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開元十六年(728年)初春,當時孟浩然已近四十歲,首次赴長安應試不第,滯留京城獻賦求仕未果,最終因在玄宗面前不慎吟出“不才明主棄”詩句觸怒皇帝,徹底斷送仕途。詩人有感于自己去長安應試時的親身感受寫下此詩,通過對農民新年時節的生活場景的描繪,表達了對新年豐收的美好祝愿以及自己出仕順利的祈盼。
田家元日
(唐代)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這首詩通過描繪田園生活的場景,展現了詩人對農事的關懷及隱逸生活的向往。
首聯“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strong>通過“斗轉星移”暗示節氣變化,將冬春交替的物理時間轉化為情感節點,暗含對新生機的期待。詩人夜觀天象,以為元日來到之際,北斗星不停地運轉,開始調動方位指向東方,預示著昨晚除夕還是寒冷的隆冬,今朝大年初一起來就已經是和煦的春天。這兩句通過北斗星斗柄指北向東轉動的快速過程顯示時間的推移、節序的更替,寫出了斗轉星移、歲月不居,暗點了題中的“元日”。新年伊始,希望仿佛就在眼前,一切都將會變得明媚起來。
斗回北:北斗星自指北而回轉。古時以北斗星的運轉計算季節月令?!尔i冠子·環流》:“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strong>
頷聯“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通過描寫自己雖然無官卻依然關心農事,表現了詩人熱切期望得到起用而一展宏圖的雄心。恰逢時令變換、辭舊迎新的節點,詩人不由感懷身世。如今已進入四十歲的壯年時期,本應出仕,大有作為,但未曾得到一官半職,可惜卻沒有食祿的命運。只能參加農業勞動,以求得個溫飽。既表現了詩人對農村鄉土真摯的愛戀,又帶有喜慶氣氛的自嘲行為。
頸聯“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strong>通過“隨牧童”、“荷鋤”等細節,刻畫出質樸的田園生活圖景,傳遞出與勞動人民同呼吸的情懷。詩人與農夫牧童為伍,親自參與農事:白天,和農夫一起扶犁耕作;傍晚,扛著鋤頭跟隨在牧童后面一起歸家。洋溢著田園風光的美好、田園生活的快樂,展示的是一幅典型的田園牧歌圖。充滿了田園樂趣,一派悠然,令人向往。
尾聯“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strong>通過農家豐收場景的描寫,既表現了農家的樂觀精神,也寄托了詩人對太平盛世的向往。農家人非常重視觀測天象,注意氣候、節令與農業生產的關系,根據自然氣候推測一年收成的好壞。遵循舊歷,元日(農歷正月初一)之際都要占卜新一年的自然氣候 ,憑借占卜來預測收成,結果大家都說這一年是豐收年。在農夫們熱烈討論著好收成的背后,也隱隱潛藏著詩人內心企盼即將去長安赴試有一個好的結果。
全詩語調平和、樸素自然,有平淡之美。雖然沒有明顯的起伏,卻平靜而韻味深長,有優美高遠的意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