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救護車”再次沖上熱搜。
2025年7月1日晚,一名家屬發文稱,2020年,一名叫劉麗麗的女子因患風濕病到吉林大學第一醫院住院治療,醫生未對她進行藥物過敏、藥物適應證和禁忌證方面的風險評估,給頭孢類抗生素過敏的劉麗麗注射了頭孢吡肟。兩天后,醫生告知劉麗麗母親,劉麗麗需要到北京進行救治,隨后劉麗麗被假冒“吉大一院”的救護車轉往北京,途中,劉麗麗母親發現救護車上的醫生不是“吉大一院”的醫生,車輛也不具備起碼急救條件,連氧氣瓶都不夠用,且在服務區停車吃飯延誤半小時,途中患者去世。
醫生直接給頭孢類抗生素過敏的劉麗麗注射了頭孢吡肟
而在今年4月,江西唐先生的孩子患有重癥,通過一家民營醫院即南昌贛醫醫院的救護車從江西省兒童醫院轉運至上海一家醫院,800公里的路程收費2.8萬元,唐先生質疑其是“黑救護車”。6月18日,江西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通報,證實南昌贛醫醫院存在收費不合理等問題。
不過,該通報發布后,一部分網友提出,800公里路途遙遠,途中還使用了ECMO設備,2.8萬元的收費并非完全不合理。盡管這一事件中的救護車是不是“黑救護車”仍存在爭議,但更多人開始關注“黑救護車”。
“黑救護車”不是新現象。當前,120急救體系僅覆蓋危急重癥,這導致非急救轉運需求轉向民營機構,也就因此出現了缺乏資質、胡亂收費的“黑救護車”。
“黑救護車”為何屢禁難絕?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河南省平頂山市急救(指揮)中心原主任武秀昆長期關注“黑救護車”現象,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出現“黑救護車”現象的原因錯綜復雜,主要原因是合理的醫療需求得不到滿足,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建立統一的非急救醫療轉運體系,讓非急救醫療轉運市場健康、科學、有序發展。
“黑救護車”不是新現象,圖為救護車資料圖(圖/視覺中國)
“‘黑救護車’小卡片裝了好幾個紙箱”
陳欣沒想到,送病重外公從醫院回家的短短3公里、10分鐘路程,要花費1800元。
2024年8月,80多歲的外公已經在廣東湛江一家醫院住院將近兩個月,患有心臟病、腫瘤等多種疾病,某天晚上突然全身冒汗,經搶救后身體仍持續惡化,直到幾天后失去意識。“當時我們決定帶他回家,于是聯系科室主任,希望能安排救護車,對方說醫院救護車不能送這種病人回家,但給了我們一個私人救護車的電話。”
陳欣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救護車一到,對方就開價2000元,“我舅舅和他說1000元行不行,對方說不行,最后談到了1500元。回家之后,把我外公抬到屋里,對方拿出收款二維碼,又提出要1800元,我舅舅沒有心情和他爭,就付了錢”。救護車上一共有三人,除了司機,一人穿白大褂,一人穿便服,“但是穿白大褂的人沒有提供任何醫護服務,只是坐在車上”。此外,救護車里只有一張移動床和氧氣袋,沒有其他醫療設備。
武秀昆曾圍繞非急救醫療轉運發表過幾十篇文章,他總結,“黑救護車”有兩大基本特征,即低成本投入和低成本運營。“黑救護車”的隨車醫療設備通常因陋就簡,甚至使用陳舊報廢的設備以次充好,或者設備壓根不能正常使用。另外,絕大多數“黑救護車”都沒有醫護人員隨行,或者隨車人員沒有執業資質,“只是穿一件白大褂而已”。
正因為車上沒有靠譜的隨車醫療設備,“黑救護車”的危害也顯而易見。《中國新聞周刊》查詢裁判文書網發現,近幾年,多地都出現了患者與醫院和“黑救護車”之間的民事案件,涉及健康權、身體權、醫療損害責任糾紛,比如上文提及的劉麗麗案。
當前,“黑救護車”的現象仍然很普遍。一位應急醫療專家對《中國新聞周刊》說,2020年之前,他曾受國家相關部門委托,帶隊在全國10個省份開展“黑救護車”暗訪,后因新冠疫情暴發而中斷,最終暗訪了7個省份、幾十座地級市、上百家醫院和急救中心,“省會城市全去了,每個省份至少去了4座城市,每座城市基本會去大學附屬醫院、人民醫院、中心醫院等”。
經過暗訪,他們發現,大量醫院門口都有“黑救護車”,醫院的病房里,甚至醫生和護士辦公室里總能看到各種“黑救護車”的小卡片,“最后我們收集的各地‘黑救護車’小卡片裝了好幾個紙箱”。
廣東民航醫療快線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民航醫療快線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國內首家由省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批準成立的非急救醫療轉運機構,該公司董事長陳仲仁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十幾年前,廣州的“黑救護車”通常都由面包車改裝,拉人就看“誰的拳頭大”,亂象層出。現在,“黑救護車”大都有救護車的外觀,掛著外地車牌,長期停在醫院門口,甚至還有救護車冒充民航醫療快線公司,“打著我們的旗號,名片上印著我們的logo,寫的是自己的私人電話,患者根本沒辦法識別”。
亂收費是“黑救護車”的一大特征。武秀昆說,這些車通常不會明碼標價,并且往往低價攬活、中途加價,“舉個例子,患者要從山西轉到北京,正規的非急救轉運公司可能要收5000元,‘黑救護車’會提出只收3000元,車開到一半突然提出加價到20000元,如果不給錢就必須下車,逼著患者及其家人給錢”。
“黑救護車”之所以總是坐地起價,與“黑救護車”團隊的激勵手段有關。武秀昆注意到,“黑救護車”通常有一個底價,即跑一趟能夠回本的價錢,在此基礎上,多出的費用有時會按比例給隨車人員結算分成,“比如跑一趟3000元到6000元,可以提成10%,6000元到10000元可以提成20%”。正因如此,“黑救護車”的司機和隨車人員具有很強的坐地起價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