記載,可以上溯到宋代筆記,有鄉村里六月初九掃塵、除穢、吃“百草菜”的習俗。
——有個有趣的小細節:古人常以九為數中最大,九又寓意長久、久遠。所以初九這一天“吃長久菜”,就是把美好的祝福粘在味蕾上,越過熏熱的仲夏,盼個安康長壽。
《詩經·邶風》有這樣一句話:“羔羊之皮,素絲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讀來溫柔細膩,說的是宴飲之間,人情與禮儀。有些地方六月初九還會以薄酒小菜宴請親友,用的是地里剛割的新鮮韭菜。這一天雖然不是大節,卻藏著人們對平淡日子里美好生活的追求。
你可能還不知道:有些地方這一天會在門口掛上一小把韭菜,寓意一家和氣細水長流,叫“韭掛蘭門”。孩童們提著韭菜在村巷中奔跑,說:“誰都摘不掉,我家長長久久!”老百姓的信仰和浪漫,都寫在這樣的日常細節里。
除了“長久菜”,還有各地各樣的“福頭菜”講究,比如山東人喜歡在這天煮一大鍋咸鴨蛋,說蛋黃圓圓滿滿,求個吉慶團圓。江南鄉村有吃“養陽飯”,即用新米和時鮮蔬菜(如黃豆、韭菜、南瓜)同鍋燜煮。看似樸素,卻把“吃”變成了一場關于季節和祝福的儀式。
食俗盤點:3種時令菜肴里的長長久久
韭菜(長久菜)
老話說“春食韭,夏吃齏”,但夏日韭菜勁頭十足,更有“耐夏不死”之稱。韭菜的葉片長且不斷,民間就把它當作“長久”的象征——婚宴合子、賀壽席上少不了一抹綠色。端一盤熱氣騰騰的韭菜炒雞蛋,那翠色與蛋黃纏綿,看一眼就叫人心情大好。
家常做法:韭菜炒雞蛋。準備鮮韭菜一小把,洗凈切段,雞蛋兩枚打勻。鍋熱油少許,先將蛋液倒入滑散,待微熟撈出備用,原鍋再炒韭菜,斷生時拌入雞蛋,加點鹽,香氣撲鼻。小提示:韭菜只要斷生即起,時間久了容易發蔫,不脆口。
咸鴨蛋
咸鴨蛋的流油蛋黃,是仲夏餐桌的“點睛之筆”。老話講“蛋黃如金,蛋白如玉”,六月初九吃咸鴨蛋是為討個“圓滿有余”的吉利。蛋黃油分豐富,與熱粥相拌,咸香中帶點黏糯,是讓人忍不住多扒兩碗飯的好滋味。
家常做法:咸鴨蛋煮粥。新鮮咸鴨蛋剝殼,和米一同入鍋,小火慢煮至軟爛,一點點蛋黃沙沙地化在粥里,攪一攪,滿口都是粽香蛋香的復合味道。
養陽飯
這是南方夏日的傳統飯菜,將新米、黃豆、韭菜、南瓜、蠶豆等時鮮一鍋燜煮,取其“新舊交融、生生不息”之吉意。家里人多時,母親會一邊攪和,一邊拿勺敲鍋:“這個鍋,敲一敲,好事進門來報到!”熱騰騰的飯出鍋,灶屋里滿溢著豆與菜的清香。
家常做法:新米淘凈,加適量黃豆、南瓜粒、韭菜段,清水適中。一鍋煮開中小火燜熟,米飯粒粒分明,菜豆軟爛可口。盛上一大碗,滿滿的,都是農業人家的福氣。
民俗宜忌:“3吃2不做”的村口叮囑
1吃應季長久菜
這天吃時令蔬菜,最重頭的非韭菜莫屬。老人說吃下“長久菜”,家里的好日子就像韭菜一樣連綿不斷。其實,這也是提醒咱們順應四時、珍惜地頭的新鮮食材。一口霜降前后的韭菜,勝過遠道而來的山珍。
2吃家常咸鴨蛋
圓圓的咸鴨蛋、香噴噴的粥,是家人團圓、心靈溫暖的代表。六月初九這天,講究早上一家人圍桌吃蛋,象征團團圓圓、健康平安。這種儀式感就和新年包餃子差不多,讓人在日復一日中尋到節日的味道。
3吃一鍋合家飯
不管你吃的是南方的養陽飯,還是北方的豆面團,六月初九家里總要講究合鍋而食。熱氣騰騰的一鍋,將家人心氣兒煮得軟爛綿厚。飯桌上的一碗飯,不僅填飽了肚子,更溫暖了彼此的生活。每一顆豆子、每一片菜葉,都是相聚的見證。
1不隨意剪指甲、理發
老人常說:六月初九不剪指甲、不理發,意在“養福不折福”。這一天講究安定靜養,連身體都要“順時而行”,不給好運添堵。生活的智慧就是這樣,在瑣事上借時順勢,讓每個習慣都帶幾分美意。
2不大動土、大搬家
村里還有講究,說今天盡量不動土、不搬家,不做大喜大悲的事。這既是對季節變遷的敬畏,也讓大家在忙碌之余找回片刻的安適。其實,這一條背后的道理很實在——適時慢下來,享受“歇腳日”,才能有力氣去奔赴生活的遠路。
這些看似簡單的習俗,許多人依舊持之以恒。就像我那位鄰村的老王叔,每年六月初九,不論兒孫在哪,只要這天,他必早早燒起灶火,一家人坐定,先說笑話再嘗合鍋飯。他常說:多少年了,家和日子,都像鍋里的韭菜,一茬割了還能再長。
六月初九,平凡得像一粒藏在鄉野里的米,卻載著時光的芬芳與老一輩的牽掛。端上一盤長久菜,那是山中雨水和陽光的饋贈,是父母舌尖的祝福,是流淌在血脈里的踏實感。
在快節奏的城市里,或許我們不再能日日守著老灶臺,卻總能在餐桌上為自己和家人烹一盤當令小菜,把那些來自泥土、來自四時微微的祝福,好好珍藏在心里。不要小看一頓飯的分量,它是歲月所有風雨里最溫柔的避風港。
讓長久菜守護我們的健康,讓囿于日常的家宴成為“平凡歲月見真情”的溫柔延續。只要心有美好,家有煙火,每一天都是“長久”的開始。
“人生哪怕凡常如一粥一菜,也能盛下整個流年。”六月初九的餐桌,是家的方向,也是生活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