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團隊在開展野外調查。(攝于6月24日)李繼明 攝
云龍龍馬山滇金絲猴。(資料照片)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滇金絲猴是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靈長類動物,是云南最具代表性的物種之一,被譽為“雪山精靈”。云南云龍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滇金絲猴最南端的家園,從最初發現的不足50只到現在發展壯大到200多只,保護成效顯著。
“有動物吃的痕跡、糞便,尤其是落枝,我們要進行記錄、拍照,在點位上面打點,記錄這個痕跡。”實地監測開展前,大理大學東喜瑪拉雅研究院研究實習員房以好在認真作提醒交代。
這幾天,云南云龍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大理大學、蘭坪云嶺保護區、龍陵小黑山保護區,對天池保護區五寶山進行網格化、地毯式排查,開展天池片區滇金絲猴種群的監測。
天池保護區總面積14475公頃,森林覆蓋率達93%。滇金絲猴活動區域在龍馬山片區和天池片區,1988年在龍馬山片區首次發現時數量不足50只,2003年記錄到80至100只左右。目前,保護區約有200多只滇金絲猴,是保護區的旗艦物種。
“天池片區在2014年第一次有紅外相機拍到滇金絲猴活動的資料,到目前共拍到了6次,都是用紅外相機拍攝到的,沒有親眼看見過。”云南云龍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高級工程師楊驚生說。
為更好掌握和保護天池片區滇金絲猴,以大理大學東喜瑪拉雅研究院為主的專家團隊已跟蹤研究天池片區滇金絲猴種群長達10余年。今年,已經開展了2次大型聯合巡護,發現了大量猴群活動的痕跡。
據大理大學東喜瑪拉雅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李延鵬介紹,經過研究團隊長期的野外調查,加上后期的技術分析研究,預計天池片區滇金絲猴種群有20只左右,它很難進行自我維持,需要保護部門、科研單位一起努力來做一些搶救性的保護措施,維持這個種群的生存和繁衍。
“為了構建滇金絲猴的良好生境,保護區采取了三項措施:一是實施生態修復工程,推進滇金絲猴廊道建設,恢復其棲息地完整性。10年來,累計造林8988畝,栽植樹木76.4萬株。二是通過‘人力+科技’模式實現數字賦能,提升保護能力,實行網格化管理,建設管理平臺1個,安裝紅外線相機246臺,遠程視頻監控6臺,利用無人機進行數字建模,‘空、天、地’一體化管護成效顯著。三是社區共建、共管、共享保護成果,充分發揮錢庫、糧庫、水庫的功能作用,群策群力,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形成人人都是管護員的大保護格局。”云南云龍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副局長左順鈞說。
目前,保護區記錄的野生維管束植物有1249種,其中,一級重點保護植物2種,二級保護植物15種;脊椎動物有439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0種,如滇金絲猴、金雕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56種,保護的傘護效應非常明顯。
云南云龍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專業管護員豐家全介紹,在這幾天的巡護中,發現了狗熊洞,聽見了赤麂的叫聲,還有很多鳥類的叫聲。覺得這份工作挺有意義,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把滇金絲猴最南端的這片生態環境保護好。
在下一步工作中,保護區將夯實保護基礎,搭建科研平臺,增強創新動力,完成相關總規編制評審,快速推動全球環境基金(GEF)中國野生動物保護管理與變革項目建設,加快培育形成定位清晰、特色鮮明、貢獻突出的現代化保護區,為‘美麗中國建設’作出‘天池示范’。”左順鈞說。(李繼明 曹東)
來源:大理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