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長24千米,花費460億元,平均每公里造價超19億元,這是深中通道給世人留下的“初印象”。
日均車流量達8.63萬輛,高峰日達18.16萬車次,累計通行車流超3155萬車次,這是#深中通道通車一周年#交出的“答卷”。
自2024年6月30號建成開通至今,一系列數據背后,深中通道到底改變了什么?
作為全球首例集“橋、島、隧、水下互通”為一體的跨海集群工程,24公里的深中通道,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打通了珠江東西岸,將深圳和中山納入“半小時生活交通圈”。
一年時間,深中通道跨市公交客運量已突破280萬人次,日均客流量穩定保持高位,單日最高客流量超1.7萬人次。一年中,深中通道跨市公交專線累計發車12萬余班次,營運里程超過700萬公里。
另一方面,公共服務“深中通辦”事項拓展至735項,涵蓋公積金互認、企業注冊等高頻事項,累計辦理資金流轉超2.9億元,實現“指尖上的同城化”。中山與深圳醫療資源的雙向輻射,讓中山東區的居民能便捷享受深圳三甲醫院診療,而深圳人才港專線的通勤者則通過中山的低房價實現居住品質提升。
通過深中通道,很多人的“雙城記”生活,正在從夢想照進現實。
當交通動脈貫通,產業要素也開始跨江涌動。
最直觀的改變,就是旅游業。
深中通道通車首月,中山市旅游業總收入23.7億元,同比增長65.16%,2024年7月至2025年5月,中山累計接待游客2520.97萬人次,同比增長26.94%;實現旅游收入216.44億元,同比增長23.47%。#美麗中山等你來#
而文旅數據躍升之外,一些隱性的變化,也在同步發生。
1980年代以來,憑借市場經濟的磅礴之力,珠三角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經濟區。但一條寬闊的珠江入海口,讓東西兩岸的經濟總量和產業風格迥然有別。
珠江口東岸的深圳、東莞以“地形紅利”和高效交通網絡強勢領跑,近些年增速遠超廣佛。東岸丘陵少河的地形,降低了工商業時代的基建成本,疊加香港輻射效應,推動其成為大灣區增長引擎;而西岸密集水網雖曾哺育農業繁榮,卻因割裂地形、高昂跨江成本拖累現代經濟。
也因為如此,東強西弱的局面,一以貫之。
以2024年為例,珠江口東岸深莞惠GDP合計5.52萬億元,而西岸珠中江只有1.28萬億元。
深中通道通車后,這種地理桎梏正在被逐漸改變。
深中通道的開通實現了深圳到珠海一小時內互達,深圳到中山半小時互達,大大提高貨物運輸的效率,降低運輸成本。
路通則財通。
解決了物流效率問題,聰明的深圳企業,開始把目光瞄準中山。
#鄉約中山百千萬工程#中廣核集團投資25億元在中山翠亨新區建設核技術研發與制造基地,重點發展核醫療設備、輻照加工技術;科陸電子將新能源儲能設備生產線遷至中山火炬開發區,規劃年產5GWh儲能系統;大族激光在中山板芙鎮投建智能裝備制造基地,生產高功率激光切割機,年產能達2000臺。傳音控股、華大基因、欣旺達等深圳上市公司也都在中山建設了生產基地。
“深圳總部+中山制造”“深圳鏈主+中山配套”“深圳研發+中山轉化”等高效聯動模式在深圳和中山之間頻頻上演。
中山,甚至江門,終于可以深度參與深圳的產業鏈分工了。
灣區視野下,越來越多大項目、大戰略、大流量正在涌向中山。
一組數據可以佐證。
在前不久剛剛舉辦的#2025中山招商推介大會#上,達成合作的就有198個項目,合同金額超過1000億元,涵蓋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低空經濟、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等領域。
當然,深中通道的戰略價值不僅僅只是深中雙城聯動。
通過深中通道,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這三大珠三角都市圈之間聯結更加密切。依托交通壁壘的消融,東岸深圳的科技創新資源與西岸中山、珠海、江門的制造根基都將實現深度耦合。
可以預言,隨著珠江口東、西兩岸的區域融通越來越深入,這條“黃金動脈”的“含金量”,仍將持續提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