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知乎“WILL GOLD”授權轉載。
南大準聘長聘改革自2022年開始,同年第一批海優入職,純人工梳理,如有疏漏煩請在評論區告知。
一、計算機學院(南京)
(名單不分先后)
1、栗師,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加盟南大前,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副教授。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第一屆姚期智理論計算機科學實驗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先后在芝加哥豐田技術研究院擔任助理研究教授/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擔任助理教授,并于2020年在該校獲得副教授職稱。2023年初入職南京大學。研究方向為理論計算機科學領域與算法設計。他在若干經典和基礎問題上做出重大突破,解決了很多十多年未能解決的公開難題。其多個結果分別獲得獲得理論計算機科學一流會議ICALP 2011獲單獨作者最優秀學生論文獎、領域頂級會議FOCS 2012最優秀論文獎和發表于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旗艦期刊Journal of the ACM (JACM)上。多項結果發表在理論計算機科學最高期刊SIAM Journal on Computing (SICOMP)上,以及ACM Transactions on Algorithms (TALG),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I&C)等國際一流期刊上。他在FOCS, STOC和SODA三大領域頂級會議上發表文章30余篇。
2、黃棱瀟,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海優。加盟南大前,任上海華為理論計算機實驗室擔任高級研究員。本科與博士畢業于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并先后在瑞士洛桑聯邦理工(EPFL)/耶魯大學擔任博士后。研究領域為理論計算機科學,主要研究興趣包括:數據壓縮 、算法公平性 與機器學習理論,入選國家青年高層次人才。論文陸續發表于理論計算機科學國際一流會議(STOC/FOCS/SODA/ICALP)和人工智能國際一流會議(ICML/NeurIPS/ICLR/IJCAI)。
3、符天凡,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準聘副教授,國家海優。加盟南大前,任美國倫斯勒理工學院(RPI)計算機系擔任助理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系獲得本科及碩士學位 (導師:張志華),在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獲得了博士學位(師從 Prof. Jimeng Sun)。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深度學習驅動的藥物發現和開發,特別是在小分子和大分子藥物設計的生成模型以及藥物開發的深度表示學習方面?。他的研究成果在臨床試驗結果預測方面也被選為Cell Patterns的封面文章?符天凡的學術成果豐富,發表在頂級AI會議和期刊上,包括AAAI、AISTATS、ICLR、IJCAI、KDD、NeurIPS和UAI,以及Nature、Nature Chemical Biology、Cell Patterns和Bioinformatics等。此外,Dr. Fu還致力于社區建設:共同領導“深度學習”中文版(花書)的翻譯;共同組織了前三屆AI for Science研討會;參與了一系列開源項目的開發。
4、時清凱,現任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副教授,博導,紫金學者,國家海優,2020 年于香港科技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任源傘科技聯合創始人、螞蟻集團技術專家、美國普渡大學博士后研究員。目前主要從事編譯技術 ,特別是靜態程序分析技術 以及基于靜態程序分析的軟件安全技術研究,其研究成果廣泛發表于程序語言、軟件工程、網絡安全等 CCF A 類會議或期刊,如PLDI、OOPSLA、S&P、CCS、ICSE、ESEC/FSE等,曾三次參加全國軟件大會軟件原型競賽均獲得一等獎,曾獲 ACM SIGSOFT杰出論文獎、ACM SIGPLAN 杰出論文獎、谷歌論文獎、Hong Kong Ph.D. Fellowship等學術榮譽。
5、顧榮,現任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準聘副教授,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達摩院青橙獎獲獎者(2023)。博士畢業于南京大學。研究方向:云計算與大數據系統,目前關注分布式AI模型訓練與推理系統 、智能數據管理系統等。代表文章:USENIX ATC, VLDB, EuroSys, KDD, ICDE, WWW, INFOCOM, VLDBJ, IEEE TPDS, TKDE, ToN等。
6、左志強,現任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長聘副教授,本科畢業于山東大學/博士畢業于新加坡國立大學/ 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博士后。研究方向:系統軟件 、編譯器、程序分析等。主持項目:PLDI、OOPSLA、OSDI、EuroSys、ACM TOCS等。
7、過潔,現任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長聘副教授,南京大學-OPPO軟件技術創新聯合實驗室副主任,博士畢業于南京大學。曾榮獲華為火花獎、江蘇省計算機學會青年科技獎、江蘇省工程師學會優秀青年工程師獎、時諦智能CAD&CG青年學者獎、陸增鏞CAD&CG高科技獎等。研究方向:高性能圖形渲染 、材質建模和虛擬現實技術。代表文章:SIGGRAPH、CVPR、ICCV、IEEE TVCG、IEEE TIP等。
8、蔣炎巖,現任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準聘副教授,本科及博士畢業于南京大學。曾榮獲中國計算機學會(CCF)青年人才托舉計劃資助、中國計算機學會(CCF)優秀博士論文、ACM SIGSOFT Distinguished Paper、MSRA Fellowship Award等。研究方向:關注軟件分析測試、運行時系統和程序合成方面的研究。
9、鄭嘉琦,現任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準聘副教授,國家優青。本科及碩士畢業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畢業于南京大學。中國計算機學會互聯網專委會、網絡與數據通信專委會委員。曾獲江蘇省科學技術一等獎,IEEE ICNP 2015最佳論文獎(第1作者),中國計算機學會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全國10人),ACM SIGCOMM China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015 年在香港城市大學擔任助理研究員,與香港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合作從事數據中心網絡方向的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網絡協議與優化,近年來在 ACM CONEXT,IEEE INFOCOMIEEE ICNP,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 IEEE Transactions onComputers 等國際會議與期刊上發表 CCF-A/B 類論文 50 余篇,受邀擔任 ACMSIGCOMMPosters/Demos,EEEINFOCOM,IEEEICNP,ACMMobiHoc,IEEEICDCS 等會議程序委員會委員,為多個網絡領域國際頂級刊物審稿。
10、霍靜,現任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準聘副教授,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獲得者。本科及碩士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博士畢業于南京大學。研究方向:新型機器學習技術,包括生成式模型、小樣本學習、強化學習及其智能感知與決策應用。代表文章:CVPR,ICCV,AAAI,IJCAI,ACM MM,TPAMI,TIP,TMM,TNNLS、TCYB、PR等。
11、楊已彪,現任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準聘助理教授,2019-2022年在華中科技大學擔任副教授。本科畢業于西南交通大學/博士畢業于南京大學。研究方向:軟件測試與分析 、缺陷檢測與定位等軟件自動化技術。代表文章:ICSE、FSE、ASE、TOSEM、TSE等。
12、鄭朝棟,現任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準聘助理教授,本科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畢業于新加坡國立大學/德國弗萊堡大學博士后。研究方向:分布式算法與分布式計算理論。代表文章:PODC、SPAA、DISC、Distributed Computing等。
13、譚添,現任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準聘助理教授,本科及碩士畢業于西北工業大學/博士畢業于新南威爾士大學/奧胡斯大學博士后。研究方向:程序設計語言與程序分析。代表文章:TOPLAS、PLDI、OOPSLA、TOSEM、FSE、ISSTA等。
14、宦成穎,現任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準聘助理教授,本科畢業于北京理工大學/博士畢業于清華大學/中科院軟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高性能計算,圖計算等。
15、徐經緯,現任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準聘助理教授,本科畢業于南京郵電通大學/博士畢業于南京大學。研究方向:深度學習模塊軟件系統質量保障、深度學習相關應用。代表文章:ICSE、FSE、KDD、TKDE、IJCAI等。
16、朱光輝,現任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準聘助理教授,博士畢業于南京大學。研究方向:大數據與智能計算,包括大數據自動化機器學習、圖機器學習、大模型微調與推理系統優化等。代表文章:NeurIPS、ICLR、ACM SIGKDD、IEEE ICDE、ACM SIGIR、ICDM、CIKM、AutoML-Conf、IEEE TKDE、IEEE TPDS、Machine Learning Journal、JPDC及計算機學報、軟件學報等。
17、吳化堯,現任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準聘助理教授,博士畢業于南京大學。研究方向:軟件測試和維護。代表文章:ISSRE、ASE、TSE、IST、ICSE等。
18、王豫,現任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準聘助理教授,本科畢業于電子科技大學/博士畢業于南京大學。研究方向:射頻識別技術 、智能感知與魯適計算。代表文章:Ubicomp、INFOCOM、ICDCS、TMC、TON等。
19、王楚豫,現任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準聘助理教授,本科和博士畢業南京大學。研究方向:軟件工程、程序語言、人工智能。
20、李猛,現任南京大學計算機系助理研究員,本科和博士均畢業于南京大學。主要研究方向為物聯網系統 ,關注設計概率型和學習型索引提升物聯網數據查詢性能。這些索引在物聯網數據查詢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性能提升,并獲得了授權發明專利5項。部分專利技術進行了落地轉化,并獲得了教育部“互聯網+”大賽銀獎。他的相關工作已在TON、VLDBJ、TKDE、WWW、ICDE和VLDB等國內外優秀期刊和會議上發表,并擔任CIKM、ISPA、MSN等國際會議程序委員會成員。
21、曹培睿,現任南京大學計算機系助理研究員。東南大學本科/北航碩士/上海交大博士。研究興趣包括優化數據中心網絡(包括拓撲、路由、集合通信和 RDMA 等)、大規模網絡模擬器和網絡瓶頸分析。
22、寧靜儀,現任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助理研究員,南京大學毓秀青年學者。博士畢業于南京大學。研究興趣包括物聯網、移動計算、智能感知計算等。近年來,在ACM MobiCom、ACM UbiCOmp、IEEE INFOCOM、IEEE ICDCS等國際會議和IEEE JSACIEEE TMC、ACM TOSN等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近20篇,其中,代表性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移動計算領域頂級會議ACM MobiCom三篇。曾獲2024首屆長三角工科研究生學術展示大賽Best Presentation Award、江蘇省2024年優秀畢業生、南京大學優秀博士研究生創新能力提升計劃A、南京大學2022年度人物提名獎、中國高校計算機大賽網絡技術挑戰賽全國一等獎、中國國際“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江蘇省一等獎等。
23、黃程遠,現任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助理研究員。本科及博士畢業于北京郵電大學/南京大學博士后。研究興趣包括數據中心網絡、分布式系統、可編程網絡。
24、嚴銳,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助理研究員、毓秀青年學者,本科畢業于南京林業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博士學位,先后在新加坡國立大學、華為、騰訊、字節跳動從事研究工作。目前主要從事人體行為分析、視頻內容理解方面的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一項、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特別資助”和“面上資助”項目各一項,江蘇省卓越博士后計劃,集成公關大平臺揭榜掛帥項目:參與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課題一項。在多媒體、計算機視覺領域發表國際頂級期刊與會議論文二十余篇,包括TPAMI、CVPR、ICCV、ECCV、NeurIPS、AAAI、MM等。
二、人工智能學院(南京)
(名單不分先后)
1、趙鵬,現任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準聘副教授,本科畢業于同濟大學/博士畢業于南京大學。研究方向: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代表文章:ICML, AISTATS, AAAI, UAI, KDD, ICDM等。
2、葉翰嘉,現任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準聘副教授,本科畢業于南京郵電大學/博士畢業于南京大學。研究方向集中在機器學習及其在數據挖掘和計算機視覺中的應用,包括表征學習、元學習和模型重用。葉翰嘉在人工智能領域發表《IEEE Trans. PAMI》等學術論文50余篇,受邀擔任國際重要會議ICML/NeurIPS/CVPR領域主席;作為核心成員參與新一代人工智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獲中國計算機學會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3、葛存菁,現任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準聘助理教授,本科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畢業于中科院軟件所/南京大學博士后。研究方向:數量邏輯,符號學習。
4、劉達欣,現任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助理教授。本科畢業于中南大學/博士畢業于德國亞琛工業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興趣包括行為推理、因果推理、信念推理、不確定性推理、機器人程序驗證等。目前在IJCAI、KR、AAMAS、ECAI、ISWC等高水平會議AIJ、TKDE、TWEB等一流期刊發表10多篇論文,曾獲KR 2021最佳學生論文獎。長期擔任AAAI、IJCAI、ECAI、KR、AAMAS、TOCL等會議/期刊的PC成員或審稿人。
5、吳震,現任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特任副研究員,中文信息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博士畢業于南京大學。主要研究方向為情感分析和低資源學習,在ACL、NeurIPS、ICLR、AAAI、SCIS等人工智能、自然語言處理會議和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同時擔任多個國際頂級會議的程序委員會會員。曾獲2018年CCF大數據與計算智能大賽(2018 CCF BDCI) “細粒度情感分析”賽題冠軍(Top 1/1701)、CCF最佳創新價值獎、NLPCC 2020開放評測任務“MAMS情感分析”亞軍。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項、騰訊犀牛鳥專項研究計劃1項。
6、周大蔚,現任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研究員,南京大學博士。研究興趣包括機器學習及其在計算機視覺中的應用,目前專注于持續學習、預訓練模型重用和多模態大型語言模型。
7、袁雷,現任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助理研究員。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博士畢業于南京大學。研究興趣是交互式智能和強化學習。尤其是在多智能體系統、多智能體大型決策模型、人機交互與協調、大型語言模型及其應用。
三、軟件學院(南京)
(名單不分先后)
1、石守謙,現任南京大學軟件學院準聘副教授,國家海優。加盟南大前,任Google 高級研究員。本科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畢業于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研究方向:網絡安全。代表文章: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Proceedings of the ACM on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Computing Systems等。
2、毛云龍,現任南京大學軟件學院準聘副教授,本科及博士畢業于南京大學。研究方向:網絡安全、數據隱私保護、機器學習安全、區塊鏈等。代表文章:Security、CCS、ESORICS、IEEE TIFS、IEEE TDSC等。
3、房春榮,現任南京大學軟件學院準聘副教授,本科及博士畢業于南京大學。研究方向:從事智能軟件工程研究。代表文章:ICSE、FSE、ASE、ISSTA、TSE、TOSEM、TDSC、SCIS等。
4、何鐵科,現任南京大學軟件學院準聘副教授,本科及碩士、博士畢業于南京大學。研究方向:智能軟件工程、知識圖譜和問答系統。
5、王慧妍,現任南京大學軟件學院準聘副教授,本科及碩士、博士畢業于南京大學。研究方向:智能化軟件工程、泛在操作系統數據保障、以及軟件開發工具鏈研究等。代表文章:TSE、ICSE、ESEC/FSE、ISSRE等。
6、仝偉,現任南京大學軟件學院準聘副教授,本科及博士畢業于南京大學。研究方向:智能系統的安全性、隱私增強機制的健壯性和差異化私有ML。代表文章:TSE、ICSE、ESEC/FSE、ISSRE等。
7、李傳藝,現任南京大學軟件學院準聘助理教授,本科及博士畢業于南京大學。研究方向:智能化軟件技術及其在軟件工程、智慧司法、社會媒體計算等領域的應用。代表文章:ACM TOSEM、IEEE TSC、IEEE/ACM TASLP、ACM TKDD、JSS、InS.、FGCS、JPDC、ICSE、ESEC/FSE、ASE、ACL、AAAI、IJCAI、EMNLP等。
8、榮國平,現任南京大學軟件學院準聘助理教授,本科及博士畢業于南京大學。研究方向:軟件過程、DevOps和大數據理論和技術等。代表文章:ICSE,ESEM,ICSSP,EASE,CSEE&T,APSEC,ASWEC等。
9、李言輝,現任南京大學軟件學院準聘助理教授,本科及博士畢業于東南大學。研究方向:智能軟件測試、實證軟件工程、軟件分析、知識工程和形式化方法。代表文章:TOSEM、JSS、SANER、DL、QRS等。
四、智能軟件與工程學院 (蘇州)
(名單不分先后)
1、楊鯤,南京大學智能軟件與工程學院教授、國家特聘教授,南京大學智慧網絡與通信研究院院長,計算機學科和通信工程學科雙聘博士生導師,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IEEE Fellow, IET Fellow, 英國計算機協會BCS Fellow,ACM杰出科學家。吉林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本碩、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電子與電氣工程系博士。主要研究興趣包括:無線網絡和通信、通信-計算-感知的融合、AI技術賦能網絡和通信等。在國際核心期刊和主要會議發表論文500多篇,授權國際和國內發明專利50多項,谷歌學術GoogleScholar引用15000次。IEEE InterCloud(云互聯)創始成員及六個執行常委之一,世界移動大會WMC GLOMO大獎(業界著名的“巴獎”或“巴塞羅那獎”)的評審專家Judge,多個IEEE 期刊副編輯(如IEEE WCM, TNSE, TVT, TNB),IET Smart Cities (智慧城市)期刊副主編;IEEE通信協會杰出演講者(2020-2021),多個國家基金項目和人才項目的評委(包括中國科技部、教育部和基金委)。曾獲省部級科學技術一等獎,并多次獲得IEEE主流會議的最佳論文獎。
2、趙陽明,南京大學智能軟件與工程學院/南京大學智慧網絡與通信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2024年加入南京大學,曾長期執教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2008年和2015年畢業于電子科技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分別獲通信工程工學學士學位以及通信與信息系統工學博士學位。曾先后在貝爾實驗室、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從事研究工作。2021年入選中國科學院人才計劃B類(即中科院BR計劃青年項目)并加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任特任研究員。2022年入選安徽省海外引才計劃創新項目(即安徽省BR計劃)。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量子網絡協議設計與優化。他已經在IEEE/ACM ToN、IEEE TPDS、 IEEE TC、 IEEE TMC、 IEEE JSAC、 USENIX NSDI、 IEEE INFOCOM等頂級期刊和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并主持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在內的多項科研項目。
3、向路平,南京大學智能軟件與工程學院/南京大學智慧網絡與通信研究院助理教授/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24年8月加入南京大學,曾長期執教于電子科技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2015年于廈門大學獲得通信工程學士學位,2020年于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獲得電子電氣工程專業博士學位,2019年至2021年在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長期從事人工智能驅動的無線通信物理層相關技術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B5G/6G中的信道編碼技術、端到端傳輸技術以及通感一體化傳輸等。近5年內已在高水平國際期刊發表論文40余篇,涵蓋如IEEE JSAC、IEEE TWC等知名期刊。在成果轉化方面,已授權美國國際專利1項,并完成成果轉化,聯合創立英國Accelercomm通信公司。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省青年科學基金、博士后站中特別資助項目以及多項企業橫向項目,獲得博士后國際交流計劃引進項目資助;參與多項國家級重點項目。他擔任了國際主流期刊編委(如IET Smart Cities)以及國際會議聯合主席(如12th iSCI 2024),還擔任多個期刊審稿人、國際會議技術委員會成員(如IEEE通信協會旗艦會議ICC/Globecom)。
4、殷亞鳳,南京大學智能軟件與工程學院準聘助理教授,南京理工大學本科/南京大學博士,2017-2023年在南京大學任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行為感知識別、可穿戴計算等。代表文章: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ACM Transactions on Sensor Networks, IEEE INFOCOM等。
5、蔣智威,南京大學智能軟件與工程學院準聘助理教授,本科就讀于中南大學/南京大學博士,2018-2023年在南京大學任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文本分類,大語言模型等。代表文章:ACL、SIGIR、WWW、AAAI、IJCAI、MM、TOIS等。
6、鈕鑫濤,南京大學智能軟件與工程學院助理教授/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1年于南京理工大學獲得軟件工程學士學位,2019年于南京大學計算機系獲得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博士學位,并獲得江蘇省計算機學會優秀博士論文獎。曾于2016年在美國德州大學圣安東尼奧分校擔任研究助理,2019年在南京大學計算機系任助理研究員,并于2023年入職智南京大學能軟件與工程學院任助理教授至今。主要研究興趣包括軟件測試,故障定位。在軟件工程頂級期刊和會議如TSE,TOSEM,ICSE, ASE等期刊會議中發表十余篇文章。主持國家自然科學青年項目、江蘇省自然科學面上項目。相關研究成果已在廈航、華為等企業獲得應用。
7、張丙鑫,南京大學智能軟件與工程學院/南京大學智慧網絡與通信研究院“毓秀青年”博士后,助理研究員。2024年6月于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后加入南京大學(蘇州校區)智能軟件與工程學院,入選2024南京大學“毓秀青年學者計劃”。主要研究領域為AI賦能網絡和通信、通信和感知一體化網絡、無線數據和能量一體化網絡、智能反射面等。主研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JKW項目等項目。以第一作者身份在通信領域頂級期刊和會議發表多篇文章,授權(申請)國內發明專利4項。
五、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蘇州)
(名單不分先后)
1、單彩峰,副院長/長聘教授/博導【NJU-PR骨干成員,牛書記的學生,長江講席教授,倫敦大學博士/中科院自動化所碩士,曾在荷蘭飛利浦研究院任資深科學家和團隊負責人,中科人工智能創新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發表論文170多篇(引用1萬余次)、授權各國專利100多項(其中美國歐洲日本專利60余項)。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飛利浦公司“High Potential”人才等,曾獲得飛利浦公司發明獎、SPIE Medical Imaging大會最佳論文(提名)獎等;擔任多個國際期刊的編委和客座編委,是第5屆中國人工智能大會(CCAI 2019)組織委員會主席、第13屆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Smart Cameras(ICDSC 2019)大會主席等】主要研究方向為計算機視覺、模式識別、醫學圖像分析3等,目前在為蘇州校區招團隊,所有職級都有,歡迎與單老師聯系CFSHAN@ nju.edu. cn或聯系:is.hr@nju.edu.cn(智科院招聘郵箱)
2、戴望州,副院長/準聘副教授/博導【LAMDA蘇州骨干成員,國家優青(海外),南大碩士及博士/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博后,IBM英才獎/Google優秀獎學金獲得者)在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領域共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其中CCF-A類推薦論文6篇、CCF-B類推薦論文1篇、CCF-C類推薦論文3篇,CCF計算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T1論文1篇,包括國際頂級國際會議NeurIPS、IJCAI、AAAI、ILP和期刊《Machine Learning》等。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主要研究方向為結合邏輯推理與主流機器學習方法的人工智能理論、算法及應用。
3、袁曉彤,長聘教授/博導【NJU-PR骨干成員,國家優青,中科院自動化所博士(導師:胡包鋼)/上交大碩士,先后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美國羅格斯大學和康奈爾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在國內外高水平期刊(包括IEEE-TPAMI, IEEE-TIT,JMLR等)和會議(包括NeurIPS, ICML, COLT, ICLR等)上發表論文100余篇。主持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等項目,入選江蘇省高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和江蘇省雙創人才。研究成果獲得江蘇省科學技術一等獎、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等科研獎勵。】主要研究方向為機器學習、圖像處理、AI+氣象等。
4、謝晉,長聘教授 【NJU-PCALab骨干成員,國家四青人才,南開百青,曾任南開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博導、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博導,楊健團隊成員,博士畢業于香港理工大學,先后在紐約大學阿布扎比分校及紐約大學Tandon工程院任職博士后研究員、研究科學家,目前已在IEEE TPAMI、IEEE TIP、CVPR、ICCV、ECCV、NeurIPS、ACM MM、AAAI、IJCAI、ICRA、IROS 等計算機視覺及機器人領域國際權威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40余篇,獲得亞洲模式識別大會ACPR 2021最佳論文獎。曾擔任Pattern Recognition的客座編輯,人工智能會議AAAI和IJCAI的高級程序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機器學習、圖像與視頻分析和三維計算機視覺及其在自動駕駛和機器人中的應用,主要聚焦于三維物體和場景的特征表示、二維/三維場景的感知、機器人抓取、機器人導航與規劃、人與三維場景的交互與推理等。
5、王貝貝,長聘教授【NJU-PCALab骨干成員,香江學者,南開百青,入選中國圖學學會“青年托舉”計劃,曾任南開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博導、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副教授,楊健團隊成員,山東大學-巴黎高科聯合培養博士,先后在英國Studio Gobo 和法國信息與自動化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獲得ACM 濟南優秀博士論文獎;2019年牽頭撰寫高度真實感渲染方面的技術報告,入選中國計算機科學技術進展報告(CCF 2018-2019);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和面上項目)、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子課題、省部級科研項目和公司的研發項目。作為骨干參與Disney游戲Infinity 3的研發,亮片材質實時渲染應用于該游戲中。擔任SIGGRAPH 2023程序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計算機圖形學方向,渲染領域, 計算機圖形學中的深度學習方法研究, 游戲開發,實時渲染技術。
6、邰穎,長聘副教授/博導【NJU-PCALab骨干成員,南大紫金學者,曾任騰訊優圖實驗室專家研究員(T12,原T4-1)及研究組長,南理工本/碩/博士/導師:楊健,曾三次入選斯坦福大學評選的年度全球TOP 2%科學家,谷歌學術引用被引逾10,000次,單篇一作論文最高被引逾2,200次;授權專利40余項。帶領團隊獲得NTIRE 20&21三項超分賽道全球競賽冠軍。研究成果獲得2021年江蘇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第四完成人),2018年度中國圖象圖形學會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擔任ECCV 2022,WACV23&24,FG 2023會議的領域主席,以及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期刊副主編】主要研究方向為生成式計算機視覺技術,包括以人為中心的內容編輯與生成、高保真圖像/視頻修復、以及多模態內容理解與生成等。(PS:邰老師在年輕學者里屬于很猛的,單篇文章引用2000+,總引1萬+)
7、張振宇,長聘副教授/博導【NJU-PCALab骨干成員,曾任職于騰訊優圖實驗室,南理工博士/導師:楊健,2021中國計算機學會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在國際頂級會議和期刊如CVPR,ICCV,ECCV,AAAI,TPAMI等發表論文20余篇。長期擔任CVPR,ICCV,ECCV,AAAI,TNNLS,TPAMI等會議和期刊審稿人】主要研究方向為3D視覺和機器學習,其中包括三維人臉重建,神經渲染,生成模型和三維場景感知等。
8、易子立,長聘副教授/博導【NJU-PR骨干成員,先后就職于加拿大奧瞳科技公司(首席專家,2017-2018)、華為加拿大公司(高級研究員,2018-2020)、北京字節跳動公司(資深算法專家,2020-2022)、小紅書科技有限公司(高級技術專家,2022-2023)南大匡院本/中科院碩士/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博士,博士論文《From rule-based to learning-based image-conditional image generation》獲得紐芬蘭紀念大學“pass with distinction”特殊榮譽。易是熱門圖像生成算法DualGAN的第一作者,谷歌學術統計引用總數達2600余次(截至2023年9月)。他長期在國際頂級會議和期刊如CVPR,ICCV,AAAI,IJCV,IJCAI、SIGGRAPH、SIGGRAPH ASIA、TOG、TIP、ACM MM等擔任審稿人或評審委員會成員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質量視覺內容生成、圖像/視頻智能編輯、圖像/視頻質量評價、字體識別與生成、家裝/建筑圖像編輯、多模態可控生成等。
9、張凱,長聘副教授/【NJU-PCALab骨干成員、國家優青(海外),哈工大博士/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博后,谷歌學術統計引用總數達2.4萬余次,發表計算機視覺領域CCF推薦A類期刊和會議論文20余篇,研究工作獲得2020年黑龍江省自然科學一等獎(排名第三)】主要從事圖像視頻復原與增強等底層視覺問題的研究。(PS:蘇州校區引進的都是厲害的年輕教授哈,張教授和王利民教授的應該是師兄弟,兩人被引都很高,張老師太強了,被引2.4萬,是的你沒看錯。)
10、陳碩,長聘用副教授/特聘研究院【NJU-PCALab骨干成員,國家優青(海外),姑蘇青年教授,南京理工大學-美國匹茲堡大學聯合培養博士,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博士后,已在IEEE TPAMI/TIP等業內頂級期刊,以及ICML/NeuIPS/ICLR等國際頂級會議上發表論文40余篇,谷歌學術累積引用2500余次,兩項一作成果編入Springer教材書本,曾獲中國電子學會優秀博士論文獎、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優秀博士論文提名、中國第二屆模糊圖像處理大賽初賽第一名/總決賽第二名、中國軟件專業人才設計與開發大賽省區一等獎、日本文部科學省理研梅峰獎等學術或競賽獎勵。受邀擔任NeurIPS/ICML/ICLR/CVPR/ECCV/AAAI等多個國際頂級會議的領域主席(Area Chair)】主要研究方向為機器學習與模式識別,尤其是表征學習與自監督學習方面的算法與理論研究。
11、姚遙,院長助理/準聘副教授/博導【NJU-3DV & Graphics骨干成員、國家優青(海外),姑蘇青年教授,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博士(導師:權龍),曾任蘋果高級研究員,Altizure創始團隊核?成員(被蘋果收購),代表工作包括MVSNet系列?作、BlendedMVS數據集及NeILF系列?作,?章總引?數逾兩千,曾獲2020年國際模式識別?會最佳學?論?獎】主要研究?向為三維計算機視覺,包括三維重建、可微渲染及三維內容?成。
12、范琦,準聘副教授/博導【NJU-R&L骨干成員,國家優青(海外),清華大學碩士/香港科技大學博士(導師:Prof. Chi-Keung TANG(IEEE Fellow)和Prof. Yu-Wing TAI(現為Dartmouth College副教授)) ,近4年內在計算機視覺頂級會議和期刊(CVPR、ECCV、ICLR、IJCV等)發表10多篇論文,其中8篇為第一作者論文】主要研究方向為資源受限的視覺感知泛化、基礎大模型高效適應。
13、吉煒,準聘副教授/博導【NJU-PR骨干成員,國家優青(海外),浙江大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后,在CCF-A類會議、IEEE匯刊發表論文60余篇,包括TPAMI、TIP、ICML、NeurIPS、ICLR、CVPR、ICCV、ACL等,谷歌學術引用2000余次,長期擔任TPAMI、IJCV、TIP、CVPR、ICCV、ECCV、NeurIPS、ICLR、ICML、ACL、ACM MM等期刊和會議的審稿人。獲得CVPR 2022最佳論文候選、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青年優秀論文獎等榮譽。擔任ACM MM會議領域主席、ACM TOMM期刊客座編委,在國際會議ACM Multimedia上組織多項挑戰賽和研討會。】研究方向為多模態理解與生成、多模態檢索與推薦、多模態隱私與安全、多模態預訓練模型等。
14、趙放,準聘副教授/博導【NJU-PR骨干成員,中科院自動化所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后,先后在阿聯酋起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任研究科學家和騰訊人工智能實驗室(AI lab)任高級研究員。曾榮獲中科院和北京市優秀博士畢業生稱號】主要研究方向為模式識別與計算機視覺,目前關注于以人為中心的視覺分析、三維數字人、異常檢測、遷移學習等。
15、楊林,準聘助理教授/博導【中科大本科/香港中文大學博士,曾任麻省大學副研究員,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學、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博士后)研究工作也面向這些理論方法在實際系統中的應用,例如大規模分布式計算機系統中的任務調度,系統建模,負載均衡等等。楊林博士在計算機相關領域的頂級會議和期刊(如SIGMETRICS,NeurIPS,INFOCOM等)中已發表論文二十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計算機系統建模與優化領域的旗艦會議SIGMETRICS發表了七篇高質量論文。除此之外,楊林博士還擔任多個著名會議的程序委員會成員及審稿人,如SIGMETRICS,NeurIPS,ICML,MobiHoc,ICCCN等等。】主要研究方向為機器學習前沿理論與方法,在線學習和在線優化,及其在大規模計算機系統中的應用等。
16、朱昊,準聘助理教授/博導【NJU-3DV & Graphics骨干成員,姑蘇青年教授,入選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項目,南京大學博士,曾榮獲IEEE CAS杰出青年作者獎、百度北極星學者、江蘇省雙創博士、南京大學博士生校長特別獎等榮譽。曾是曹訊組成員,與姚遙教授共同指導南京大學三維視覺實驗室(NJU-3DV),同時也是計算成像實驗室的一員)從事計算機視覺和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近年來聚焦數字人三維重建、驅動與生成技術,發表20余篇學術論文,包含TPAMI、CVPR、AAAI、ECCV、SIGGRAPH等。長期擔任TPAMI、IJCV、CVPR、ICCV、NIPS、SIGGRAPH等頂級期刊和會議審稿人】主要研究方向為計算機視覺與人工智能。
17、郭蘭哲,準聘助理教授/碩導【LAMDA蘇州骨干成員,南大博士,第九屆百度獎學金獲得者/全球華人博士生共10位,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獲得者,周組成員)擔任國際一流會議IJCAI、ACML高級程序委員,TKDE、AIJ等國際期刊審稿人,以及 ICML、NeurIPS、ICLR等國際頂級會議程序委員,參與基金委原創探索項目、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等,相關成果在華為、滴滴出行等業界現實應用中成功落地轉化】主要研究方向為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重點關注弱監督機器學習、穩健機器學習、學件(Learnware)等問題。
18、張紹群,準聘助理教授/碩導【LAMDA蘇州骨干成員,南京大學博士,IJCAI、AAAI高級程序委員會成員,現任江蘇省計算機學會和江蘇省信息技術應用學會人工智能專委會委員、CCF-YOCSEF委員,曾多次擔任國際頂級會議(高級)程序委員會委員,國際頂級期刊(Nature、AIJ、JMLR等)審稿人,第二十屆中國機器學習及其應用研討會組織委員會成員,周志華的學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神經計算、深度學習理論與算法、時間序列分析
19、李文斌,準聘副教授/博導/【NJU-R&L骨干成員,南京大學-美國羅切斯特大學進行博士聯合培養博士,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入選者,紫金學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1項、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國家縱向重大基礎科研項目2項。在CCF-A類會議、IEEE匯刊發表論文40余篇,包括TPAMI、ICML、NeurIPS、CVPR、ICCV、ICLR、AAAI等。獲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江蘇省計算機學會青年科技獎、江蘇省雙創博士、江蘇省計算機學會優博等榮譽。擔任ACCV 2022出版主席、WACV 2023-2025領域主席、江蘇省人工智能學會機器學習專委會秘書長、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機器學習專委會/智能服務專委會委員】研究方向為類腦人工智能、新型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和軟硬件協同優化。
20、楊悅昆,準聘副教授。【南開大學本科/上海微系統所博士/南大博士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作為骨干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在Nature Electronics、Nano Letters等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1項。曾獲中國科學院院長優秀獎等榮譽】主要從事研究方向為類腦智能感知器件與系統。
21、房鈺棋,準聘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Medical Image Analysis、Neural Networks、MICCAI等領域一流國際期刊和會議上發表高水平論文十余篇,獲批發明專利兩項,期工作聚焦在:1)協調/適應多站點醫療數據,提高大數據構建模型的泛化性與魯棒性;2)創新機器學習技術,集成多模態多尺度的醫學數據進行臨床自動診斷。長期擔任TPAMI、MedIA、TMI、PR、MICCAI等國際權威期刊及會議審稿人。】近研究方向為基于人工智能和醫學數據分析的跨學科領域,旨在創建智能醫療系統推進臨床決策及醫療保健,包括疾病診斷和病灶檢測等。
22、史桀綺,準聘助理教授【北京大學本科/香港科技大學博士及博士后(導師:沈劭劼),在IROS,ICRA,CVPR,ECCV等機器人、視覺會議與RAL等機器人期刊發表多篇高水平論文,獲香港科技大學紅鳥優秀博士生獎學金,并擔任RAL,TPAMI,TIV等國際期刊審稿人,相關成果獲得多項國內、國際專利】研究方向為基于人工智能感知的機器人算法,包括同步定位與導航(SLAM)、基于點云的物體補全、 強化學習等。
23、呂月明,準聘助理教授【NJU-PR成員,中科院自動化所博士(導師:譚鐵牛/董晶),獲2024年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優秀獎】研究興趣為人工智能、大數據、模式識別、信息安全、數字取證。
24、傅朝友,準聘助理教授【NJU-PR成員,中科院自動化所博士(導師:赫然),曾任騰訊優圖實驗室擔任高級研究員,曾榮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中科院博士生最高榮譽)、IEEE Biometrics Council最佳博士學位論文獎(全球每年評選一篇)、北京市&中科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022年“阿里星”計劃(P7,應屆生最高人才計劃之一,每年十余人)、2022年騰訊“技術大咖”計劃(T10,應屆生最高人才計劃之一,每年十余人)、CVPR 2023 Outstanding Reviewer (232/7000+)】研究方向為多模態大模型和生物特征識別,代表性工作包括Awesome-MLLM(通訊作者,發布一年多Github破萬星,引用240+)、MME(一作,發布一年多引用360+)、Video-MME(一作,剛發布即同時受到Google和OpenAI特別關注)和VITA(一作,首個開源交互式Omni多模態大模型,發布兩周Star破600)。已發表JCR-1區期刊或CCF-A類會議論文共20余篇,包括兩篇一作IEEE TPAMI。長期擔任CVPR、ICCV、ECCV、NeurIPS、ICLR、ICML、IEEE TIP等國際頂級期刊和會議的審稿人。
25、楊天培,準聘助理教授【天津大學本碩博(導師:郝建業)/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博士后,近五年在人工智能領域發表高水平論文30余篇, 谷歌引用超800余次(2024年10月),長期擔任ICML、NeurIPS、ICLR、AAAI等會議,以及TPAMI、JMLR、TNNLS等國際期刊的審稿人。曾獲得中國計算機學會人工智能與模式識別專委會智能體與多智能體系統優秀博士論文獎】研究方向包括AI agent,強化學習的理論和應用研究,在遷移學習與多智能體系統方向,提出一系列原創性理論與方法,重點解決強化學習的采樣低效性、大規模多智能體系統高效訓練等挑戰。努力推動科研成果在相關領域的應用,提出的動作語義技術,已在網易公司逆水寒游戲中落地;提出的對手建模算法在航天院所多個JS指揮控制平臺上取得了關鍵技術突破;與華為、海思相關團隊建立長期合作,推動強化學習在芯片設計領域的落地。
26、王博巖,特任副研究員(專職科研)【合肥工業大學-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分校聯合培養博士,清華大學博后】研究方向為科學研究大模型,多模態對齊,和認知結構。相關成果發表于Nature Methods、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MICCAI等國際頂級學術會議和刊物,擔任AAAI、WWW、IJCAI等會議,TNNLS、PR、KBS等期刊審稿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參與國家自然面上項目以及“揭榜掛帥”專項項目等。
27、季繁繁,博士后研究員【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博士(導師:袁曉彤)】研究方向為跨域少樣本學習、輕量化大模型研究等,在IEEE-TMM,IEEE-TCSVT,PR等期刊發表多篇高水平論文,并擔任PR,TNNLS等國際期刊審稿人。
28、張劍,博士后研究員,【南京大學博士(導師:高陽)】研究方向為機器學習、模式識別、計算機視覺、領域泛化、AI4Science研究等,在IEEE-TKDE, ICCV,ECCV,PR等國際會議、期刊上發表多篇高水平論文,并擔任NeurIPS, ICLR, CVPR, TMM,等國際會議和期刊審稿人。
編輯、審核:大可
版權聲明:本文由“TOP大學來了”綜合自“知乎(WILL GOLD)”,文章轉載只為學術傳播,如涉及侵權問題,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修改或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