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后期,國民黨軍開始組建青年軍,最初計劃編成10個師,但實際編成了9個師,即第201師至第209師。
之所以從第200往后排,是因為當時國軍正規步兵師的最大數字番號即為第200師,這個師大家肯定都聽說過;而大量的新建師其實都是用的暫編、新編師的名頭。
而組建青年軍,為示與眾不同,故而便從第201序列開始排,九個師連號則排到第209師。
雖說當時還是抗戰時期,但青年軍組建的這9個師并未趕上對日作戰;而且雖然當初將青年軍定為駐印軍編制,但因為美式武器不夠配發,所以實際也并不配備充實,大致實力在國內美械部隊之下,普通主力之上。
但有一個師比較例外,基本接裝了全套的美械武器,這就是第207師。
該師比較特殊是因為最初為了補齊新6軍的編制(該師回國時轄2個師),將其調入新6軍;因為當時駐印軍有編制外武器尚多,故而順手將第207師也配備齊全。
不過即便在新6軍的編制內,第207師依舊保持了相對獨立性,而且始終自稱為“青年軍”,以得到更多的待遇。
而這個“更多待遇”,可遠不只是軍餉能夠多發點。
作為東北戰場上唯一的青年軍部隊,第207師在新6軍編制內沒待多久,就又被單拎了出來成為獨立師。
在關內青年軍部隊進行縮編整合時,第207師則從三團建制改成了二旅四團制。
而且有意思的是,二旅四團也沒有維持多久就變成了三旅六團,然后又進一步擴編到了三旅九團;這相當于第207師到東北后,直接擴充了三倍。
在步兵單位擴充之外,炮兵也跟著擴,原本只有一個山炮營的該師,直接組建了炮兵團。
當時整個東北戰場上,除了幾個獨立炮兵團之外,就只有這個第207師的建制內還有炮團了。
而且我們也知道,東北戰場的部隊是直接采用軍—師—團建制的,而第207師其實是關內的整編師編制,走的師—旅—團這一套。
那么既然從當初的一師三團,擴充到了三旅九團外加炮團,都發展到了10團之眾了,自然兵力數也會有大的提升。
以1947年秋東北國民黨軍對第207師的實力定數來說,滿編狀態下的第207師有35152人。
這個編制實力數,基本那就是一個軍的體量了。
當然,由于1947年秋季時東北國民黨軍剛遭到夏季攻勢的打擊,戰損缺額甚多,而該部還在擴編狀態,估計是不太好滿編的。
到1948年開始后,第207師的兵力才逐步編實。
既是一個軍的實力,但它用的是青年軍整編師的番號,在如何處理該部建制的問題上,倒也讓所謂的“東北剿總”費了些心思。
最終的決定是,重新拿出第6軍的番號,將第207師置于該軍番號下;另外又將第195師劃入進來,顯得稍微“平衡”些。
但實際上這其實也湊合不來,因為第207師完全是自成一系,而第195師又是公主屯戰役后的重建部隊,其實也制衡不了。
所以第6軍只是空有番號,而無實際,根本不能作為一個完整的軍來使用。
到1948年遼沈戰役時,其第195師直接就被劃給第49軍來指揮,當時該軍所轄只有2師,其中一個師的大部還空運錦州,所以把第195師編入后,才充實了軍的實力。
而第207師,廖耀湘帶了一個旅到西進兵團建制內,師部及另外兩個旅則留守沈陽。
最終前者覆滅于遼西,后者覆滅于沈陽,這支3萬多人的大號師也就全完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