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標加冕:一粒米的身份蛻變
2015年4月7日,原國家質檢總局的一紙公告,讓貴港市港南區東津鎮的千年稻作史翻開了新篇章——“東津細米”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這枚含金量十足的“國字號”標識,不僅是對其“米粒細長如簪、腹白如線”的獨特品相的權威認證,更標志著郁江流域千年農耕智慧進入了標準化、品牌化發展的新紀元。
標準護航:從田間到舌尖的品質堅守
“東津細米”的地域保護范圍涵蓋港南區全域。域內具備“江水灌苗、露水孕穗、霧氣鎖香”的立體生態,是不可復制的“三水兩硒”地理基因。
“東津細米”米質優良的成因,是當地優良的氣候、土壤、水源、水稻品種以及特有的種植方式。港南區年均氣溫22℃,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水源地干凈無污染,更兼當地堅持種植細谷品種,堅持采用無害的滅蟲燈和傳統的稻鴨共作生態施肥,這才有效保持了“東津細米”的生態特質和原香風格。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東津細米”主產區富硒土壤面積占港南區總面積的70%,富硒土壤硒含量算數平均值(0.59毫克/公斤),遠超全國土壤硒背景值(0.29毫克/公斤)。富硒土壤種植出來的“東津細米”,帶來更好口感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營養元素。
地標煥新:從歷史碼頭到灣區餐桌
清康熙《貴縣志》記載,“東津驛,在縣東四十里,順治十四年裁”。到清末,東津驛站,由水路交通驛站,轉換成了商品中轉碼頭,成為附近的客商出入門戶。東津谷米,是東津最負盛名的商品,東津也因之成為遠近聞名的谷米集散地,號稱貴縣米市。東津谷米被本地民眾編成口頭禪:東津好細米,沿西江水路銷往粵港,聲名遠揚。
改革開放后,東津細米產業更上層樓。特別是“東津細米”獲得地理標志后,品牌溢價正在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富民成效。當地通過“地標+企業+合作社+農民”模式,扎實培育加工企業,逐步形成產業集群,不斷帶動農戶增收。從清光緒年間“日成市、米埠盛”的繁忙碼頭,到如今搭載冷鏈車跨越港珠澳大橋的“硒望之米”,“東津細米”的地標故事仍在續寫。
當郁江晨霧再次漫過金黃的稻田,每一粒東津細米都帶著地理標志的榮耀,訴說著“小特產做成大產業”的鄉村振興故事。這不僅是一粒米的品牌進階,更是新時代中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一個地標、振興一方產業、造福一方百姓”的生動實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