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面前,善意本應是凝聚人心的力量,可總有人將慈善變成道德綁架的工具。
當韓紅攜930萬善款奔赴貴州榕江災區,用行動詮釋大愛時,令人不齒的一幕卻悄然上演。
演員聶遠為家鄉災情發聲,竟遭網友借韓紅之事逼捐圍攻。
明明關心家鄉,只因為沒捐款就被人嘲諷是虛情假意。
什么時候“做不做慈善,是不是好人”由網友說了算了?
01
近日,人民日報發文“榕江洪災清淤工作進入巷道攻堅戰”預示著榕江人民即將從洪災噩夢中脫離。
視頻中看到人民子弟兵徒手清淤,網友哽咽淚崩,不禁又讓人想到,上月洪水肆虐時,他們也是這樣盡心盡力。
這場洪水讓榕江城市被淹,大量基礎設施損毀,百姓流離失所,連莊稼和良田都成一片灘涂。
幸好我們有這樣的部隊能夠在人民危難之時挺身而出,解救民眾于水火。
而在這一群年輕的寸頭小伙中,有一位“特殊的軍人”在洪災中也發揮著重要力量。
韓紅——曾是軍隊文藝團一員,2015年轉業,主攻音樂。
因此,說韓紅是軍人家庭的一份子毫不為過。
作為“賑災專業戶”,哪里有災情,哪里就有韓紅,此次她也如約出現在榕江洪災現場。
據報道,韓紅基金會首批捐贈200萬元“風雨同舟”專項款,韓紅本人還帶去了730萬善款,用于解決受災群眾臨時安置等問題。
除了捐款,韓紅及其團隊還調配了大量的物資,并親自趕到現場進行指揮救援。
其中就包括沖鋒衣、棉被、帳篷等應急物資,急救室設備、全地形救護車等災后救援工具。
可以說,他們在這場災情中發揮的作用不可替代,極大地減少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受到的風險。
在韓紅籌集資金的時候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
當時榕江本地的慈善機構發文“洪水無情人有情,榕江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洪災,房屋沖垮、農田淹沒,無數家庭流離失所,孩子們盼著重返校園,受災群眾急需物資!”
明明是很嚴肅的事情,評論區竟然清一色的調侃,以及到處都是捐款0.01的截圖。
深究之后才發現,原來由于過程不透明,善款去向無保障的問題,許多基金會已經扛不起大家的信任了。
有人說“捐給基金會不如直接給災民”便是很好的證明。
反觀韓紅卻是出奇的順利,僅用了5天就籌集到730萬善款。
在網友心中地方機構的公信力甚至不如一位普通人。
這件事雖然有些魔幻,其實也更反映出韓紅的盡職盡責被大家認可。
也印證了那句話:“只要認真做事,為民為本,百姓自然會把你高高捧起。”
不過,韓紅捐款本是好事,有人卻借著這件事道德綁架其他明星,甚至出現逼捐的一幕。
02
此前,貴州籍演員聶遠通過短視頻平臺發布視頻。
視頻中他言辭懇切地向外界講述家鄉榕江及鄰近從江縣的受災情況,呼吁大家關注災區,助力群眾重建家園。
這本是一份出于對家鄉熱愛的善意發聲,可評論區瞬間被大量逼捐言論占領。
部分網友翻出聶遠曾在采訪中說“每月給老婆300萬生活費”的舊聞。
雖然后被證實是誤讀,實際是收入上交妻子管理并非單純生活費。
但網友卻依然以此為“把柄”,質疑他身家豐厚卻“只說不捐”。
“趕緊曬捐款記錄”“捐五千萬才夠誠意”“不捐就別蹭熱度” 等尖銳刺耳的話語層出不窮。
甚至有人發起“聶遠捐多少我捐多少”的接龍,將個人捐款意愿強行與聶遠的行為捆綁,逼捐的架勢咄咄逼人 。
針對這種情況,聶遠沒有回應,也沒辦法回應。
從以往的情況來看,無論捐不捐,捐的多與少都會被罵,與其這樣還不如保持冷靜。
如今聶遠的沉默其實是輿論暴力的負面結果。
在前幾年河南洪災中就出現過大量的逼捐事件。
當時有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公開點名未及時捐款的明星,要求其“必須捐錢”。
甚至以“不捐就是沒良心”“賺那么多錢卻吝嗇” 等言論進行道德譴責,一度讓網絡戾氣飆升。
有網友列出“捐款明星名單”進行擴散,未出現在名單上的明星就會成為群眾攻擊的對象,試圖對藝人形成輿論壓力,讓他們捐款。
而對已捐款的明星,網友也會對捐款金額評頭論足,認為“金額太少,不如網紅”。
比如楊穎工作室在河南洪災中捐了50萬,評論區被大量圍攻,她為了平息輿論又捐了100萬。
似乎在網友眼中,明星動輒幾百萬上千萬的捐款就是理所當然。
然而他們卻忽略了背后的“自愿原則”。
無論是聶遠還是楊穎,他們捐與不捐都是自己的選擇,不需要網友們來評頭論足。
而那些試圖用“某某捐多少我就捐多少”言論將明星和自己捆綁的行為,也如跳梁小丑,上不得臺面。
如果這些網友真的有心,興許早就像韓紅和她的團隊那樣奔赴災區了,哪還能在網上叫囂。
而他們叫囂的后果就是,即使有像聶遠這樣關心家鄉,關心災區的人,也因為不敢面對輿論風暴躡手躡腳。
除了對明星、公眾人物個人的影響,逼捐行為更容易讓部分網友對慈善事業公信力產生質疑。
當公眾看到這些人因為輿論被迫捐款,就會質疑捐款行為是否出于真心。
如果讓“捐款都是作秀”“捐款都是應付輿論”的觀念深入人心,將會導致人們對所有公益行為持觀望、懷疑態度。
因此,逼捐行為不僅傷害了善意,還可能讓更多人對慈善望而卻步,讓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失去獲得援助的機會。
結語:
從2021年河南水災到2025年貴州洪災,類似的逼捐現象層出不窮,這反映出部分公眾對慈善的認知仍存在偏差。
真正的社會進步,需要建立在對“自愿慈善”的尊重上。
無論是明星還是普通人,善意的價值從不由金額衡量,而在于是否發自內心。
災害面前,更應聚焦于如何高效救援、幫助受災群眾,而非對他人的捐款行為進行苛責。
部分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