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國未能成功吞并齊國,主要有三大原因。首先,齊國的國力和面積都非常龐大,以燕國當時的實力來說,根本無法一口氣完全占領齊國。其次,燕國內部出現了重大變故,關鍵時刻更換了統帥,將最能征善戰的將領樂毅撤換下去。第三且最關鍵的是,其他列強絕不會允許燕國輕易兼并齊國。到了戰爭后期,不僅其他國家紛紛撤回主力軍隊,還在暗地里給燕軍制造麻煩,設置各種障礙。換句話說,在這種極為不利的環境下,燕國如果還能吞并齊國,那真可謂奇跡。
為了更深入了解當時燕國與齊國的局勢,我們不妨簡要回顧一下那場圍攻齊國的戰爭過程。戰國中期,齊國和秦國是兩大強國,分別位于東部和西部,并且都積極向中原腹地擴張,這給其他國家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因此,許多歷史學家認為,戰國后期的合縱聯盟,主要是各國聯合對抗秦國的策略,但在戰國中期,合縱的目的不僅僅是防秦,還包含遏制齊國的野心。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元前288年,應秦國邀請,秦國和齊國的國君正式放棄“王”號,開始自稱“帝”,秦國稱西帝,齊國稱東帝。秦國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借此讓齊國幫忙分擔抵抗壓力。可沒想到的是,齊國很快便放棄了這個稱號,并借機聯合其他諸侯國一起進攻秦國。在齊國的支持下,攻秦聯軍聲勢浩大,給秦國造成了沉重打擊。
然而,戰事正酣之際,齊國卻出乎意料地背后襲擊,派出精銳部隊直攻宋國,迅速將其滅亡。此舉立刻激怒了所有諸侯。盡管宋國在戰國時期已經是二流小國,但其實力仍不容小覷。此前,宋國因得罪眾多強國,曾被齊楚魏三國聯合攻打,幾近滅亡。但這一次,齊國獨攬了全部成果。對楚國和魏國來說,這不僅使得他們此前的努力化為烏有,更意味著齊國奪取宋國后將威脅到他們的核心領土。
從此,原本硝煙彌漫的秦國戰場迅速冷卻下來。秦國趁機聯合韓趙魏三國,燕國也參與調停,不久這五國聯軍組建完畢,由燕國名將樂毅統帥,轉而對齊國發起進攻。至于楚國,因顧及戰爭平衡,暫時未直接參戰,但其軍隊依舊集結嚴陣以待,隨時準備插手。
當時齊國剛經歷了與秦國和宋國的大戰,國力消耗極為嚴重。當五國聯軍對齊國發動進攻時,齊國自然處于劣勢。齊國主帥觸子原本打算以濟水為防線,與聯軍持久對峙,但高層考慮到后勤供應不足,又處于本土作戰,強令齊軍主動出擊,放棄防守。結果,齊軍出動不久即被聯軍擊潰,齊國開始大規模潰敗。
在五國聯軍的快速推進下,大半齊國領土很快淪陷。此時,齊國高層唯有寄望未參戰的楚國出兵援救。然而,楚國出兵后并未直接助戰,而是提出索取淮北地區。齊國國君齊湣王拒絕,結果被楚國殺害。至此,齊國基本被六國瓜分,大片土地失守,僅剩兩座大城堅守。
此時,若六國決心瓜分齊國,齊國必然滅亡,幾乎無人質疑這一點。但如何處置齊國土地,卻在六國間引發巨大分歧。燕國作為發起伐齊的國家,最希望徹底消滅齊國。歷史上,燕齊長年紛爭,且多被齊國壓制,積怨深重。從國家利益看,燕國擴張的最佳方向正是齊國。北面多為草原和東北未開發地區,西面則是強大的趙國,挑戰巨大。吞并齊國,燕國可獲得穩定廣袤的土地,成為最強國家。
同樣,鄰接齊國的魏國、楚國等國也覬覦這片肥沃土地,但他們在如何瓜分上存在嚴重分歧。最理想的當然是各自獨占,但誰若敢獨吞齊國,必定引發眾怒。此前齊國吞并宋國就引來強國圍攻,如今更大塊領土被瓜分,任何獨吞者都難逃被圍攻的命運。
與齊國接壤較少的趙國,以及毫無接壤的秦國,態度則截然不同。因其接壤面積小或無接壤,齊國滅亡對他們益處不大,反倒可能使對手國力增強。特別是秦國,若齊國被分割,楚魏等國實力激增,秦國未來再向東擴張將更加艱難。秦國希望齊國衰落,但并不希望其徹底滅亡。
正因各國利益錯綜復雜,齊國大片領土被占后,諸強動向各異。楚國占得淮北后趨于保守,覺得只要占有這塊,便算有收獲。秦國則迅速撤軍,隨后轉而攻擊魏國,迫使魏國撤軍應對。秦國還與趙國談判,并向趙國索回“和氏璧”,這一傳奇故事也發生于此時。秦國的舉措導致魏趙韓三國紛紛撤兵防守。
如此局勢下,五國中唯一主力留守攻齊的,只有燕國軍隊,統帥正是名將樂毅。憑借其能力,樂毅本有實力速攻齊國僅存的兩座城池,一舉滅國。但若齊國徹底滅亡,燕國勢必成為眾矢之的,遭到其他大國合力圍攻。燕國國力本就有限,且剛經歷戰爭損耗巨大,無法承擔獨吞帶來的壓力。一旦被各國夾擊,燕國恐將面臨滅頂之災。
因此,樂毅選擇暫停進攻,在占領地區駐軍,積極與當地齊國貴族交好,宣揚燕國政策,爭取民心。這一策略無論從戰略還是戰術上都極為高明,既能避免燕國被孤立,又能潛移默化中逐步融合齊國。另一策略是大規模移民同化,秦國曾在巴蜀和義渠用過,但對燕國而言,齊國人口眾多,燕國自身人口不占優勢,且大規模移民易引發鄰國警惕,風險太大。
在表面上,燕國占領的土地并非燕國私吞,而是五國聯軍占領區,尚未分割。其他國家短期內難以指責燕國,更無力聯手施壓,燕國便得以借機逐步消化齊國。如果時間拖得足夠長,燕國將大獲其利。
可惜這種平衡只維持了五年。燕昭王去世后,新國君對樂毅產生猜忌,擔心樂毅有獨立傾向,同時諸強也開始關注燕國策略,暗中加壓。更關鍵的是,齊國殘余勢力開始反擊,雖底層百姓或接受燕國,但高層貴族聯合反抗之意明顯。面對單一燕國的壓力,齊國反擊有望成功。
恰在此時,新燕王臨陣換帥,撤換樂毅,換上急于速勝的騎劫。騎劫貿然進攻剩余城池,引爆矛盾。諸強因憂燕國獨吞,紛紛施壓拖后腿,齊國貴族趁勢反攻。結果不久,齊國復國派大獲全勝,成功驅逐燕軍。雖韓趙魏楚等國欲趁機瓜分齊國,但秦國不斷施壓,主力牽制住他們,使其無力分割。
最終,齊國得以收復除淮北及宋國舊地外的大部分失地,重建國家。但戰爭重創國力,自此齊國對外戰爭心有余悸,不再輕易出兵。燕國雖曾占領大半齊地,實則隱患重重。若能給樂毅多十年時間,或許能徹底融合齊國,可惜歷史沒有給予這個機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