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把維多利亞像,換成林則徐像?!?/strong>
不久前,香港立法議員何君堯的這句話,讓不少網友大呼“贊同”。
要知道,今年已經是香港回歸28周年了,但是在如今香港的大街上,隨處可見的都是各式各樣的“殖民痕跡”,這邊一個皇后大道、那邊一個維多利亞女王雕像。
何君堯議員早就看不慣這一切,他早就提議把這些場所、道路的名字換成中國的歷史偉人,可有多少人贊同的同時,也就有許多人提出了反對....
何君堯提議香港多地“更名”去殖民化
何君堯的提議并非首次提出,早在2022年,他就曾提出以中國杰出人物命名公共場所,涵蓋從岳飛、文天祥到李小龍、鐘南山的廣泛名單。
2025年6月,他在立法會討論文化政策時進一步細化建議,明確提出將“皇后大道”改為“Wong Hau’s Road”,將“維多利亞公園”更名為“多維利公園”。
并主張移除維多利亞女王雕像,代之以林則徐銅像。
這些建議在香港回歸28周年之際被重新提起,引發了更加廣泛的關注。香港的公共空間命名,早已不僅是簡單的地標標識,而是承載了歷史記憶與文化認同的深刻符號。
維多利亞公園、皇后大道等地名,源于19世紀英國殖民時期。
這些名稱與維多利亞女王緊密相關,而她的在位時期(1837-1901)正是大英帝國全球擴張的巔峰,也是中國近代史屈辱的開端。
1842年,清政府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后簽訂《南京條約》,香港島被割讓給英國。
這一歷史背景使“維多利亞”這一名字在香港的語境中,遠非中性的地理標簽,而是帶有侵略與殖民的烙印。
何君堯在立法會中直言,長期使用這些名稱,容易讓市民忽視英國殖民對香港及中國內地的傷害,甚至在潛移默化中扭曲歷史認知。
林則徐作為替代維多利亞女王雕像的象征性人物,承載了特殊的意義。
1839年,林則徐在廣州虎門銷毀鴉片,堅決抵制英國的毒品貿易,直接觸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
他的行動不僅是個人勇氣的體現,更是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象征。提議以林則徐銅像取代維多利亞女王雕像,意在通過公共空間的視覺符號,重塑香港人對那段歷史的記憶。
這樣的替換不僅是對殖民歷史的重新審視,也是一種文化自信的表達。何君堯強調,若暫時保留維多利亞雕像,也應在旁增設林則徐像,以形成歷史的對照,讓市民直面殖民時期的“骯臟面”。
香港回歸28年來,社會各界在撥亂反正的道路上持續努力。從加強國情教育、要求公務員宣誓效忠,到采用中式步操和口號,香港在制度與文化層面逐步擺脫殖民影響。
有人支持,但也有人反對
這些努力為“去殖民化”提供了土壤,也讓何君堯的提議顯得順理成章。2024年7月,香港通過《2024年成文法條例草案》,刪除了法律條文中“女皇陛下”“總督”等殖民詞匯。
這一法律層面的變革,進一步推動了文化領域的討論。公共空間的命名與雕像設置,作為市民日常生活的直接觸點,影響更為深遠。
長期以來,維多利亞公園等地名被視為香港“中西文化薈萃”的象征,但如今,越來越多的聲音認為,這種“薈萃”不應以殖民符號為主導。
何君堯的提議得到了不少市民的響應。網絡上,許多人表示支持,認為更名與替換雕像是香港回歸祖國的見證。
一些網友提出,維多利亞公園可改為“人民公園”,以體現國家主權與民眾意識。他們認為,香港既然已回歸祖國,就理應清除殖民文化的殘余,強化本土與國家認同。
尤其對于年輕一代,長期使用帶有殖民色彩的名稱,可能導致他們誤將外來符號當作本土文化,削弱對國家歷史的認知。
支持者們相信,通過以中國歷史偉人命名公共設施,可以讓香港的公共空間更具民族精神,也能讓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兒女銘記那段被殖民的歷史。
然而,反對的聲音同樣不容忽視。一些市民認為,直接更改地名與移除雕像過于倉促,可能割裂香港的集體記憶。
例如,皇后大道因羅大佑的同名歌曲,已成為香港文化的標志之一,若貿然更名,可能引發情感上的不適。
維多利亞公園作為市民日常休閑的場所,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其名稱的改變可能讓部分人感到陌生。
而且除此之外,更名涉及的實際操作也充滿挑戰。香港有132處帶有英國風格的法定古跡,如中環終審法院建筑,地名變更需要更新交通標識、地圖系統、行政記錄等多個領域,成本高昂。
一些市民甚至對新名稱的接受度表示疑慮,例如“多維利公園”被調侃為像家具商場的名字,難以承載莊重的文化意義。
尊重歷史,上海、武漢同樣保留
反對者還提出,保留殖民地名并不意味著否定國家認同,而是一種對歷史的尊重。
他們認為,香港的獨特之處在于其兼容并包的特性,貿然更改地名可能引發國際社會對香港文化包容性的質疑。這種觀點在部分學者與文化工作者中也有共鳴。
他們主張,與其簡單移除殖民符號,不如通過歷史注釋或教育手段重新詮釋這些符號的意義。
上海與武漢在處理租界建筑時,保留了建筑本體,但通過銘牌與展覽說明其歷史背景,達到了既保留歷史又重塑認同的效果。
而何君堯的提議不僅局限于地名與雕像的替換。他還建議以更多中國歷史與當代人物命名公共設施,如霍去病、岳飛、文天祥、孫中山、張學良,以及楊利偉、李麗珊、黃金寶等人。
這些人物涵蓋了從古代到現代的不同領域,體現了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的精神傳承。
立法會議員梁美芬也提出類似建議,認為以李小龍、謝婉雯等香港本土人物命名,可以增強市民的文化歸屬感。
香港的“去殖民化”進程,注定是一個漸進而復雜的過程。它不僅涉及地名的更改、雕像的替換,還關乎教育、制度與社會心理的全面轉型,只能說任重而道遠。
在回歸28周年的節點上,這場討論為香港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歷史、定義未來的契機。
參考資料:
觀察者網 2025-07-02 《何君堯:建議給皇后大道、維多利亞公園改名》
環球網《加速“去殖民化”!香港將修改律例:廢除“女王陛下”“總督”等字眼》20240515
上觀新聞《別了,女皇陛下與香港總督!回歸27年,香港推進法律“去殖民化”》20240712新京報《外交部敦促有關國家正視香港回歸事實,摒棄殖民心態》2024010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