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小暑到,老輩人盯著日歷直念叨。今年小暑在7月7日4點04分,農歷六月十三。按老說法,小暑分月頭、月中、月尾,對應三伏天不同熱法。
“小暑在頭,熱死老牛;小暑在中,冷熱適中;小暑在尾,三伏穿襖。
”這話傳了幾輩。
今年小暑在六月十三,妥妥“月中”,農諺說三伏天不暴熱。可現在年輕人犯嘀咕:“這年頭還有牛?穿襖?
老說法還準嗎?
”別急著笑,這是老輩人看天吃飯的經驗。
小暑在月頭,熱氣來得早,三伏天像下火;在月尾,熱氣來得晚,三伏天反涼。今年“月中”,按農諺推測,三伏天悶熱為主,衣服總黏身。
還有個說法:“小暑逢單,地下不干;小暑逢雙,天干地裂。”今年小暑是農歷六月十三,單日子,雨水足,莊稼該樂呵。但雨水多也有麻煩,四川盆地7、8月暴雨占全年75%,山洪要防著。
盆地東邊卻被副高盯著,連晴高溫,伏旱要提前備水。川西高原北部更怪,小暑還能見到霜雪,像初春景象。
東旱西澇,莊稼人兩頭忙,抗旱防洪都得抓。農諺說“六月不熱,五谷不結”,伏天太涼也不行。2023年全球均溫升了1.
45℃,老經驗得結合新科技。衛星云圖、溫度傳感器用上,測土配方、耐寒品種種上,心里才踏實。
廣東早稻開鐮了,“小暑小禾黃”,陽江“開鐮節”唱著歌謝天地。
但涼夏積溫不夠咋辦?
換良種、調播期,老農們早有招。“良種換一遍,每畝多收一擔”,這話現在聽著更實在。
老輩人愛說“小暑南風刮十八,北風晚上找棉被”,看風識天氣。可現在氣候變了,南風未必刮滿十八天,北風也未必冷到穿襖。農諺是鄉土雷達,科學是新指南針,兩者搭著用才穩當。
您家祖輩傳下啥小暑諺語?“白天小暑曬破石,夜晚小暑雨不缺”準不準?
評論區聊聊,老說法里藏著多少天氣密碼?注:農諺是經驗總結,具體天氣以實際為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