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剛到,俄羅斯腹地、大高加索地區局勢劇變。阿塞拜疆媒體拋出一封匿名信與三段錄音,指控俄軍于2024年圣誕節擊落阿塞拜疆民航客機。信中所謂俄防空軍官帕拉季丘克上尉的“手寫證詞”聲稱,導彈發射系“俄國防部直接下令”,錄音中更夾雜“目標未中,再發一枚”的俄語指令。但外界都以為,這是一場反俄媒體炮制的輿論戰時,阿塞拜疆政府隨后的行為。讓普京三十年戰略,可謂一朝破產。
我們以“中立”角度來看這件事情。阿媒對自己公開的資料,堅持認為是三家俄媒交叉驗證,但其后卻被俄羅斯官方認定均為“外國在俄代理人”。其核心證據存在顯著漏洞:帕拉季丘克本人僅向俄媒模糊表示“不摻和政治”,未明確承認證詞真實性;所謂“技術細節”中關于濃霧導致光學識別失效的說法,反而暴露了俄軍操作程序的違規性——若屬實,恰證明這是系統性失誤而非高層指令。
更值得玩味的是,匿名信曝光恰逢俄阿因葉卡捷琳堡抓捕事件關系緊繃之際。6月27日,俄警方逮捕6名涉謀殺案的俄籍阿塞拜疆族人,阿方隨即指控俄“法外處決”,并啟動刑事調查。時機的高度敏感,令證據鏈條的政治工具色彩遠勝于司法價值。
這件事情對俄羅斯其實相當不利。很大一個問題,是阿塞拜疆對俄羅斯的戰略意義,要遠大于俄羅斯對阿塞拜疆的戰略意義。阿塞拜疆作為俄羅斯“南北運輸走廊”咽喉,是俄羅斯突破西方封鎖的經濟命脈之一,連接俄羅斯對南亞的陸路通道。
因此,在過去的很多年里,普京對該地區的策略,一直是“端水”和“綏靖”。一面,通過支持亞美尼亞控制納卡地區制衡土耳其,同時以“南北運輸走廊”項目籠絡阿塞拜疆;另一面,又搞“綏靖”,默許阿塞拜疆2023年納卡戰爭改變領土格局,換取阿塞拜疆的“忠誠”。結果,這2邊,沒有一個關系搞好,反而是走向了仇恨的道路。亞美尼亞公開抵制俄主導的集安組織會議,阿塞拜疆國家電視臺更將抨擊俄羅斯有“帝國主義遺傳病”。也就是說,伴隨著這次阿塞拜疆的翻臉,普京三十年戰略一朝破產。
而回歸這件事情本身,阿塞拜疆媒體曝光出來的這個“真相”,到底是真是假,對阿政府來說,它都必須是真的。這里面是有3重算計的。第一,土耳其多年經營自己的“泛突厥聯盟”理論,讓土阿軍事同盟持續深化,土軍F-16與無人機部隊已進駐阿境內,甚至計劃建立永久基地。阿塞拜疆也不怕普京惱羞成怒,直接動手出兵。而深陷俄烏沖突的俄羅斯也沒能力出兵;第二,西方遞來的橄欖枝,讓阿塞拜疆有了對俄羅斯的“議價權”。該國議會取消對俄交流后,迅速與英國、以色列深化合作,被俄外交部斥為“向西方表忠”;第三,經濟低迷與腐敗問題加劇民眾不滿,反俄情緒成為低成本動員工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