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這地勢!”6月13日,71歲的花廠峪抗日紀念館館長周慶信站在花廠峪村口,指向兩側的長城,“這里,正是82年前父親周子豐帶隊阻擊日偽軍的戰場。”
記者在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祖山鎮花廠峪村口看到,柏油路兩側,明長城如巨龍從峭壁俯沖而下,匯于峪中平緩處。這段始建于明洪武年間、經戚繼光率兵加固的城墻,在1943年夏天成為銅墻鐵壁——八路軍冀東軍區第七區隊三個連300多名戰士,依托南北兩側敵樓及峪口地利,成功擊退500多名日偽軍。
周慶信的父親周子豐,時任八路軍冀東軍區第七區隊三連連長。在花廠峪口長城阻擊戰中,正是周子豐帶領的三連戰士正面阻擊敵人……多年來,周慶信堅持搜集戰爭文物、老干部回憶錄及村民口述史料,為這場戰役留存記憶。
青龍祖山鎮花廠峪村烈士陵園。記者 李鐸 攝
站在遺址前,周慶信深情回憶:“1943年7月28日,為打破日軍對偽滿洲國西南邊境線的封鎖,八路軍冀東軍區第七區隊300多名戰士在此設伏,打響了花廠峪口長城阻擊戰。”
1942年冬,冀東軍區黨委組建臨撫凌青綏聯合縣工委,工委機關和冀東軍區七區隊隊部進駐花廠峪村靴腳溝。1943年春,臨撫凌青綏聯合縣工委和辦事處撤銷,以長城為界,分設臨撫昌和凌青綏兩個聯合工委和辦事處。1943年7月28日,駐扎在義院口的日軍指揮官松本調集日偽軍520多人,在義院口集結,意圖進犯花廠峪,圍剿凌青綏聯合縣工委機關。
一名地下交通員提前獲此情報,立即向縣工委和七區隊報告。縣工委書記劉光祿、七區隊長羅文、副隊長馬驥迅速部署,決定在花廠峪口長城腳下打一場阻擊戰。
由周子豐率三連埋伏于長城垛口正面阻擊;羅文、馬驥分別帶領一連、二連設伏于南北兩側長城根下,形成合圍之勢,伺機殲敵。
在“敵進我退”的十余次拉鋸戰中,周子豐果斷采用“擒賊先擒王”戰術,集中火力擊斃日軍指揮官松本。趁敵軍混亂時,他又挑選幾名戰士炸毀城墻內敵軍火力點……這場激戰從當天下午3點持續至晚上8點,最終以犧牲12名戰士的代價,殲滅日偽軍100余人,成功退敵。
歲月悠悠,烽火已遠。2016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花廠峪長城修繕工作啟動,古城墻、敵樓、護關臺得到系統性修復。
在周慶信的指引下,記者走近城墻。部分底部條石上,當年激戰留下的密密麻麻彈坑依然清晰可見。這些無聲的印記,見證了抗日戰士的英勇壯舉,也映照著長城腳下村民日益美好的生活。
來源:秦皇島日報
責任編輯:高小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