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雷達技術取得革命性突破!
據香港《南華早報》報道,得益于中國山東大學科研團隊所取得的技術進步,中國在殲-20隱身戰機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上,已經采用了一種新型的半導體技術-碳化硅,使雷達探測距離增加了兩倍,達到1000公里。
有這樣的探測能力,殲-20將穩坐五代機的寶座。
要知道,雷達探測距離僅200公里的殲-10C,都能完虐法國最強四代半戰機-陣風。
那么,不知道殲-20搭載上霹靂-15,面對陣風的戰損比是多少?
眾所皆知,雷達對于戰斗機來說太重要了。
尤其是在現代空戰中,誰能先發現敵人,誰就能先發制人。
目前最先進的是,第三代氮化鎵有源相控陣雷達。
相比第二代砷化鎵,在相同體積下,氮化鎵的尺寸更小更輕,功率輸出更大,探測距離也更遠。
但是技術在不斷進步,如今又出現了第四代雷達,也就是碳化硅雷達。
嚴格來說,碳化硅并不是直接作為雷達的T/R組件材料,而是作為氮化鎵的襯底材料。
相比傳統的氮化鎵,碳化硅的優點非常多。
比如,碳化硅的密度更低,重量更輕。
可在600度的高溫下穩定工作,理論可持續運作8000個小時,大幅提升了雷達系統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再者,碳化硅最大擊穿電壓可達1700伏,遠高于氮化鎵的650伏。
這意味著,在相同體積下,碳化硅的輸出功率更高,雷達信號更強,偵測范圍也更大。
雷達探測距離的提升,直接賦予了殲-20無與倫比的戰場感知能力。
使殲-20能在敵方防空圈外鎖定目標,配合霹靂-17/21超遠程空空導彈,可實現超視距打擊。
不過,港媒說殲-20換裝碳化硅雷達后,探測距離達到1000公里。
這個說法有點不太嚴謹。
因為雷達波是直線傳播的,不會拐彎,受地球曲率的限制,探測范圍是有限的。
舉個形象的例子,殲-20最大飛行高度是2萬米,理論上能探測到最遠的地平線距離大約是600公里左右。
這意味著,若要探測1000公里以外的戰斗機,敵機也要飛在2萬米高空。
若敵機貼地飛行,雷達波就會被地球阻擋,反而無法探測到。
不過,即便600公里的探測距離,已屬世界頂尖水平。
更關鍵的是,全球掌握碳化硅雷達技術的,只有中國。
如此一來,換裝了碳化硅雷達之后的殲-20,在雷達方面以及超視距戰斗方面,對美俄等國的現役五代機構成了顯著的代差優勢。
對此,《南華早報》評論道,“應用了新技術下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殲-20將輕松成為全球五代機的王者。”
如果殲-20的探測距離達到1000公里,預警機是否會面臨“退休”的命運?
答案并非那么簡單。
目前,中國主力的預警機-空警500,雷達探測距離為500公里;
而殲-20的1000公里探測距離看似已超越了預警機的能力。
然而,預警機的核心價值不僅在于探測距離,還在于其強大的戰場態勢感知、指揮協調以及多目標跟蹤能力。
殲-20雖然探測距離驚人,但其雷達視場和數據處理能力受限于戰機平臺的體積和功耗,無法完全取代預警機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碳化硅雷達技術的成熟不僅惠及殲-20,也為預警機的升級提供了可能。
設想未來的空警-3000,若搭載碳化硅雷達,其探測距離可能突破3000公里,遠超現有任何預警機。
這種升級將使預警機在更高的高度、更遠的距離上為殲-20提供支持,二者形成互補的空中作戰體系,而非簡單的替代關系。
因此,預警機不僅不會“退休”,反而會因新技術迎來性能的全面飛躍。
與此同時,美國F-22生產線早在2011年關停。
現役僅187架,且因維護成本高、技術老化,連雷達升級都困難。
F-35雖然在數量上勝出,但陷入技術缺陷和成本失控的雙重泥潭。
截止2024年,交付全球的900余架F-35中,超過三分之一存在性能隱患,包括雷達信號干擾、軟件崩潰、發動機振動等“老大難”問題。
其雷達探測距離也無法與殲-20匹敵。
相比之下,殲-20自2020年后開始“脈動化批量生產”,年產量穩定在50-70架之間。
業界預測,未來總量預計將突破1000架。
屆時,配合其1000公里的超遠探測距離,讓殲-20當之無愧地坐上了全球五代機的頭把交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