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7月7日,小暑節氣要到了。按老說法,小暑是“小熱”,還沒到一年最燙的時候。
可今年小暑有點不一樣,倆特點得留意。先看農歷日子,今年小暑在六月十三,既不在月頭也不在月尾。老輩人說“小暑在頭,熱死老牛;小暑在尾,三伏穿棉”,今年卡在中間,可能冷熱剛好。
再看農歷日期單雙,六月十三是單數,算“小暑逢單”。民間有“小暑逢單,地下不干;小暑逢雙,天干地裂”的說法,今年雨水可能足,但不過量。
這對莊稼是好事,玉米抽穗、棉花結鈴正需要水。
可光聽老話夠嗎?
得看數據。全國7月平均氣溫24.
9℃,四川盆地小暑能到26℃,熱是肯定的。
小暑三候也有講究,頭候“溫風至”,風里全是熱浪;二候“蟋蟀居壁”,蟋蟀躲墻角避暑;三候“鷹始擊”,老鷹飛高找涼快。這些變化,莊稼人最敏感。東北、西北正收小麥,南方水稻、棉花進入生長關鍵期。
雷暴多了,雨水足了,可也得防澇。去年小暑,河南一場暴雨沖了500畝玉米地,今年得提前清溝。
還有臺風,小暑后登陸的臺風多,沿海種瓜菜的得加固大棚。防暑也不能松。小暑后氣溫普遍超25℃,戶外干活的人,頭暈、惡心的情況多。
村里張大爺說:“日頭毒的時候別硬扛,帶壺綠豆湯,歇夠了再干。
”睡午覺也重要。夏至后夜短,小暑天熱睡不著,中午瞇15分鐘,下午干活不迷糊。
飲食得調,脾胃這時候弱,吃涼的、辣的容易鬧肚子。王嬸家總煮小米粥,說“溫乎的,養人”。老輩人還有“曬伏”的習俗,六月六曬書、曬衣,說是能去霉氣。
李奶奶家昨天就把冬被搬出來了。
可現在年輕人嫌麻煩,覺得“曬不曬都一樣”,其實太陽底下曬曬,確實能殺菌。
今年小暑雖說是“冷熱適中”,但天氣說變就變。前兩年小暑還涼快,轉天就熱到38℃。莊稼人最盼“風調雨順”,可也得“有備無患”。
該防的防,該管的管,才能穩收秋糧。你們那小暑有啥特別講究?
曬伏還在做嗎?地里活計準備得咋樣了?
具體天氣還得看臨近預報,有變化及時調整才是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