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鳥類,你腦海中會浮現怎樣的畫面?是展翅高飛的雄鷹,還是城市公園中隨處可見的麻雀?還有些了解古生物的人會立刻聯想到——恐龍。沒錯,基于化石材料和系統分類學,鳥類正是恐龍總目、蜥臀目、獸腳亞目的分支。并且,一些獸腳亞目恐龍也和鳥一樣長有羽毛。
不過,與現代鳥類的羽毛相比,這些恐龍的羽毛形態更加多樣:有些類似頭發、雞鴨的絨羽,有些則是片狀對稱或不對稱羽毛。
這些羽毛究竟從何而來?在鳥類、非鳥類恐龍以及翼龍身上,羽毛可能扮演著多重角色——或許是飛行的工具,也許是求偶時的華麗裝飾,又或者是作為偽裝的外衣。本篇文章,讓我們一同深入探索其中的奧秘。
雷神翼龍及其原始羽毛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獸腳亞目恐龍羽王龍(Yutyrannus)的尾部化石,保留有羽毛證據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羽毛形態的演變之路
其實,羽毛最初的形態并非我們所熟知的那樣,而是有點類似于絲絨或者頭發。不過它們的組成成分與人類頭發并不一樣,人類頭發主要成分是阿爾法角蛋白,而它們的成分里面主要是貝塔角蛋白。
早期的羽毛是從皮膚表面延伸出來的絲狀結構,呈中空圓柱形且沒有分叉,可能用于偽裝或者裝飾,也有人認為這樣的功能可以維持體溫。之后,這些羽毛的結構逐漸改變——分叉且呈現絲狀。再之后出現了羽軸,又形成對稱的片狀羽毛。
具有片狀羽毛的赫氏近鳥龍標本 圖片來源:作者拍攝于國家自然博物館
圓柱形且中空的絲狀結構羽毛在天宇龍、鸚鵡嘴龍、古林達奔龍身上發現過,這些恐龍并非蜥臀目的獸腳類恐龍,而是屬于鳥臀目恐龍。
這表明,這些原始的羽毛可能起源于鳥臀目恐龍、蜥臀目恐龍和翼龍的最近共同祖先,只不過在后續演化道路上,有些成員失去了羽毛,比如體型龐大的三角龍和真蜥腳類恐龍。而另一些類群則進一步強化了羽毛的發育,如上文提到的雷神翼龍,就有絲狀不分叉羽毛與絲狀分叉羽毛兩種。
原始中華龍鳥化石模型,有原始的絲狀羽毛 圖片來源:作者拍攝于國家自然博物館
天宇龍復原圖 圖片來源dinosaurpictures.org
在獸腳類恐龍的廓羽盜龍類分支中(包括竊蛋龍類、鳥翼類、馳龍科和傷齒龍科等),演化出了對稱片狀羽毛,并帶有“羽軸”——羽毛的“脊梁骨”。雖說這些羽毛的空氣動力學性能仍然有限,但是可以在求偶時用來展示。廓羽盜龍類的胡氏耀龍(Epidexipteryx hui)就是典型的例子,學界認為其尾巴上明顯的修長尾羽可能就是裝飾,用以吸引異性。
珍珠雞羽毛,紅色圈內較粗的“分割線”為羽軸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胡氏耀龍標本,有尾巴羽毛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當片狀羽毛演化出不對稱結構時,往往預示著飛行能力的出現。仔細觀察這些片狀羽毛的兩側,會發現羽毛的側面有很多“毛”,這些類似枝條的“毛”稱之為羽枝。羽枝又是由帶著溝槽的羽小枝構成的,羽小枝盤根錯節地排列,依靠它們的羽小鉤互相“咬”在一起形成溝槽連鎖機制。羽小枝排在一起的同時,這些“鎖”不能在受到外力時散開,為此,羽小枝上還帶有結節結構來增強固定。為什么要固定上呢?因為只有固定起來才可以讓用于飛行的羽毛足夠“強韌”,抗撕裂。
抗撕裂的飛行羽毛并非所有恐龍的共同特征。在廓羽盜龍類中,傷齒龍科和馳龍科這些近鳥類非鳥恐龍雖然擁有片狀羽毛,但它們羽毛片中間的羽軸相對纖細,而且羽小枝排列很松散,沒有強韌的連鎖結構。
反鳥類屬于鳥類但是并非現代鳥類,它們則擁有變厚的羽軸這一新特征,但是羽小枝之間排列依舊不夠緊密,相鄰的羽小枝之間存在空隙,這就導致它們飛行空氣動力學效率低。相比之下,這些活到今天的恐龍后裔——現存的鳥類,其羽毛能抗撕裂,羽小枝緊密排列在一起,飛行效率顯著較高。
反鳥類的代表類群之一——渤海鳥類 圖片來源:作者拍攝于國家自然博物館
顧氏小盜龍化石 圖片來源:作者拍攝于國家自然博物館
近期研究中,科學家發現始祖鳥具有三級飛羽,而很多類似鳥的非鳥類恐龍則沒有這個結構。當羽小枝排列較為松散時,就會形成鳥類和部分非鳥類恐龍擁有的絨羽。鳥類是廓羽盜龍類下面鳥翼類的分支,從晚侏羅世到晚白堊世期間,其骨骼結構經歷了顯著變化,物種數目也有所增加。鳥翼類中的真鳥類分支包括現代鳥類,其胸骨等結構和反鳥類存在差異。
從絲狀纖維(Stage Ⅰ)到分叉(II),再到羽軸和羽小枝形成(IIIa和IIIb),最后羽小枝排列起來(Stage IV),不對稱飛羽形成(Stage V)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5]
羽毛是如何發育形成的?
為了找出羽毛發育形成的奧秘,科學家們用馴化紅原雞(也就是家雞)的胚胎進行了實驗,嘗試讓雞全身長出絲狀的原始羽毛。
如何誘導原始羽毛的生長呢?關鍵在于 SHH 信號通路,該通路能影響鳥類體表羽毛和裸區鱗片的發育。2023 年就有科學家通過促進這一通路,成功使雞腿部原本光滑的鱗片轉變為羽毛。
雞胚胎 12 天的原始羽毛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3]
雞爪的鱗片轉變為羽毛實驗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7]
考慮到雞胚胎在發育的過程中,羽毛原基會發育成相應的羽毛,因此研究人員最初選擇在胚胎發育第 9 天(羽毛原基尚未長成),開始用藥物抑制這一基因信號通路。然而,實驗并未達到預期效果——雖然藥物在早期階段顯示出抑制作用,但從雞胚胎第 14 天起,雞羽毛逐漸發育為結構復雜的絨羽和片狀羽毛等。
這一結果表明,從龍到鳥類的羽毛性狀結構變得復雜,依賴的是復雜的基因調控網絡的共同作用,調控網絡也可以在環境干擾下保證羽毛發育。當然,在實驗中那些被加入藥物抑制基因信號通路的雞胚胎,在孵化成為小雞之后,比起未加入藥物的對照組小雞,身上具有更多的“裸區”沒有羽毛。雖說這些小雞在成長的過程中,身上的“裸區”也長出了結構復雜的羽毛。
14 天的雞羽毛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3]
胚胎分別加入不同量抑制藥物的小雞的羽毛生長情況(從左到右依次是對照組,100微克,200微克和300微克),后面三個在孵化之初,體表有明顯較多裸區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3]
從左到右依次是并非鳥翼類的中國龍鳥,鳥翼類原始的近鳥龍,鳥翼類的會鳥,反鳥類的華夏鳥和現代鳥類所屬分支,可以看出鳥翼類腿上的毛減少了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4]
當鳥類演化出羽毛時,其體表的鱗片也并非全都消失了?;趯B翼類恐龍(包括鳥類)腿部羽毛的分析發現,原始的鳥翼類恐龍在朝著鳥類演化過程中,退化了腿部羽毛,重新發育出鱗片。這一演化特征在現代家雞的足部鱗片中得到了典型體現。
羽毛的特殊功能
在功能上,科學家們還發現了不同鳥類和恐龍羽毛的特別用處。除了我們熟悉的藍孔雀、紅原雞等鳥類的性展示功能,鳥身上還有纖羽(hair feather)。這類羽毛可以作為感受器,主要功能是感知正羽(上文提到的片狀的羽毛,有對稱和不對稱兩種)的姿態。
纖羽 圖片來源:allaboutbirds
位于尾部對稱的正羽 圖片來源:allaboutbirds
在相關肌肉(直立肌和抑制肌,前者負責立起來羽毛,后者反之)的控制下,羽毛可以進行“伸縮”,當羽毛被提起來的時候,鳥類就會呈現“炸毛”狀態。一些鳥類頭上的羽毛就能以此表示它們受到了驚嚇。比如鳳頭鷹(一種常見于中國南方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紅角鸮(我們俗稱“貓頭鷹”的一種)就是典型代表,在受驚時會立即豎起頭上的羽毛。
沒有立起頭冠的鳳頭鷹 圖片來源:作者拍攝于國家動物博物館
不過,鳥兒“炸毛”除了受到驚嚇,還有其它情況。比如有些是為了散熱,豎立羽毛,讓平時沒有接觸到外界空氣的皮膚不被悶著。還有的鳥類是為了“偽裝”,就像南美洲的栗斑翅傘鳥(Laniocera hypopyrra)會在幼年期晃動自己的羽毛,假裝自己是有毒的絨蛾科毛毛蟲。
熱天下讓羽毛動起來的家燕 圖片來源:作者拍攝于北京奧森公園
栗斑翅傘鳥和它偽裝出的蟲子 圖片來源:sci
羽毛的適應性轉變
對于不會飛的鳥而言,其羽毛的功能發生了顯著的適應性轉變。以鸮鸚鵡和渡渡鳥為例,它們翅膀短小,腿部強健,但保留了不對稱的片狀羽毛,且初級飛羽的數目依舊是 9-11 根。相比之下,南方鶴鴕、大美洲鴕和小斑幾維等鳥類的羽毛則呈現出更為明顯的退化特征:不僅喪失了飛行功能,其羽片結構也趨于簡化(如鶴鴕的毛發狀羽毛與布偶貓的被毛相似),初級飛羽數目也有所改變。
大美洲鴕,羽毛看著更像毛 圖片來源:作者拍攝于上海動物園
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學界對 30 類不飛行鳥類及其近緣物種的骨骼和羽毛進行對比發現,在飛行能力退化過程中,這些鳥類的腿部和翅膀演化速率更快,而羽毛形態演化速率相對慢。這是因為腿部和翅膀長短對于地面生活更為重要,而羽毛生長需要的能量相對骨骼與肌肉發育更低,因此演化相對滯后。
羽毛的演化主要表現為不對稱性逐漸降低,甚至變得像小斑幾維那樣只剩下絨毛。同時,翅膀上的初級飛羽數量也不再保持飛行鳥類典型的 9-11 根,而是出現不同程度的增減。
此外,羽毛性狀的改變還與飛行能力喪失的時間節點有關。在漫長的演化歷程中,鳥類首先從有齒、長尾的鳥翼類恐龍演化為具備飛行能力的現代鳥類,隨后部分類群又再度放棄或削弱了飛行本領(最早可追溯至白堊紀晚期)。其中,比起南方鶴鴕、大美洲鴕和企鵝等很早喪失飛行能力鳥類,較晚喪失飛行能力的鳥類羽毛“爆改”程度更低。
上圖為飛行鳥類不對稱飛羽 下圖為不飛鳥類的羽毛示例,其中有些留有不對稱飛羽,但是有些羽毛類似頭發,如最左側的鶴鴕羽毛。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2]
由此觀之,從恐龍到現代鳥類,羽毛在演化過程中展現出驚人的可塑性。它不僅能夠適應飛行需求,在喪失飛行能力的類群中還表現出多樣化的形態與功能轉變,充分體現了其對不同生態環境的卓越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Lingham-Soliar T, Murugan N. A new helical crossed-fibre structure of β-keratin in flight feathers and its biomechanical implications. PLoS One. 2013;8(6):e65849.
[2]Cincotta A, Nicola? M, Campos HBN, et al. Pterosaur melanosomes support signalling functions for early feathers. Nature. 2022;604(7907):684-688.
[3]Cooper RL, Milinkovitch MC. In vivo sonic hedgehog pathway antagonism temporarily results in ancestral proto-feather-like structures in the chicken. PLoS Biol. 2025;23(3):e3003061.
[4]O'Connor J, Clark A, Kuo PC, et al. Chicago Archaeopteryx informs on the early evolution of the avian bauplan. Nature. Published online May 14, 2025.
[5]Kiat Y, O'Connor JK. Functional constraints on the number and shape of flight feather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24;121(8):e2306639121.
[6]Pan Y, Zheng W, Moyer AE, et al. Molecular evidence of keratin and melanosomes in feathers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bird Eoconfuciusorni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6;113(49):E7900-E7907.
[7]Pan Y, Zheng W, Sawyer RH, et al. The molecular evolution of feathers with direct evidence from fossil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9;116(8):3018-3023.
[8]Padian K. 25th anniversary of the first known feathered dinosaurs. Nature. 2023;613(7943):251-252.
[9]Saitta ET, Balaji L, Mitchell JS, Makovicky PJ. Feather evolution following flight loss in crown group birds: relaxed selection and developmental constraints. Evolution. 2025;79(5):737-751.
[10]Homberger DG, de Silva KN. The role of mechanical forces on the patterning of the avian feather-bearing skin: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the integumentary musculature in birds. J Exp Zool B Mol Dev Evol. 2003;298(1):123-139.
[11]Saitta ET, Balaji L, Mitchell JS, Makovicky PJ. Feather evolution following flight loss in crown group birds: relaxed selection and developmental constraints. Evolution. 2025;79(5):737-751.
[12]Kiat Y, O'Connor JK. Functional constraints on the number and shape of flight feather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24;121(8):e2306639121.
[13]Xu X, Currie P, Pittman M, et al. Mosaic evolution in an asymmetrically feathered troodontid dinosaur with transitional features. Nat Commun. 2017;8:14972.
[14]Zheng X, Zhou Z, Wang X, et al. Hind wings in Basal birds and the evolution of leg feathers. Science. 2013;339(6125):1309-1312.
[15]Farzeen Shahid, Jing-Shan Zhao, Pascal Godefroit. Design of flying robots inspired by the evolution of avian flight. ARCHIVE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C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19; 233(23): 7669 – 7686
[16]Wu P, Lai YC, Widelitz R, Chuong CM. Comprehensive molecular and cellular studies suggest avian scutate scales are secondarily derived from feathers, and more distant from reptilian scales. Sci Rep. 2018;8(1):16766.
[17]Cooper RL, Milinkovitch MC. Transient agonism of the sonic hedgehog pathway triggers a permanent transition of skin appendage fate in the chicken embryo. Sci Adv. 2023 May 19;9(20):eadg9619.
策劃制作
出品丨科普中國
作者丨呂澤龍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監制丨中國科普博覽
責編丨一諾
審校丨徐來、林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