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發現眼周或身體其他部位悄然冒出一些膚色或淡褐色的小疙瘩,先別慌張。
這很可能是汗管瘤——一種極其常見的良性皮膚病。
帶“瘤”字就是很嚴重的病嗎
實則不然,汗管瘤本質上是表皮內小汗腺導管的一種良性增生。
它在皮膚上相當有特點:呈現為1-4mm大小(約小米粒到綠豆般)的柔軟小丘疹,微微隆起于皮膚表面,顏色通常是接近膚色的淡黃色、淡褐色或粉紅色,表面光滑。
這些小丘疹特別喜歡扎堆出現,數量從幾個到密密麻麻上百個都有可能。
(眼周型汗管瘤典型外觀)
至于汗管瘤為何會出現,目前醫學界認為內分泌因素扮演了關鍵角色,其發生、發展與雌激素水平(尤其在女性青春期、妊娠期等激素波動時期)以及遺傳易感性密切相關。有時精神壓力等心理因素也可能有一定影響。
此外,研究發現,多發性或發疹型汗管瘤有時會與一些系統狀況相伴出現,例如唐氏綜合征、糖尿病、長期服用某些抗癲癇藥物、結節病以及甲狀腺功能亢進等。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有汗管瘤就一定有這些疾病,只是提示醫生在遇到廣泛發作的病例時,可能需要更全面地評估患者健康狀況。
(發疹型汗管瘤典型外觀)
選擇治療因人而異
既然汗管瘤是良性的,且不痛不癢,絕大多數情況下根本不需要治療。只有當它長在顯眼位置(特別是眼周),讓你覺得有礙觀瞻、影響社交自信時,才考慮出手干預。
目前的核心治療手段都是物理或微創方法,旨在精準去除這些增生的組織:
●激光治療:如餌激光、二氧化碳激光磨削汽化。
激光對病損組織破壞的選擇性較高,熱損傷輕,術后恢復期短,不易留下疤痕,是目前較為推薦的一種方案。
●電凝/電灼治療:操作直接,但熱損傷范圍可能比激光稍大,精細度要求高,需經驗豐富的醫生操作以盡量減少疤痕,來降低色素沉著或減退的風險。
●冷凍治療:簡便經濟,但冷凍深度和范圍較難精確控制,可能導致周圍正常皮膚受損、色素改變,且可能需要多次治療,對眼瞼等薄嫩部位需特別謹慎。通常不作為首選。
需要注意的是:迄今為止,尚無經過大規模臨床試驗充分證實、能可靠且顯著消除汗管瘤的口服藥物或外用藥膏。
宣稱能 “根除” 的藥膏基本不可信。即使經過治療去除了現有的汗管瘤,未來仍有在新的位置長出新的汗管瘤的可能性,治療目標是改善現狀而非一勞永逸。
容易與以下疾病混淆
汗管瘤有時容易和扁平疣(由HPV病毒引起,表面更扁平,可能串珠狀排列,有傳染性)或粟丘疹(俗稱“脂肪粒”,是表皮內的小囊腫,內容物是白色角質,通常更小更白更硬)混淆,僅憑肉眼觀察有時難以百分百確定。
(左粟丘疹 右扁平疣)
如果你無法自行判斷這些小疙瘩究竟是什么,或者皮損看起來不太“典型”,最可靠的做法是尋求皮膚科醫生的專業診斷。
醫生會根據皮損形態、分布等綜合判斷,在極少數不典型的情況下,可能建議做個皮膚活檢進行病理檢查來最終確診。
保持理性,科學看待,這種小瑕疵無需成為困擾~
〔參考文獻〕
[1]張金鳳,康晨曦,蔣巧娜,等. 汗管瘤的發病機制及治療研究進展[J]. 中國醫療美容,2020,10(6):143-148.
[2]張昆梅,向光,張莉. 高能超脈沖CO2激光和液氮冷凍治療汗管瘤療效比較[J]. 中國美容醫學,2006,15(9):1067-1067.
〔免責聲明〕
本文數據更新于2025年07月03日
由「皮膚科楊希川教授」原創,旨在為讀者科普
科普內容不能代替醫生診治意見,僅供參考
如有皮膚問題,請及時咨詢醫生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策劃團隊〕
策劃/編輯:yogurt 審核:李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