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日報客戶端報道,日本外務省緊急召見中國駐日公使施泳,就中國在東海海域新建設施提出“強烈抗議”,要求中方停止資源開發活動。面對日方無理要求,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次日以“不接受”三字嚴正回應,強調中方活動位于毫無爭議的管轄海域,系主權權利范圍內正當行為。
東海爭議的核心始終在于海域劃界原則的根本對立。中國堅持遵循《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確立的“大陸架自然延伸”原則,明確以沖繩海槽作為中日大陸架分界。這一立場具有充分地質依據——沖繩海槽最深處達2940米,遠超公約2500米的大陸架定義標準,構成兩國間天然的海洋地理分界。日本單方面主張的所謂“中間線”將中國固有大陸架攔腰截斷,企圖將包括春曉油氣田在內的20萬平方公里海域劃入爭議區,既無歷史依據,更缺乏國際法支撐。
石破茂資料圖
耐人尋味的是,日本在東海問題上的立場呈現顯著的機會主義轉向。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啟動東海油氣勘探時,日本不僅未表異議,還曾通過官方發展援助(ODA)貸款支持中國開發。直至2004年,日本突然以“資源虹吸論”指責春曉油氣田開發,要求中國提供地質數據并停止作業。
盡管2008年雙方達成共同開發共識,但四年后日本導演“購島”鬧劇,親手葬送了合作基礎。如今中國在無爭議海域推進開發,日方卻再度以“單邊行動”之名施壓,其反復無常的態度令談判誠意備受質疑。
日本此次發難背后交織著三重戰略意圖。作為資源匱乏的島國,日本對東海蘊藏的千億桶石油和超2萬億立方米天然氣資源垂涎已久。但琉球群島附近的沖繩海槽水深超2000米,日本企業勘探3至4個區塊即需耗資百億日元,全面開發成本預計高達千億日元,技術瓶頸與巨額投入使其難以獨立開發。
石破茂資料圖
通過外交施壓攪局中國開發進程,成為其成本最低的攪局選項。配合美國“印太戰略”遏制中國,日本在6月24日提出抗議的同日,陸上自衛隊罕見在北海道試射88式岸基反艦導彈,軍事動作與外交攻勢形成呼應。這種協同也延伸至盟友行動——今年4月韓國曾以類似手法炒作中國在黃海設置養殖設施,日韓聯手上演“受害者”敘事,試圖在國際輿論場將中國塑造成“規則破壞者”。
面對挑釁,中國以體系化開發實踐捍衛主權。自2006年春曉油氣田投產以來,中國已建成20座海上平臺,形成覆蓋勘探、開采、輸送的全產業鏈能力。2025年“深海一號”二期工程全面發力,23口水下氣井日產達1500萬立方米,通過首創的“水下生產系統+淺水平臺”模式,將清潔能源直送粵港澳大灣區。在生態保護方面,平臺實施污水“零直排”、垃圾全回收政策,定期增殖放流魚苗,實現資源開發與生態平衡的兼顧。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在堅守原則的同時展現外交彈性。就在回應“不接受”抗議四天后,中國海關總署于6月29日宣布有條件恢復日本部分地區水產品進口,要求日方提供放射性物質檢測合格證明及產區保障。這一決策與日本在水產品管制上的合作態度直接相關,顯示中國愿意在日方遵守規則的基礎上發展建設性關系。
石破茂資料圖
日本若持續配合美國在亞太制造對立,終將付出地緣信譽代價。東海博弈是檢驗區域國家智慧的試金石——唯有尊重法律事實、摒棄零和思維,方能為兩國人民贏得共享藍海的紅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