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建文四年(1402年)四月,燕王朱棣率領的叛軍已與建文帝朝廷對峙近三年。自靖難之役爆發以來,朱棣憑借北平一隅之地,逐步向南推進,先后攻占河北、山東等地。建文朝廷雖在兵力上占據優勢,但屢次因指揮失誤和內部矛盾錯失戰機。此時,朱棣的目光已投向淮河防線,而靈璧(今安徽宿州靈璧縣)作為朝廷軍在淮北的重要據點,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
靈璧地處淮河以北,是朝廷軍屏障淮南、拱衛南京的戰略要地。朝廷軍在此駐守的兵力約20萬,由總兵官平安、副將軍陳暉統領,輔以何福、徐真、孫成等將領。平安是朝廷軍中少有的能與朱棣抗衡的將領,曾在靖難初期多次擊敗燕軍,因此被委以重任。朝廷軍以靈璧城為核心,依托周邊營壘設防,試圖阻擋燕軍南下。然而,兵力龐大的朝廷軍也面臨糧餉轉運和指揮協調的難題。糧草需從淮河沿岸運輸,漫長的補給線極易受到攻擊。
當是時,朱棣率領的燕軍兵力約10萬,以騎兵為主,行軍迅捷。燕軍長期征戰,士氣高昂,但糧草供給多賴劫掠與速戰之策。朱棣深知,若想突破淮河防線,必須速戰速決。他派將領朱能、張武、丘福等分兵襲擾朝廷軍的后方,試圖切斷其糧道。據《明史·朱能傳》記載:
“燕王遣能率輕騎截糧道,能屢戰屢捷,朝廷軍糧運遂絕?!?/strong>
此計漸收其效,朝廷軍的補給線日益脆弱。
1402年四月,燕軍連破徐州、宿州,兵鋒直指靈璧。平安知事急矣,下令加固城防,同時派出斥候監視燕軍動向。雙方在靈璧城下形成對峙,戰事一觸即發。朝廷軍雖人數占優,但內部指揮存在分歧,部分將領主張主動出擊,另一部分則堅持固守待援。平安最終決定以守為主,試圖依托城池和營壘消耗燕軍銳氣。然而,糧草危機已悄然逼近,朝廷軍的命運將在這場對峙中迎來轉折。
1402年四月,靈璧城外的對峙已持續數日。燕軍主力駐扎在城北,朱棣每日派遣輕騎襲擾朝廷軍的哨所,試探其防御部署。朝廷軍主帥平安深知燕軍擅長野戰,因此嚴令各部不得輕易出營交戰,而是依托營壘固守,試圖以靜制動。然而,燕軍的襲擾并未停止,尤其是朱能率領的騎兵頻繁出沒于靈璧西南,威脅朝廷軍的糧道。
朝廷軍的糧草供應依賴淮河水運,從鳳陽、壽州等地經淮河支流轉運至靈璧。然而,因燕軍騎兵的不斷襲擾,運輸隊伍屢遭截擊,糧草損失嚴重。軍中存糧日漸減少,士兵口糧被迫削減,士氣開始浮動。平安召集眾將商議對策,副將陳暉提議派重兵護送糧隊,但另一將領何福則認為應當主動出擊,擊退燕軍游騎,否則糧道終將被徹底切斷。爭論之下,平安最終決定加強糧道防御,但并未改變固守的戰略。
四月下旬,一支滿載糧草的運輸隊從淮河方向駛來,朝廷軍派出數千精銳步兵沿途護送。然而,朱能早已探知消息,率騎兵埋伏于靈璧西南的密林之中。當朝廷軍護送隊伍經過時,燕軍騎兵突然殺出,箭矢如雨,朝廷軍步兵陣型大亂。護送將領試圖組織反擊,但燕軍騎兵來去如風,迅速分割包圍,最終全殲護衛部隊,劫走全部糧草。消息傳回靈璧大營,軍中震動,士兵們開始擔憂斷糧之危。
平安知局勢已極嚴峻。若繼續困守,軍中糧草最多支撐十日,而援軍遲遲未至。他再次召集眾將商議,這一次,多數將領認為必須突圍,撤往淮南,與朝廷主力會合后再圖反攻。平安權衡再三,終于下定決心:全軍趁夜突圍,向東南方向撤退。為確保行動隱蔽,他下令士兵“銜枚夜發”,即口中含枚(防止出聲),并約定以三聲炮響為全軍突圍的號令。
夜幕降臨,朝廷軍各部悄然整頓行裝,拆除部分營帳,準備撤離。然而,由于各部協調不暢,一支前鋒部隊在未接到正式命令的情況下,誤以為燕軍來襲,慌亂中點燃火炮示警。炮聲驟然炸響,劃破夜空,燕軍哨騎立刻察覺異動,飛報朱棣。朱棣聞訊,判斷朝廷軍可能正在撤退或調整部署,當即下令全軍備戰,并派遣精銳騎兵向朝廷軍營壘逼近,試探虛實。
朝廷軍因炮聲提前暴露,陣腳大亂。平安急令各部按原計劃突圍,但混亂之中,傳令兵無法及時抵達所有部隊。部分士兵以為燕軍已攻入大營,開始四散奔逃,而另一些部隊則仍在等待炮聲號令,遲遲未動。就在此時,燕軍騎兵已沖至營外,箭雨傾瀉而下,朝廷軍外圍防線瞬間崩潰。
夜色中的混亂迅速蔓延。燕軍騎兵在朱能率領下率先突入朝廷軍左翼營寨,刀光閃爍間,尚未列陣的守軍成片倒下。朝廷軍將領徐真試圖組織長槍兵結陣抵抗,但潰退的敗兵沖亂了陣列,燕軍鐵騎趁勢碾壓而過,徐真戰死。右翼的陳暉聽聞左翼潰敗,急調弓弩手阻擊,然而黑暗中難以分辨敵我,流矢誤傷者甚眾。
朱棣親率主力騎兵迂回至朝廷軍后方,截斷其退路?;鸸庵校嘬姴阶湓趶埼渲笓]下推著盾車逼近營壘,弓箭如飛蝗般射入木柵,火勢迅速蔓延。朝廷軍士兵在濃煙中相互踐踏,建制徹底瓦解。平安見大勢已去,令親兵高舉帥旗收攏殘部,試圖從東南角突圍。此時何福率兩千死士殺開血路,卻在淮河支流畔遭遇丘福埋伏的弓弩手,箭雨覆蓋下全軍覆沒。
黎明前的黑暗籠罩著靈璧戰場,朝廷軍的潰敗已成定局。隨著燕軍三面包圍之勢形成,殘存的朝廷軍士兵如潮水般向東南方向的淮河支流潰逃。許多人丟棄武器鎧甲,跳入河中試圖泅渡逃生。時值四月,淮北春汛未退,水流湍急,身披殘甲的士卒不斷被卷入漩渦。溺亡者的尸體在河灣處堆積,竟使局部河道為之阻塞。
在燒得焦黑的中軍大營,平安與三十七名將領被壓縮至方圓不足百步的防御圈內。燕軍重甲步兵以盾墻推進,后方弓弩手持續拋射壓制。朝廷軍殘部依托燒毀的輜重車架結圓陣抵抗,但箭矢已盡,長矛折斷者十之七八。左都督孫成率親兵發起最后一次反沖鋒,中箭而亡。右副將徐真持劍死守帥旗,被燕軍弓弩射中胸膛。
朱棣在高處觀戰時發現平安的蟠龍帥旗仍未倒下,立即命令丘福率鐵騎截斷其退路,同時調遣張武部停止火攻。巳時初刻(約上午9點),燕軍傳令兵持朱棣手諭抵近喊話:"燕王有令,降者免死!"平安環顧四周,見親兵僅存二十余人,個個負傷浴血。參將何福右臂已斷,仍以左手執短刀護衛左右。
未時(下午1-3點),平安下令剩余士兵放下武器。被俘將領中,除平安、陳暉等高級將額外,另有都指揮使王貴、千戶周璜等三十五人。燕軍清點戰場,共繳獲盔甲四萬領、弓弩刀劍等兵器足夠十萬大軍半月之用。朱棣親自接見平安,當場釋放被俘的朝廷軍文官,并下令妥善安葬雙方陣亡將士。五月初,休整完畢的燕軍沿淮河南岸東進,兵鋒直指揚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