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的一系列表現,簡直再次刷新了我們的認知。
軍事層面,印巴空戰真相與印度官方說辭形成鮮明反差。《亞洲國防安全》爆料,印度軍官展示的PPT顯示,印軍在空戰中損失3架 “陣風”、1架蘇-30MKI等多架戰機,這與巴基斯坦戰報一致,與印度官方宣稱的勝利相悖。
印度國防部還啟動軍事采購審查,排查裝備中的中國產零部件,試圖擺脫對中國制造的依賴,然而印軍 “萬國牌” 裝備廣泛使用中國零件,全面禁止將面臨后勤維護等難題。此外,印度 “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 突然公布 “毗濕奴” 計劃,宣稱要同時研發12款高超音速武器超越中國,但高超音速武器研發需要深厚技術積累,該計劃可行性存疑。
外交方面,印度在上合組織防長會議上的表現令人意外。作為上合擴員后的首次防長會,印度防長辛格因堅持在聯合聲明中加入指責巴基斯坦的內容未獲同意,便拒絕簽署聯合公報,導致會議無公報發布。在各國防長受邀參觀解放軍052D驅逐艦時,印度防長也選擇缺席,或與印巴空戰中巴方使用中制武器取得優勢有關。
在地區沖突與經濟合作中,印度同樣引發爭議。以伊沖突中,有消息稱印度工程師為以色列監視伊朗系統留后門,助力斬首行動。在經濟領域,富士康印度工廠2個月內 “驅逐”300多名中國大陸工程師,印度 “外資墳場” 的名號再次得到印證。
你以為印度的神奇操作就這樣了,還沒完呢!接下來的兩件事情才是【兵國大事】要說的重點。
第一件事:最近,一起涉及校園安全的典型案例引發了廣泛關注。一名印度留學生在我國某重點大學留學期間,以科學研究需要為名,非法獲取我國航天工程資料。
近年來,我國航天工程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進步,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這也使得境外一些諜報組織虎視眈眈,一直妄圖非法獲取我國的航天工程資料,成為我國重點防范的對象。而此次事件中,該印度留學生通過留學作為掩護,將獲取內部航天工程材料作為核心目的,其行為性質惡劣,盡管是個例,但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據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印度在華留學生人數已超過3萬,其中高達65%的留學生攻讀電氣自動化、光伏技術、生物制藥等理工科專業。這意味著印度留學生在華主要學習我國最為先進的技術。與此同時,印度留學生也是海外留學生數量增長最快的群體,從2016年到2024年,人數從1.35萬人增長到現在的3萬多人,年均增長率接近10%。
吸引國際留學生本是國內不少高校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的重要舉措,許多主要高校為了吸引留學生,提供了較高的待遇,例如為留學生提供較好的住宿條件,甚至安排伴讀幫助他們適應中國環境等。然而,在積極吸引大量留學生的同時,留學生質量問題,尤其是部分留學生借機非法獲取我國核心技術資料的問題不容忽視。
此次印度留學生非法獲取航天工程資料的案例提醒我們,在對外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的當下,高校在國際化辦學進程中,不能僅僅關注留學生數量的增長和辦學水平的提升,更要注重對留學生背景的審查以及在校期間行為的監管。高校需要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機制,在保障正常學術交流的同時,嚴守國家核心技術資料的安全底線,確保國家利益不受損害。
第二件事:近期,多家印度企業因偽造《最終用途承諾書》騙取中國稀土出口許可而被列入 "不可靠實體清單",面臨永久性貿易禁令。這些企業在申請時承諾稀土 "不得軍事化、不轉出口且標明詳細用途",但實際上卻將稀土轉售給美歐企業,并謊稱用于 "民用電動車" 生產。
這一違規行為的曝光源于中國技術部門在印度軍用無人機拆解過程中,發現了來自中國的稀土材料。這一發現證實了印度企業違反承諾,將民用稀土轉用于軍事領域的事實。根據中國相關規定,涉事企業已被列入 "不可靠實體清單",面臨永久性貿易禁令,今后無法再從中國獲取稀土資源。
中國作為全球稀土供應的絕對主導者,控制著90%以上的中重稀土產能。根據市場監測顯示,2025年全球稀土氧化物需求量預計達32萬噸,較五年前增長68%。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的出口管制政策立即在全球市場引發連鎖反應。
截至2025年5月1日,歐洲市場氧化鏑價格較4月初暴漲兩倍至850美元/公斤,鋱價更從965美元/公斤飆升至3000美元/公斤,累計漲幅超210%,創歷史新高。這一價格波動直接反映了中國在全球稀土市場的影響力,以及各國對中國稀土資源的依賴程度。
對印度而言,其2024-2025財年需要870噸稀土磁體,其中絕大部分依賴中國進口。這些稀土不僅用于汽車制造,還用于印度自產的蘇-30MKI戰機和 "光輝" 戰斗機等軍事裝備。印度《經濟時報》披露,隨著中國加強稀土出口管制,2025年6月份向中國申請稀土進口許可的印度企業已從11家激增至21家。
這一數據變化直觀地反映了印度企業對中國稀土供應的迫切需求。印度《經濟時報》的報道也證實了這一點,指出印度企業正面臨稀土庫存即將耗盡的危機,如果無法及時獲得中國的稀土供應,印度多個關鍵產業可能在下月初陷入停產危機。
印度政府近期向中國提交了 "最終用戶證書"(EUC),拍著胸脯保證說從中國進口的稀土磁體絕對只用在民用領域,不會偷偷摸摸搞到軍事裝備上去。這一舉動表明印度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并試圖通過承諾來重建中方的信任。但現實卻是,印度又當起了“國際倒爺”,可能是在倒賣俄羅斯石油嘗到甜頭了吧。
其實印度擁有豐富的稀土資源,儲量位居世界前五,但實際開采量卻不足全球1%。這一巨大反差反映了印度在稀土產業發展方面存在嚴重不足。印度的稀土資源主要以獨居石形式存在,主要分布在喀拉拉邦、泰米爾納德邦和奧里薩邦的海灘砂中。
印度國有礦業公司 (IREL) 是印度稀土產業的主要參與者,但該公司近期做出了一項重大決定 —— 暫停對日本長達13年的稀土供應協議。這一決定可能對日本汽車產業造成嚴重沖擊,同時也反映了印度在資源博弈中的策略調整。
為應對稀土危機,印度政府在2025年初啟動了 "國家關鍵礦產使命" 計劃,投入1630億盧比推動私營部門參與礦產勘探。同年3月,印度進一步向私營企業開放稀土勘探許可,試圖通過引入市場力量來提升稀土產量。然而,《鑄幣報》分析指出,這些措施仍不足以解決印度在稀土產業鏈上的根本短板 —— 缺乏先進的分離和精煉技術。
印度企業的違規轉售行為,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連鎖反應。對美國而言,長期依賴中國稀土供應,試圖通過第三方倒賣獲取稀土以滿足自身需求,如今中方全方位的稀土管制,讓美國通過這種方式獲取稀土的難度大幅增加,這也成為特朗普急于解決稀土問題的原因之一。而歐洲眾多高科技企業,同樣面臨稀土供應短缺的風險,影響其新能源、電子等產業發展。
從中國開始稀土管制至今,全球稀土供應鏈已發生深刻變化。一方面,中國通過管制促使國內稀土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轉型,提升產業附加值;另一方面,全球其他稀土資源國加速開發本國資源,如美國、澳大利亞等加大稀土開采和加工投入,但短期內難以完全彌補中國管制帶來的供應缺口。
此次印度違規轉售中國稀土事件,不僅是個別企業違反商業規則的行為,更是全球稀土供應鏈在重構過程中矛盾與博弈的縮影。未來,隨著中國持續完善稀土管制體系,全球稀土產業格局將進一步重塑,各國也需在保障自身需求與遵守市場規則之間尋求平衡。
文章最后,【兵國大事】再總結一下:以印度這樣的個性、人品、思維、能力,四大關鍵資質都存在問題的國家,若能成就印度的大國夢,那才是這個世界最大的笑話和諷刺!同意我觀點的朋友,評論區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