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玉良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校內發生的一起沖突事件引發熱議。據澎湃新聞報道,一名學生在體育場跑步時被校外兒童的足球砸中頭部,隨后與家長發生爭執,并在沖突中倒地,家長甚至涉嫌對學生進行踢打。事件曝光后,輿論迅速分化:有人說大學生有理,要堅決維護大學生權益,并且建議校園不要對社會開放了;有人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大學生“口有臟言”,使一件小事矛盾激化了,才引發了肢體沖突。至于禁止校園對社會開放,是“因噎廢食”。
網民的意見誰對?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認為他們說的都有一些道理,但并沒有說到根子上。這起事件看似是一起普通的校園糾紛,但深層次上,折射出的是當下社會“精致利己主義”的蔓延——各方都在強調自己的“理”,卻鮮有人真正考慮公共利益與和諧共處的可能。這個事件是“雙輸”的結局,并沒有哪方是勝利者。如果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處理問題,完全是可以避免的。我所下的結論是:雙輸在“我有理”,精致利己主義是病根。
難道不是嗎?小孩子踢球,球砸到大學生頭上,這在生活中是屢見不鮮的事。足球又不是巡航導彈,能砸出什么重傷?如果大學生讓一步,認為是小孩子的無意之舉,這事也就過去了。非要跟小孩子理個是非,叫個長短,并且得理不讓人,口出臟言,矛盾怎么會不激化?對于小孩子的家長而言,自己的孩子錯了,如果站在對方的角度上看事情,第一時間應該是真誠道歉,而不是“護犢子”,動手打人就更不對了,錯上加錯。
歷史上有一個“六尺巷”的故事,那首詩怎么寫的:“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上海交大的校園沖突事件,但凡“各讓三尺”,完全可以傳為一樁美談。可惜雙方互不讓步,最后還引發了肢體沖突。但暴力絕不是解決問題的良方。值得反思的是:為什么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容易陷入“零和博弈”?家長覺得“我的孩子不能受委屈”,學生覺得“我的權益必須捍衛”,雙方都在捍衛自身利益,卻無人愿意退一步尋求和解。這種“絕不吃虧”的心態,恰恰是精致利己主義的典型表現。
記得小時候,我們接受的是“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教育,每天唱的歌是“學習雷鋒好校樣”,那個時候雖然窮,但社會風氣比較好,大家都講“吃虧是福”。現在我們的教育方向變了,一切以經濟利益為核心,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精致利己主義者”。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一切行為都以自我利益為中心。此次事件中,無論是家長暴力護短,還是大學生“口出臟言”維權,都體現了這種思維:只講權利,不講責任;只論對錯,不論包容。而更深層的原因,是社會信任的缺失。當人們不再相信規則能公平解決問題,就會傾向于“自己動手”。家長不信任校方調解,學生不信任對方道歉,最終只能走向對抗。
因為這件事導致校園對社會關閉,肯定是“因噎廢食”的,治標不治本。解決之道在于“規則+共情”,方能避免“雙輸”。規則上,校方可以劃分校外人員活動區域,明確沖突處理流程,避免類似糾紛;共情上,家長應教育孩子遵守秩序,學生也可對無心之失多些寬容,總之必須重建社會信任,讓民眾相信“講理有用”,而非只有鬧大才能維權。當每個人都高舉“我有理”的大旗,卻不愿傾聽他人時,社會只會越來越撕裂,“有理”也會變成“無理”。真正的文明,不在于誰能吵贏,而在于能否在沖突中找到共贏的可能。精致利己主義或許能贏得一時,但唯有規則與共情,才能讓我們的校園、乃至社會走得更遠。
最后我想說的是:我們是世界上極少的社會主義國家之一,講的是集體主義和利他精神,這種觀念不能放棄。如果我們的教育在三觀上一昧培養“精致利己主義”,全民如此,產生什么樣的后果可想而知。我們一直在反思蘇聯解體的教訓,但蘇聯如何解體的?如果全民的三觀都演化為“精致利己主義”,站在個人的立場上維權而從不考慮對方,沒有養成換位思考的習慣,那以集體主義和利他精神構建的社會主義大廈,能不倒塌嗎?其實“和平演變”玩的就是“釜底抽薪”之計,用改變人們的思想行顛覆政權之實,這個道理不是很明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