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著天兒一天比一天悶,樹上的知了扯著嗓子喊,池塘里的荷葉都曬得卷了邊兒——小暑,它真的要來了!
今年這個“小熱”可不一般,它挑了個大伙兒睡得正香的點來敲門——就在7月7號,農(nóng)歷六月十三,凌晨4點04分43秒。
您沒聽錯,深更半夜的小暑。
村里上了年紀的老人常說:“白天小暑熱死牛,夜晚小暑涼颼颼!” 這話聽著有點繞?
意思就是說啊,如果小暑節(jié)氣交接在白天(尤其是大中午),那后頭這個夏天,熱起來可真夠勁兒,老黃牛都扛不住;要是趕在晚上(特別是后半夜)交接呢,嘿,說不定今年這暑天,還能讓人喘口氣兒,沒那么邪乎的熱。
那今年這“夜晚小暑”,是不是真能應(yīng)了老話,給咱帶來點“涼颼颼”的盼頭? 咱們邊看邊聊。
“小暑”這名兒,咋來的?
“暑”就是熱,這大伙兒都知道。那為啥叫“小暑”呢?老祖宗觀察得細著呢!他們把熱天兒分了檔:剛?cè)胂哪菚旱臒幔小靶∈睢保馑际菬釟鈨翰艅偯邦^,還沒到頂厲害的時候;等再過半個月,到了“大暑”,那才叫“上蒸下煮”,熱到冒煙兒!所以啊,“小暑”就是個熱浪來襲的“預(yù)告片”,提醒大家:真正的“燒烤模式”快開始了,準備好!
小暑有三“候”,自然在說話
古時候沒天氣預(yù)報,老祖宗就靠看花鳥蟲魚、風云變化來感知時節(jié)流轉(zhuǎn)。小暑這十五天,被他們細分成三個五天,叫“三候”,特別有意思:
一候溫風至: 打小暑開始,您再感受那風,可就不是春天那會兒的“吹面不寒楊柳風”了,也不是初夏帶著點涼意的風了。這時候的風,吹到臉上、身上,都帶著一股明顯的溫乎氣兒,甚至有點燙臉,這就是“溫風”來了。走在路上,風都是熱的。
二候蟋蟀居宇: 田間地頭那些愛叫喚的小蛐蛐兒(蟋蟀),也嫌外頭太曬太熱了。它們聰明著呢,紛紛從田野里搬了家,躲到咱人類住的屋檐下、墻角根兒、石頭縫里。晚上乘涼,您仔細聽,墻根兒底下“唧唧吱、唧唧吱”的聲音,就是它們在開“避暑音樂會”呢!
三候鷹始鷙: 天上翱翔的老鷹,這時候也感受到天地間這股子燥熱升騰之氣。小鷹在老鷹的帶領(lǐng)下,開始更積極地學習搏擊長空的本領(lǐng)。您抬頭看,說不定就能瞅見它們借著熱氣流,飛得又高又猛的樣子。
吃啥有講究?
天兒熱,胃口容易蔫兒。但老祖宗傳下來的智慧,總能讓人在苦夏里找到點樂子——那就是“吃”!
北方:“頭伏餃子”不能少! 為啥?一來,新麥子剛下來不久,磨的面粉正香,包餃子最合適;二來,餃子長得像元寶,寓意好,祈福平安過夏;三來,包餃子全家動手,熱熱鬧鬧,也是一種“儀式感”。餡兒也講究時令,蓮藕正脆嫩,切碎了拌上肉,清爽又解饞。咬一口,嘿,那叫一個“伏天里的滿足”!
魯南蘇北:伏羊一碗湯! “喝暑羊”(喝羊湯)是這兒的老傳統(tǒng)。三伏天喝熱騰騰的羊湯?聽著怪?其實大有道理!當?shù)厝苏J為,夏天出汗多消耗大,羊肉溫補,能“以熱制熱”,發(fā)發(fā)汗,把體內(nèi)的濕氣寒氣排一排。配上胡蘿卜燉得爛爛的,湯濃肉香,喝完出一身透汗,反而覺得渾身舒坦。當然,體質(zhì)特別燥熱的朋友,就得悠著點兒啦。
江南:“食新”敬天地! 南方有些地方,小暑前后早稻開始灌漿飽滿,新米將出未出之際,講究“食新”。把剛打下來的新谷碾米,煮成香噴噴的新米飯,再配上時令的鮮貨——剛出水的嫩藕、脆生生的豆角、清甜的小菜瓜。第一碗新米飯,先要供奉土地和祖先,感謝風調(diào)雨順;然后分給左鄰右舍嘗嘗鮮。一盤清炒藕片,脆生生的,帶著荷塘的清氣,是消暑的妙品。
小暑養(yǎng)生
小暑時節(jié),最難熬的就是那個“悶”和“濕”。熱浪裹著濕氣,像蒸桑拿。白居易老爺子千年前就悟透了:“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這真是至理名言!
心靜自然涼: 天兒越熱,咱越得把心沉下來。別動不動就急赤白臉的。讀讀書,寫寫字,侍弄侍弄花草,或者就安靜地聽聽蟬鳴(雖然它聒噪,但把它當背景音也挺好),都能讓心靜下來。心一靜,好像真就沒那么燥熱難耐了。
飲食有忌口: 冰鎮(zhèn)飲料、大西瓜,吃著是痛快,可猛灌下去,腸胃容易鬧意見。老祖宗提醒“夏不食冰”是有道理的。太辛辣油膩的也少吃,給脾胃減減負。綠豆湯、酸梅湯這些溫溫的喝,解渴又舒服。
起居小貼士: 有個老話兒叫“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夏天尤其別久坐在露天放了很久的木凳子、木樁子上。為啥?木頭吸濕啊!太陽一曬,看著干了,其實里面潮氣重,坐久了,濕氣寒氣容易鉆進身體,特別是關(guān)節(jié),可難受了。
勞逸結(jié)合: 地里干活的鄉(xiāng)親們最有經(jīng)驗,避開日頭最毒的正午,趁早晚涼快多干點。搭個涼棚,多喝水(溫水或淡鹽水)。咱普通人呢,中午也盡量瞇一會兒,養(yǎng)養(yǎng)精神。
深更半夜的小暑節(jié)氣,就這么靜悄悄地來了。它帶來的,是越來越濃的夏日氣息,是越來越響的蟬鳴,是越來越粘稠的空氣。
老話兒里的“白天熱死牛,夜晚涼颼颼”,是千百年來人們對天氣規(guī)律的樸素總結(jié),透著對自然的敬畏和生活的智慧。今年這“夜晚小暑”,究竟會不會帶來些許“涼颼颼”的慰藉?咱們拭目以待。
但不管天氣如何,守住內(nèi)心的那份寧靜,順應(yīng)時節(jié)調(diào)整好飲食起居,就是我們應(yīng)對苦夏最好的“法寶”。 泡杯清茶,搖把蒲扇,看看天邊的云卷云舒,聽聽墻角的蟲鳴唧唧——心靜了,這暑天,似乎也就沒那么難熬了。
日子,就在這知了的叫聲里,在這偶爾吹過的熱風里,慢慢地,走向盛夏深處。您家小暑,有啥必吃的美食或者特別的習慣?歡迎嘮嘮!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