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國民黨軍進行了整編師改革,全軍除東北、華北部隊外,其余區域的絕大多數步兵軍均改為整編師,步兵師則改為整編旅。
編制名號的改變,最大的不同是原先的步兵師為三團制,改為整編旅后則為二團制。
由于原先的國民黨軍步兵軍多為三師九團制和二師六團制,所以整編之后就變成了三旅六團制師和二旅四團制師。
雖然國民黨軍在整編前空額甚多,明面上裁減了三分之一的團,但實際是壓縮了空額,充實了既有部隊,可畢竟建制單位是少了。
以李天霞的第100軍來說,便改為整編第83師,所轄不過整編第19和第63兩個旅,步兵團則只有4個。
因此在蘇中戰役的第一仗泰興、宣家堡之戰中,該師整編第19旅有一個團被全殲,一個團大部被殲,便對李天霞部造成了重創,致使其步兵戰力一時難以恢復。
相較于李天霞部的窘狀,其老部隊——整編第74師則有6個步兵團,而且全師兵額超過3萬人,因此雖經漣水等役的消耗,該部可用兵力依然超過了2萬人,實力遠較整編第83師為厚。
不過半年多后,李天霞部就“天上掉餡餅”了——整編第44旅劃歸該師建制。
在國民黨軍中,“整編第44旅”這個名號本來不算特殊。
其原本為出自陜軍系統的第44師改稱,該部雖較早就已中央軍化,但至多只能算旁系,因此兵力、武器配置均屬普通,且于1947年1月初即被殲滅于魯南。
而咱們在這里所說的整編第44旅,則是魯南戰役之后其本體被殲,空出了“第44旅”的番號,繼而另外劃撥了一支部隊使用該番號。
這支部隊,就沒那么普通了。
新劃撥來的這支部隊,就是原定作為駐日占領軍的第67師。
這個師由榮譽第2師和駐印軍獨立步兵第1團合編而成,全師兵力據說可達14500人。
因為榮譽第2師原本屬于第53軍建制內的美械師,在1945年初得以換裝美械;而駐印軍獨立步兵第1團,更是早就換裝了質量更佳、更足額的美械裝備,甚至還有跟美軍、機械化部隊合編作戰的經驗。
所以,這兩支部隊合編后,實際是一個加強美械師的配置;不光兵力充實,還是全美械武器,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在全國民黨軍中均屬頂級。
而且為了滿足駐日占領軍的需求,第67師的官兵都是精選而來,兵員質量也遠較一般部隊為高。
不過,這支頂配部隊完成合編后,老蔣卻并不想將其用于駐日占領,而是將其投入到了內戰戰場。
這時候另外一個問題就出現了——國民黨軍中還有一個第67師。
實際上這個問題在駐日占領軍編成時就存在,因為“老”67師的番號早在1933年時就存在了,且是陳誠“土木系”的部隊。
1945年時,該師在第30軍的編成內;后來第30軍改為整編師,第67師則稱整編第67旅;至整30師主力開西北,整67旅留華北,后又編入第62軍復為第67師。
當然,如果作為駐日占領軍的第67師真派駐日本的話,那么番號相同倒也不太影響;不過當后者也投入到作戰中,兩個番號一樣的部隊顯然就不合時宜了。
再加上當時黃河以南的部隊均采用整編名號,故而原本作為駐日占領軍的第67師便改換番號,用上了剛被殲滅的整編第44旅名號。
因為其所轄的3個團均為充實的美械步兵團,實在是不好裁減,再加上當時國民黨軍意識到二團制整編旅不好用后,也開始恢復第三個團,所以整編第44旅的三團建制始終能夠得以保持。
這樣李天霞的整編第83師憑空就得到了一個三團制的美械整編旅,全師實力大增,這才能作為生力軍之一,一度指揮整編第74師作戰。
不過李天霞的好日子也并沒有過多久,其在接管整編第44旅后不久,該旅便在青駝寺丟了一個美械團;隨后便是孟良崮戰役,李天霞被牽連下獄,整編第83師便跟其沒有關系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