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清晨,我溜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到門口排隊的李大媽(化名)老臉微紅,手里攥著一張社區發的“心理咨詢預約表”。她輕聲說:“我焦慮失眠好幾個月了,聽說這周能在這兒掛號……”我心里咯噔一下——原來咱社區也能直接看心理醫生了嗎?
國家動作是真的大。2025年4月8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等部門聯合下發《“兒科和精神衛生服務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國衛醫政函〔2025〕93號),明確到2025年底,各地三級醫院要普遍開設心理門診、睡眠門診,并推動基層醫療機構提供心理服務。3月10日,新華發布采訪國家衛健委負責人,預計年底前各地排級市至少有一家醫院能看心理、睡眠門診,心理熱線也會普及到省市級。
那天早上,社區門診嘈雜有序。李大媽擠進診室,和心理醫生聊起“最近晚上睡不著、心里老嘀咕”,醫生熟練地指了個簡易自測量表。診室外,護士小張拿著電腦表格,解釋“這不收費,遵循醫保規定,社區已備案服務”。我站旁邊,聽完我忍不住嘆氣——這服務真來了,可大家信得過嗎?
我問小張:“社區醫護培訓到位了嗎?”她說,三個月前有50名一線醫生參加街道組織的“心理健康培訓”,但實際上只有20人完成考核。到2025年底,省里要求90%鄉鎮衛生院都能提供簡易心理門診。我覺得這培訓力度雖然扎眼,但覆蓋率還差了點。
我又翻開手機,上面顯示:2024年《人民日報》社科觀察刊文寫,國內有約5400萬人有抑郁癥狀、4100萬有焦慮障礙,尤其成年人壓力大。可基層實際門診數據還沒透明。社區到診人數每天不過三五十人,遠不及現實需求。
我其實也沒想到自己聊心理門診聊得這么起勁,但那一刻,看到李大媽那種“看得到希望”的臉,我又有點兒慌——這種服務,能不能真落到每一個失眠焦慮的人手上?
我看啊,國家把精神衛生服務提到和兒科同等高度挺及時,這力度也扎眼。但落地細節還得看:基層資源夠不夠、培訓完成率夠不夠、民眾認知夠不夠?像李大媽這次預約能順利嗎?下個月會不會有更多鄰居都來排號?社區能不能配套“心理減壓”活動,讓需求慢慢釋放?
我支持這些進社區的心理服務,但也覺得繼續推進宣傳和流程簡化太關鍵。能不能設立“社區心理健康日”,線上線下宣傳、體驗都做起來?這樣剩下的猶豫和懶得,不就能一點點打消了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