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當班主任那會兒,小二總把"尊師重道"四個字刻在腦門上。直到小杰把橡皮擦精準甩到我新買的白襯衫上,我才突然明白:現在的孩子不是提線木偶,他們更像是會咬人的小刺猬。那天我攥著沾滿橡皮屑的衣角,突然想起老校長說過的話:"教育不是馴獸,是養花。"
第一句:別急著當滅火器,先當面鏡子。
有回隔壁班王老師被學生當面頂撞,氣得把課本摔在講臺上。結果那孩子梗著脖子喊:"你摔我也摔!"后來王老師改變策略,某天學生又炸毛時,她平靜地說:"你現在看起來像只鼓氣的河豚。"全班哄笑中,孩子自己先不好意思了。教育專家李鎮西說過:"師生沖突往往是面照妖鏡,照見的都是我們自己的影子。"當老師能穩住情緒,就等于給學生遞了面自我審視的鏡子。
第二句:別把學生當對手,要當隊友。
我表妹是舞蹈老師,有次學生故意把動作做反。她沒發火,反而說:"這個改編挺有意思,要不我們合作編支新舞?"結果那孩子成了班里最積極的編舞助手。這讓我想起陶行知"四顆糖"的故事,當教育變成共同創作,尊重自然會從對抗的裂縫里生長出來。
(圖片由AI生成,與文章無直接關聯)
第三句:別當裁判員,要當翻譯官。
去年帶畢業班時,小浩在作文里寫:"老師總說我們浮躁,可她不知道我奶奶剛住院。"這句話像根刺扎進我心里。后來我養成習慣,遇到學生反常先問:"你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很多時候,所謂的"不尊重"不過是孩子用錯誤的方式在說"我需要幫助"。
第四句:別砌高墻,要搭梯子。
老教師們常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我見過最溫暖的例子是陳老師,她總在課間備著零食,學生鬧情緒時就遞塊巧克力:"先補充點能量,待會我們好好聊。"當師生關系有了溫度,規則就不再是冰冷的條文,而是共同守護的約定。
第五句:別當法官,要當偵探。
有次收作業發現小芳的本子被撕得稀碎,她哭著說是不小心弄壞的。我蹲下來看著她的眼睛:"老師知道你肯定遇到了難處,需要幫忙嗎?"后來才知道她父母正在鬧離婚。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密碼本。"我們不該忙著審判,而要耐心破譯。
(圖片由AI生成,與文章無直接關聯)
第六句:別當救世主,要當領路人。
新來的實習老師總想當學生的人生導師,結果處處碰壁。反觀有經驗的張老師,學生犯錯時她常說:"這個問題我也遇到過,當時我是這么想的……"教育不是居高臨下的拯救,而是并肩前行的分享。
第七句:別當復讀機,要當調音師。
發現學生上課玩手機,有的老師會反復強調紀律。但更聰明的做法是像李老師那樣,在班里開展"手機使用辯論賽",讓學生自己制定規則。當教育從"你要聽"變成"一起想",尊重就找到了生長的土壤。
第八句:別當永動機,要當充電寶。
連續帶三屆畢業班的周老師有個習慣,每天放學前留五分鐘讓學生寫"今日小確幸"。她說:"教育是場馬拉松,老師得先給自己充電。"當我們學會關照自己,才能持續輸出溫暖的力量。
(圖片由AI生成,與文章無直接關聯)
第九句:別當滅火器,要當安全閥。
有次兩個男生在教室打架,班主任沒有當場發難,而是帶他們到操場:"先跑三圈,回來再說。"運動分泌的多巴胺讓孩子們冷靜下來,后來他們主動承認錯誤。有時候,暫時的"不作為"恰恰是最好的教育時機。
第十句:別當苦行僧,要當追光者。
從教二十年的特級教師常說:"教師不是蠟燭,是火柴。"當我們不再把付出感掛在嘴邊,而是真心享受教育的過程,學生自然能感受到這份純粹的熱愛。就像被橡皮擦砸中那天,我后來把襯衫上的橡皮屑框起來,寫上"教學相長的紀念",現在它還掛在我辦公桌前。
教育是朵帶刺的玫瑰,處理不好會扎手,處理好了卻能收獲芬芳。當我們放下"必須被尊重"的執念,轉而思考"如何贏得尊重",那些看似不尊重的瞬間,反而會變成師生共同成長的契機。畢竟,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改造學生,而是彼此成就,就像兩棵并肩生長的樹,在歲月的長河里互相致意。因此,在這里,小二也祝愿各們老師們能夠教育相長,越來越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