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云便化龍!”指的是鯉魚,魚躍龍門的故事,大家應該都聽說過。但如果將鯉魚換成泥鰍,微漁君認為更形象一點。因為——
泥鰍真的有“龍形”,而鯉魚卻沒有。
今天說的主角,是一條被遺忘在陽臺上一年之久的泥鰍,沒有主人喂食,經過一年的“修行”,這條泥鰍竟然有了“龍形”。
1、被遺忘一年的泥鰍,已有“龍形”?
老規矩,先上圖片,要不你們又該說我亂講了。
上面這張圖片,就是福建一位男子(@閑來養魚一老酒)養的一條泥鰍,因為自己疏忽,男子將它忘在陽臺上的一個水桶里,結果過了一年才想起來。
6月30日,男子在網絡上曬出了這條泥鰍的狀況,并寫下了一句話:遺忘在陽臺一年的“鰍堅強”,趕緊給他換個環境。一周了,可算出來覓食了。
下面是男子口中的“鰍堅強”,在魚缸中覓食的畫面。
它變成了啥樣?
大家看看,這條泥鰍一年沒有喂食,身子幾乎瘦成了“紙片”,只剩下一個大大的頭顱,和身體的形狀顯得非常不成比例!儼然一個大蝌蚪。
但在仔細一看,這家伙雖然蔫了吧唧,但外形卻似乎脫胎換骨,有了幾分“龍形”。
連網友們的評論里,都顯得有些“龍里龍氣”。
一位廣西網友戲謔稱:“人家修行了一年,已有龍形了,你別打擾它。”還別說,這條泥鰍經過一年時間“減肥”,頭部沒變小,身體卻變得纖細,有龍頭雛形已現的感覺。
怪不得有網友稱它已經修煉出了龍形。
2、“泥鰍化龍”的說法
其實,泥鰍化龍的說法并非空穴來風,大家也不是說笑。
民間故事里還真有“泥鰍化龍”的傳說!雖然不如主流說法“”那么廣為人知,但在一些地方,特別是水鄉,確實流傳著類似的故事:
一種說法是,泥鰍是龍在凡間的化身之一,或者是最有潛力化龍的水族之一,因為它們能鉆入淤泥,貼近“地氣”(龍也掌管水域和部分地脈),生命力頑強,象征著堅韌和不屈。
另一種故事里,修煉有成的泥鰍,在經歷某種磨難(比如大旱、雷劫)后,如果堅持下來,就有機會脫胎換骨,化身成龍。這不就跟咱們陽臺這位“餓了一年劫”的泥鰍兄對上了嗎?
所以網友一說這條泥鰍有“龍形”了,立刻就能引發大家的共鳴,文化基因動了啊!
當然,“泥鰍化龍”的說法都是民間傳說而已,人們將泥鰍賦予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希望有一天它能夠飛升,就像人類自己的命運,有一天會一樣出現奇跡。
3、為啥“鰍堅強”餓一年還能活著?
看到這里,可能有網友疑問,這個“鰍堅強”為啥這么耐餓,一年不投喂還能活著?咱得說說泥鰍這物種的天賦技能了:
泥鰍學名“鰍”,屬于鯉形目鰍科。它們最著名的就是能用腸子輔助呼吸!當水里缺氧或者干脆沒水了(比如水洼快干了),泥鰍能把頭探出水面,直接把空氣吞進腸子,腸壁上的毛細血管就能吸收氧氣。
如果連水也沒了,它們就鉆進淤泥里,新陳代謝降到極低,減少能量消耗。這就像開啟了“低功耗待機模式”,硬生生熬過春夏秋冬。這一點,小時候咱去泥塘里挖泥鰍的時候估計都深有體會吧,有時候明明池塘干了好幾個月,結果一場大雨過后,泥巴里面的泥鰍、黃鱔都鉆出來了,可見它們的生命力有多么頑強。
在此過程中,它們也會棄卒保車,通過消耗自身體內脂肪或部分內臟的方式來保命,先犧牲自身體積和大部分組織,優先保證核心器官(比如頭部的腦和關鍵內臟)的最低限度運作。這也是為啥它“瘦成紙片”但“頭部一點沒小”的原因。
這位“紙片龍”泥鰍的現狀如何?
福建這位男子發現它后,估計也是震驚加愧疚,趕緊把它重新放回魚缸里好好照料,并表示:要好好待它,把它養肥……
只不過,這條泥鰍畢竟餓了一年,雖然沒死,那也是元氣大傷,奄奄一息?,F在最緊要的是讓它慢慢恢復,補充營養,看能不能從“紙片”狀態再養回點“泥鰍樣”。這個過程可得小心,就像餓久了的人不能一下子暴飲暴食一樣,得循序漸進。
也許,它最終無法真的騰云駕霧,但這份在絕境中掙扎求生的力量,本身就帶著點“凡魚”不屈的“龍性”光輝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