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嫡系部隊的“五大主力”——新1軍、新6軍、第5軍、第18軍和整編74師都是解放戰爭中我軍強勁的對手。但這5支部隊毫無例外地先后被我軍消滅了。
這5支部隊中,有不少是后起之秀,但國軍第18軍卻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軍閥混戰時期就已經成名。
和它相比,“五大主力”之外的國軍第10軍雖在抗戰期間揚名,被譽為“泰山軍”,論起防守和進攻能力,卻也要比其遜色一些。
尤其是經歷了3次重建和4次覆滅之后,民間更是笑言“泰山軍”變成了“豆腐軍”。兩軍的實力差距也就拉得更大了。
但讓人驚訝的是,第10軍后來與第18軍融為一體,迎來了共生死的命運。
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國軍第10軍的興起
國軍第10軍在戰場揚名,獲得“泰山軍”的美譽,是在20世紀30年代,也即抗日戰爭時期。
它也是全面抗戰8年來,國共軍隊中唯一獲得“泰山軍”稱號的勁旅。
“泰山軍”的稱號最早誕生于1912年。
當時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發表《臨時大總統海陸軍士文》,就提到了“擁樹民國,立于泰山磐石之安”。
這之后,能夠擁護國民政府,擁護新誕中華民國猶如泰山一般長治久安的部隊,能夠攻如泰山壓頂、無堅不摧,守能穩如泰山、巋然不動的部隊才能被授予這一稱號。
國軍第10軍能在抗日戰爭時期獲得這一稱號,足見其貢獻之大。
往上追溯,國軍第10軍的前身其實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由廣州誓師北伐的8個軍之一。
但因為1930年中原大戰之后,蔣介石在形式上統一了中原,軍閥割據時代宣告結束,全國軍隊也接受改編成為4個集團軍,第10軍也就被縮編成了第3師。
國軍第10軍最輝煌時期的軍長是李玉堂。正是他帶領第10軍獲得了“泰山軍”的光榮稱號。
1930年,全國軍隊編為4個集團軍的時候,山東廣饒出身的李玉堂被任命為第3師第8團團長。
但一年后,他就因為作戰有功,升任為第3師師長,開始了他和第3師或者說第10軍的“相互成就”的合作。
李玉堂率領的第3師自全面抗戰開始,就屢屢立下了大功。
1937年,李玉堂率第3師參加“八一三”上海淞滬會戰立功,李玉堂因此擢遷國民革命軍第8軍軍長。
1938年末1939年初,李玉堂率第8軍頑強阻擊日軍,死戰不退,英勇殺敵,更是帶領全軍爭取來了“泰山軍”的光榮稱號。
第8軍變為第10軍,是1940年一次建制調整的結果。
當時,第8軍番號被撤銷,與第10軍合并。
李玉堂接任第10軍軍長,也就將原第8軍的原班人馬、蘇式武器和“泰山軍”的稱號也一并帶入了第10軍。
此時的第10軍下轄第3師,預備第10師和第190師,師長分別為周慶祥,方先覺和余錦源,此外還配置有一個山炮營。
因為第10軍中約有95%的軍官都出自黃埔軍校,是正規軍校畢業生,第10軍也就成為國軍100個軍中戰斗力較強的一個軍。
值得提到的是,在當時,號稱“泰山軍”的李玉堂第10軍和號稱“虎賁軍”的王耀武第74師并列湖南第9戰區兩大王牌部隊,可見其實力之強
國軍第10軍的衰落
只是,此時實力相當的兩支部隊在數年后卻拉開了極大的差距。
第74師繼續保有強悍的實力,在解放戰爭期間作為蔣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給解放軍帶來了較大的威脅。
而第10軍卻經歷了巨大的實力波動和下跌,一改此前的“泰山軍”美名,被世人戲稱是“豆腐軍”。
第10軍實力的飛速下跌,其實有兩個原因。
一是1941年李玉堂率第10軍參加了第二次長沙會戰,遭遇了日軍第3師團主力、第6師團和第40師團各一部的猛烈進攻。
兩晝夜激戰之后,第10軍下轄第3師沖鋒在前,最早迎來慘重損失,第190師副師長更是當場殉國。
面對三倍于己的敵人,李玉堂死守不退,將殘部收容整頓之后占據有利地形堅持伏擊日軍四晝夜,方才等來了援軍,一同將日軍擊退。
但此時,第10軍的實力已經遭到了嚴重削弱
二是當時國民黨各部隊派系之爭越來越嚴重,第10軍作為地方部隊受到中央軍嫡系部隊排擠。
事實上,1941年第二次長沙會戰,第10軍會突然遭到敵人進攻并且獨立應戰六個晝夜,第9戰區司令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就要承擔很大的責任。
李玉堂率第10軍拼死擊退三倍于己的敵人之后,薛岳不但不反省自己誤判敵情的過錯,甚至為了甩鍋,開始追究李玉堂“丟失”金井陣地的責任。李玉堂也因此遭到撤職。
李玉堂被撤職的消息傳出后,第10軍全體官兵在強烈不滿之下,開始了激憤抗議。被任命的新軍長鐘彬與李玉堂同為黃埔1期的老同學,了解到第10軍的現狀和李玉堂的不公正遭遇之后,他借故推遲赴任時間,期盼著事態有所回轉。一時間,第10軍竟成了沒有軍長的隊伍。
但不管國民黨內部派系爭斗如何激烈,侵華日寇卻不會為此停下他們的侵華腳步。
1941年12月,第三次長沙會戰打響,擔負長沙防務的第10軍成為薛岳提出的“天爐戰法”實現的關鍵,但此時的第10軍還是沒有最高指揮官,迫于戰情和輿論,薛岳讓李玉堂充當“代理軍長”率領第10軍守城。
李玉堂不理會薛岳,卻堅定地擔負起了守城的重擔,不管傷亡情況如何慘烈,他仍死守不退,鼓舞了守城官兵,使長沙保衛戰達到了預期戰役目的,為大軍在湘北圍殲日軍創造了必備前提條件。
戰后,立下大功的李玉堂受到褒獎,晉升成為第27集團軍副總司令,原本,他還兼任第10軍軍長,但因為第27集團軍總司令楊森將軍務全權委托給李玉堂處理。
考慮到精力有限,李玉堂辭去了第10軍軍長職務,第三次長沙會戰中立有功績的預10師師長方先覺就受到了提拔,成為了新的第10軍軍長。
只是,1944年,方先覺率第10軍參加衡陽保衛戰,苦守衡陽47天仍等不來援軍,最終選擇了向日軍投降。
盡管有了向日軍投降的嚴重的污點,但此前第10軍作為“泰山軍”,在國民黨軍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1944年底,蔣介石還是決定重建這支部隊。
可惜的是,衡陽一戰幾乎打光了第10軍的原班底,重建后的第10軍實力大不如前。
“泰山軍”也就此變成了“豆腐軍”,在解放戰爭中完全沒有和解放軍一敵之力。
國軍第10軍和18軍融為一體
抗日戰爭勝利之后,1946年5月,國民黨軍進行整編,第10軍改編為整編第3師,奉命參加了阻擊中原解放軍突圍作戰,也就迎來了解放戰爭時期的3次重建和4次覆滅。
整編第3師的第3次重建發生在淮海戰役之后。
此前,整編第3師已經恢復第10軍番號,由覃道善擔任軍長一職,奉命參加淮海戰役之后,該軍在淮海戰役第二階段被中原野戰軍全殲于安徽宿縣雙堆集地區,軍長覃道善更是淪為戰俘。
在這種背景下,1949年1月,第10軍殘部在浙江江山第3次重建。
軍長改由張世光擔任,下轄第18、第75、第114共3個師,全軍隸屬第12兵團。
不過,解放戰爭此時已經進入了尾聲,國民黨軍難以逆轉局勢,最終選擇了退踞臺灣。
在這一年的9月,第10軍就因為兵員不足,被蔣介石撤銷了番號,所部也縮編成了第18師,被與第18軍第14師合編成了國民革命軍第19軍。
這也是“第10軍和第18軍融為一體、共生死”這一說法的由來。
和國軍第10軍相比,作為蔣介石嫡系部隊、成為“五大主力”之一的第18軍一直有著光輝的戰績。
第18軍也是名將輩出的部隊,如陳誠、胡璉、羅卓英、黃維等國民黨悍將就都出自這里。其中,陳誠作為第18軍的第一任軍長更是戰功赫赫。
在還是18軍下轄11師的師長的時候,陳誠就在中原大戰中擊破曲阜敵軍,為東北軍“改旗易幟”,可以說,蔣介石能夠取得中原大戰的勝利,陳誠就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國軍18軍的強悍之處在于它是國軍中的一個“奇葩的存在”。
要知道,國軍因為指揮系統呆板,常常是守強攻弱,但18軍一直都是攻守都十分強悍,論起戰力更是不輸給彪悍的74軍,曾連續發動15次近戰夜戰,給我軍造成了很大的傷亡。
好在,這支部隊雖然作戰極為勇猛,且在淮海戰役最后關頭仍企圖做垂死掙扎,但國民黨大勢已去,18軍不可能逆轉戰局,自然也只能接受被我軍消滅的結局。
第10軍和第18軍的殘部雖退往臺灣,卻已經無法給我軍帶來多少威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