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深夜,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其社交平臺“真相社交”上發布一則耐人尋味的動態,引發外界廣泛關注。他在發言中怒斥某些國家“被寵壞了”,點名日本拒絕進口美國大米,并揚言要致函日本政府,宣告貿易談判終止。
這則看似突如其來的發言,背后實則暗藏玄機。就在距離他即將訪華的時間點不到兩周之際,特朗普對亞洲最大盟友下了“最后通牒”,直接把日本推向了墻角,也悄然為中國打開了一扇戰略大門。
這不是特朗普第一次“翻臉如翻書”。就在幾天前的G7峰會上,他還與加拿大總理卡尼有說有笑,氣氛融洽,轉頭回國后卻立刻中斷了與加拿大的所有貿易談判,并公開羞辱對方。
此次對日本的出手,力度更是前所未有——不僅重申25%的汽車關稅不予取消,還威脅加征新的關稅,甚至將大米問題抬升為外交摩擦的核心議題。
日本方面顯然措手不及。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在7月1日的記者會上回應稱,日方不會在談判中犧牲農業。
不僅如此,日本首相石破茂也在接到談判代表赤澤亮正的匯報之后,表示要“捍衛國家利益”。而就在這場風波爆發前一天,日本談判代表剛剛從華盛頓返回東京,并未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
特朗普的突然“發難”,讓日本陷入兩難局面。一方面,美國是其長期依賴的安全盟友,另一方面,特朗普的咄咄逼人已讓日本國內政治生態產生劇烈震蕩。
尤其是汽車產業方面,若25%的關稅真的落地,日本車企將面臨年度損失超190億美元的慘烈局面,連帶影響GDP下滑2.2%,農業也將因美國農產品傾銷而失去12萬個就業崗位。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特朗普這次“出招”的時間點極為微妙。目前距“90天關稅緩沖期”截止日僅剩不到8天,而7月9日這一天,特朗普計劃發布正式函件,通知包括日本在內的貿易伙伴其最終關稅決定。
在此背景下,中國卻意外迎來了一次戰略機遇。美日關系的裂痕,不只是短期的貿易摩擦,更可能動搖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整體戰略布局。
這正是中國擴大與日本合作空間的關鍵窗口期。從2024年起,中日貿易額再次突破4000億美元,中國已連續16年成為日本最大貿易伙伴。
特朗普在處理與日本關系上的激進做法,也讓美國財政體系面臨潛在風險。日本作為美國國債的最大海外持有國之一,一旦決定拋售1.13萬億美元的美債資產,將可能引發美債收益率飆升、美元匯率震蕩,進而對美國內經濟造成連鎖打擊。
這張日本手中的“金融核彈”,雖然尚未引爆,但已成為談判桌上不可忽視的威懾力量。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原本寄希望于在稀土與半導體領域與美國達成更深合作,作為談判籌碼。
但是美國卻早一步與中國達成框架協議,導致日本的建議幾乎無人問津。這一“誤判”令日方錯失戰略良機,也讓其在與中國的博弈中陷入被動。
特朗普對待盟友的方式,已讓亞洲多國開始重新審視與美國的關系。韓國新總統李在明上任后,不僅對華釋放善意,還公開加強中韓經濟合作。菲律賓近期也對美軍在其境內部署提出更多限制,一股“去美國化”的潮流正在亞太悄然醞釀。
在這種格局下,中國的地緣戰略空間被悄然拉開。與日本、韓國等鄰國的關系回暖,將有助于推動中日韓自貿區及RCEP協議的落實,為中國構建更加穩固的區域經濟生態圈。
中國一方面可增強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話語權,另一方面又能以“非對抗”姿態瓦解美國在亞太的聯盟體系。
特朗普的“神操作”不僅僅限于亞洲。他還對印度施加壓力,揚言若繼續購買俄羅斯能源,將對印度加征最高達500%的關稅。
雖然這一法案的實施難度較大,但其對印度的警告意味極濃。曾被視為美方“印太戰略”關鍵支點的印度,如今也陷入與美國齟齬不斷的尷尬局面。
這場由特朗普掀起的貿易風暴,正在撬動全球地緣政治的平衡。美日聯盟,作為冷戰以來最為穩固的雙邊關系之一,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特朗普的單邊主義和極端談判手段,正在加速削弱美國在全球的信譽基礎。
對中國而言,這是難得的“戰略窗口期”。一方面,可以利用美日裂痕擴大與日本合作,推動高技術與高端制造領域的協同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金融工具,如聯合減持美債,進一步削弱美元霸權體系,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有利條件。
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的“怒吼”,已經不只是情緒宣泄。他背后的政治算盤,是在利用強權姿態逼迫盟友就范,試圖以關稅為杠桿獲取更大經濟利益。
可現實情況卻是,這套策略正在反噬美國自己:盟友離心離德,全球供應鏈動蕩,外交信譽受損,美國的“霸主光環”正在迅速褪色。
7月1日,《日經亞洲》發布報道稱,特朗普政府計劃對所有貿易伙伴統一施加三種關稅壓力:10%的“基準稅”、基于逆差的“對等稅”,以及25%的“特定行業關稅”。
日本,作為美國最大貿易逆差國之一,將首當其沖。這意味著,特朗普不僅要讓日本買美國大米,還要它在汽車產業、農產品和國防開支上全面讓步。
日本國內對此已怨聲載道。日本農協和農業從業者對此極為憤怒,擔心一旦大米進口放開,將導致國內大米價格崩盤,農戶陷入赤字。福井縣一位老農戶痛斥政府軟弱,表示“再這樣下去,日本農業就毀了”。
石破茂政府在7月20日即將面臨參議院選舉,民意的不滿正大幅侵蝕其支持率。與其繼續配合特朗普的“收割計劃”,不如另尋出路,緩和與中國的關系,或許才是更現實的選擇。
從公開報道看,石破茂上任后,中日之間的互動頻繁程度已遠超前任岸田文雄時期。中方在處理這一局勢時始終保持理性與克制。既未主動張揚,也未貿然插手,而是以開放、合作的態度,向日本釋放出友好信號。這正是大國外交的智慧所在——不爭一時之氣,但爭長遠之利。
隨著7月9日的臨近,各國都在焦急等待“關稅大棒”是否真的落下。而中國,不但沒有被這場風暴席卷,反而因“按兵不動”反而占據了主動位置。風暴越猛烈,越能顯出誰是那艘穩如磐石的航母。
可以說,特朗普此番“棄盟友而撼全球”的做法,雖意在重塑美國霸權,但卻意外地為中國打開了一條通往經濟與戰略主動權的康莊大道。
特朗普尚未登機赴華,便已自斷一臂,將亞洲最重要的盟友推入寒潮。而中國,正以從容姿態,把握住這場國際風暴中的難得機遇。風浪越大,越能看出誰才是真正的掌舵者。
信息來源:
[1]特朗普威脅日本:被寵壞了,貿易協議要告吹 觀察者網
[2]特朗普抱怨日本不進口美國大米,日本政府回應:不會犧牲日本農業 環球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