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枯木
【落第詩詞趣事序】
科舉制度是古代封建社會能夠采取的相對比較公平的人才選拔制度,其優越性在于公開選拔、優中擇優,使得寒士有機會平步青云,從而打破世家大族壟斷朝政的局面,因而得到廣大文士支持。自隋朝正式推出一直到清末,一直占據選官制度主要地位,并對現代公務員選拔影響巨大。
然而,科舉制度也有不少缺陷,諸如評考過程中人為因素較多,導致人才選拔全靠主考官喜好評定,難免失之偏頗;再就是科考舞弊現象嚴重,使得很多有才之人不能中舉,造成人才流失;還有到后代模式僵化,使得選拔人才變為應試套路,難以選拔到真正人才等。當然,這些弊端在如今也依然存在,并非是封建社會才有的特征。
既然是選拔,自然有中舉和落第之分,中舉之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揚眉吐氣,意氣風發。而落第之人,抑郁不得志,積郁在胸,難以發泄,于是文人們便傾之于文筆,就誕生了一種特有的文學詩歌題材——《落第詩》。
落第詩是科舉選官制度的特有產物,從唐至清,數量繁多,詩詞文賦皆有,然而風格不一,或沉郁,或高昂;或失落,或豪放;或詼諧,或惆悵;或坦然,或凄涼,心態境界各不相同。為了讓諸位了解古代落第文人的心態,洞見古代社會風貌,筆者從中選取擷拾不少名人落第詩詞趣事,編成《落第詩詞趣事集》,分篇介紹,以饗讀者。
錢起多次落第,最后依靠神助才中舉
錢起(722?—780年),字仲文,吳郡人,唐書法家懷素之從叔,“大歷十才子”之一。《舊唐書·列傳·卷一百一十八·錢徽傳》中介紹,錢徽之父錢起,于唐天寶十年(751年)登進士第,歷任秘書省校書郎、考功郎中、司勛員外郎、尚書郎等職。
“大歷十才子”是唐代宗大歷年間的一個詩歌流派,偏重詩歌形式技巧,主題多以吟詠山水、贈別應酬、稱道隱逸為主。錢起作為其中佼佼者,長于寫景,風格閑適,音律和諧,時有佳句,在當時詩名很盛,唐范攄(shū)撰著的《云溪友議·卷上·四背篇》記載:“皆謂前有沈、宋、王、杜,后有錢、郎、劉、李”。錢起仕途不顯,步入仕途也頗經挫折,曾多次落第,因而有多首落第詩傳世。
《長安落第》
花繁柳暗九門深,
對飲悲歌淚滿襟。
數日鶯花皆落羽,
一回春至一傷心。
這首落第詩,通過描寫對春景感受來表達對落第失落的情緒,本來是春和景明,風光明媚,詩人卻因落第,非常失落,以至于風景在眼中都變得灰暗。大意為:花朵繁茂柳樹茂,長安城門高遠深;落第仕途不可攀,對酒狂歌淚落襟;鶯啼花開數日墜,每至春天偏傷心。
《長安落第作》
始愿今如此,前途復若何。
無媒獻詞賦,生事日蹉跎。
不遇張華識,空悲寧戚歌。
故山歸夢遠,新歲客愁多。
刷羽思喬木,登龍恨失波。
散才非世用,回首謝云蘿。
注:
“張華識”:《晉書·卷三十六·列傳第六》記載西晉大臣張華博學多識,“四海之內,若指諸掌”。
“寧戚歌”:語出《楚辭·離騷》:“寧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寧戚是春秋時衛國人,早年懷經世濟民之才而不得志,后得到齊桓公重任。
“刷羽”:禽類以喙整刷羽毛,以便奮飛。“散才”:平庸之才。
“登龍”:東漢《辛氏三秦記》記載:“河津(今山西河津)一名龍門,禹鑿山開門,闊一里馀,黃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車馬。每逢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過者便化為龍。”
這首落第詩,錢起感嘆自己美夢又落空,前途該如何打算?詩賦再好,可惜無人舉薦,生計艱難,歲月蹉跎。懷才不遇,卻沒有遇上張華、齊桓公這些識人伯樂。故鄉遙遠,羈旅難歸。縱有雄心大志,奈何沒有機遇。看來自己才華不堪社會所用,只好隱居深山罷了。面對失敗,雖有不甘,積郁之情溢于言表。
《下第題長安客舍》
不遂青云望,愁看黃鳥飛。
梨花度寒食,客子未春衣。
世事隨時變,交情與我違。
空馀主人柳,相見卻依依。
這首詩描寫錢起落第后落魄之態:青云壯志意難遂,舉目惆悵觀鳥飛;寒食日暖梨花落,棉衣未換心成灰;到處都遇人白眼,世事無情命乖違;唯有客舍門口柳,隨風依依令人戚。
《落第劉拾遺相送東歸》
不醉百花酒,傷心千里歸。
獨收和氏玉,還采舊山薇。
出處離心盡,榮枯會面稀。
預愁芳草色,一徑入衡闈。
注:
“和氏玉”:即和氏璧,事出《韓非子·和氏》,楚人卞和(和氏)得玉璞于楚山中,獻之厲王和武王,皆曰石,被刖去兩足。后又獻之楚文王,使玉工理之,果得寶玉。
“采薇”:伯夷、叔齊于商亡后不吃周粟采薇而食。
“出處”:出仕和隱退。
“衡闈”:橫木為闈,指簡陋的房屋,借指貧士之居。
這首落第詩是答謝友人相送之情,詩人千杯不醉,卻傷心東歸,再次落第,看來是無人賞識,只好懷玉采薇,從此隱居山川。出仕和隱退,一榮一枯,從此別情將盡,相見日稀,后會遙遙無期,看到芳草萋萋,更是抑郁憂愁,不忍分離,難忍落淚,于是趕緊進入土房掩飾失落之情。
從錢起以上幾首落第詩,可以看出,錢起心懷致君堯舜大志,奈何無人舉薦,無人賞識,幾經落第,生活困窘。以至于心情低落,甚至想從今后隱居山川再不出山了。
然而,封建社會,作為一個平民百姓,出人頭地也許只有科舉一條路。因而錢起雖然多次失敗,然而卻沒有放棄,一直參加科舉。也許是感動上蒼吧,終于迎來命運轉機。
據《舊唐書》記載,一次參加科舉前夕,在客舍居住,夜晚聽見有人吟詠:“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穿衣起來卻無人,于是以為是鬼怪,便把這句詩記住了。沒想到參加省試(唐宋時由尚書省禮部主持舉行的考試),題目《湘靈鼓瑟詩》中有“青”字,于是便以此句作為結尾落句,全詩如下:
《省試湘靈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錢起這首試帖詩,描繪湘水女神鼓瑟之情,把湘靈的哀怨之情抒發的酣暢淋漓,尤其是結尾句,以景結情,余音裊裊,意境悠遠,回味無窮,令人稱嘆。當時主考官是以中書舍人知貢舉的禮部侍郎李暐,非常欣賞這首詩,擊節吟味久之,曰:"是必有神助之耳",遂擢置高第。
因而可以說,錢起能夠中舉,全靠神靈之助。雖然冥冥之中,命運前定,不可預測,單論錢起之才,中舉也是名副其實。然而神靈之論也令人嗟嘆不已,諸如孟浩然之才,竟無神人青眼,豈不怪哉?!
2021/12/28榆木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