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蒼山野山菌,馬上要被游客采絕了。"近日,多位來自云南大理的網友以及菌類科普博主發貼稱,隨著暑假的到來,各種號稱"采菌體驗"的商業活動再度火爆起來,對蒼山的生態帶來嚴重負面影響。
記者以"蒼山"和"菌"為關鍵詞在社交平臺上檢索發現,多名網民分享了帶孩子在蒼山撿菌子的收獲和"爆筐"經驗。有游客表示,很享受這種與自然親近的旅游方式,在徒步的過程中可以呼吸道新鮮空氣,還可以聽聽鳥叫。發現野山菌的時候,也有些小驚喜。但也有游客表示,山上"人比菌子多",部分路段垃圾遍地,體驗感不如預期。
采菌"大軍"中,散客只是一部分,還有不少人在社交平臺上參加所謂的采菌團。采菌團人數大多在5人至20人之間,成員有老有小。采摘時間大多為2至3小時,收費從20元至幾百元不等。采菌團的領隊既充當向導,也教團員怎么辨別菌子是否有毒。遇到有毒的,也會采摘下來做成標本。
公開信息顯示,"上蒼山采菌"活動興起于去年,起初系一些游客自發組成團隊,并聘請當地人擔任向導。今年6月以來,上蒼山采菌子就成為到大理旅游"必打卡"項目。有當地領隊稱,暑期將至,每天保守估計都有上萬人上山,摘到的都可以帶走,沒有空手而歸過。
對此,有網民痛心疾首地發帖稱,"蒼山采蘑菇對生態破壞已進入了惡性循環",主路附近的蘑菇已不會生長,只能前往更深的野路。領隊也素質良莠不齊,不管大小、有毒沒毒都采,對于虎舌蘭、水晶蘭這類受保護的植物遭受破壞的行為,也不加以約束。
瘋狂的采菌熱,已經引起管理部門的注意。2日下午,蒼山洱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回應稱,已關注到網上信息,蒼山每個卡點都有護林員、巡查巡護人員在值守,接下來會加強巡查巡護。對于違規的游客,"只要抓到,罰款金額在1000元以上。"
工作人員表示,蒼山洱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人類的聚居區,村子周邊會生長的野山菌,本地人也會進行采摘食用。從網上的信息來看,其實有不少博主是在炒作、博眼球,他們采菌子的地點并不在自然保護區內,而是在其周邊。工作人員同時強調,蒼山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嚴禁擅入,違規者會嚴格按照《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蒼山保護管理條例》,被處以1000元至5000元的罰款。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蒼山地處青藏高原南緣和三江水系分水嶺的復合地帶,氣候和地形條件都比較復雜。由于大多數區域都是未開發的原始森林,其實并不適合人類活動,但幾乎每年都有人在蒼山失聯或遇險。此外,全國已知的540多種野生毒菌中,有4成生長在云南的山間林中,因此,游客隨意采摘的菌子,有毒的概率并不低。
那么,采下來的野山菌去了哪里?記者調查顯示,基本上有三種去向:扔掉、吃掉或者賣掉,其中以當場扔掉的居多。有游客表示,采菌路線周邊散落著其他游客丟下的菌子,讓人覺得可惜又可氣。但是因無法判斷是否有毒,也不敢隨便撿走。也有游客在領隊的幫助下確認菌子無毒后,選擇請當地飯店代為加工后自行食用。此外,還有一些人,采到一定數量后,就洗凈曬干拿到市場上去售賣,自稱"收入可觀",但其實真假難辨。
事實上,因被人類"癡"迷而頻遭"毒手"的,不僅有蒼山野生菌。國內多個自然景區都曾出現過植物被隨意采摘的情況,有的人是出于獵奇心理,有的人則是以牟利為目的。
比如,網紅植物天山雪蓮,就是一個常見的"受害者"。曾有戶外主播發布視頻,手拿兩朵"天山雪蓮",一邊展示一邊講解,稱自己正在翻越珠峰東坡,海拔5300米,他的朋友翻越懸崖峭壁為他采來了天山雪蓮花。
福建龍巖法院近日也審理了一起非法采挖“金豆”的案件,被告人因為聽說“金豆”做盆景好看,便相約前往多個山場非法采挖“金豆”、山橘,但他卻沒有意識到,這些植物都屬于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此外,每逢春夏之交,多地都有市民組團去公園、河岸等地采挖野菜。雖然這些野菜大多都不在"珍惜保護植物"之列,但隱藏于其中的風險也不容忽視。不少人對植物的知識有限,僅憑外觀去判斷是否有毒,從而引發健康風險。比如,把有毒的烏頭草誤作野芹菜、將斷腸草認成五指毛桃的情況,都曾見諸公開報道。此外,還有人在采摘時"驚遇"蛇蟲鼠蟻,"嚇得小心臟砰砰跳"。
那么,如何評估這種"打野"活動的風險?由此帶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僅靠罰款來追責,就夠了嗎?
上海自然博物館研究員何鑫認為,眾多游客的無序采摘行為,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尤其是連根刨起、翻挖土層等粗暴行為,會導致其中的菌絲因暴露在太陽下而死亡,這不僅會危害到野山菌的生長,還會危及到與它們處于共生關系的樹木。周邊一些原本就瀕臨滅絕的野生植物,也可能因此而與世界“永別”。這個結果是人類無法承受的。
何鑫同時表示,目前有關部門已經加強了巡查,并通過嚴格的罰款來讓部分違規者及時“剎車”,這是值得肯定的,但主要還是聚焦在“采摘之后”,而不是“防患于未然”。因此,希望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宣傳力度,比如在周邊地方張貼宣傳海報、對“熟面孔”的領隊進行專門提醒,等等。此外,社交平臺也應加入進來,對于渲染采菌活動有多“爽”的博眼球視頻,及時予以下架或關閉賬號的處理,以免更多人“跟風”。
看看新聞記者: 金梅 翟靜 陳昱卉
編輯: 陳昱卉 翟靜
責編: 金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